誰來接盤紫光股份?

誰來接盤紫光股份?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連線Insight(ID:lxinsight),作者:鍾微,編輯:子夜,創業邦經授權轉載,圖源:圖蟲。

紫光集團,這個在半導體產業地位頗高的企業,正在面臨劇烈的債務危機。 

已在A股上市的紫光股份,一直是其旗下重要的優質資產,如今卻可能要走向被出售的命運,以用來緩解紫光集團眼前的燃眉之急。

紫光集團最早的債券風波起於2020年11月16日,當時其債券首度發生違約,未能兑付到期的私募債“17紫光PPN005”。

直到目前為止,紫光集團已有多隻境內外債券違約,包括16紫光01、16紫光02、17紫光03、18紫光04、19紫光01、19紫光02。

根據公告,截止2021年4月26日,紫光集團負有清償義務的已到期債務的累計金額為人民幣70.18億元。而截至2020年上半年,紫光集團總負債規模已達2029.38億元。

雪上加霜的是,不滿的債權人,已經無法坐視毫無清償能力的紫光集團。

2021年7月9日,紫光集團收到了一封來自法院的通知:債權人徽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向北京一法院申請,對紫光集團進行破產重整,理由是紫光集團不能清償到期債務,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且明顯缺乏清償能力。

過去數年,紫光集團已經買賣了許多資產。而早在2020年,紫光集團便曾掛牌轉讓紫光股份17%的股票,股票轉讓後,紫光集團獲得約140億元的現金。

繼轉讓股份後,如今其可能將直接變賣紫光股份。

據路透社報道,紫光集團在發給路透社的一份聲明中表示,因為面臨更多即將到期的債券償付,其已接洽了幾個投資者,尋求剝離其持有的紫光股份的46.45%股份。

該報道還提到,阿里巴巴正考慮與當地政府支持的一家企業合作,考慮收購紫光股份的股權,入股的價碼可能高達77億美元(約500億人民幣)。

而紫光股份的潛在競購者還包括無錫產業發展集團、北京電子控股和獲得政府支持的半導體投資基金建廣資產。

紫光集團需要找到一位接盤者,但紫光股份是否有足夠的吸引力?而賣出包括紫光股份在內的核心資產,又能否解決紫光集團的千億債務?

紫光股份有多少價值? 

在紫光集團構建的圍繞集成電路的產業鏈中,佈局着多家核心子公司,而A股上市的紫光股份無疑是極其重要的一塊拼圖。

1988年,清華大學成立清華大學科技開發總公司,這也是紫光集團的前身。之後紫光集團向控股型平台公司發展,圍繞集成電路,建立或收購了從芯片到雲計算等領域的諸多公司。

之後不少企業走向上市,紫光股份於1999年3月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是紫光集團邁向資本市場的重要一步。當時為了募集更多資金,紫光集團將最優質的資產,有一定盈利的業務,納入到紫光股份。

背靠清華大學的“金字招牌”,以及當時資本市場對高科技股的追捧,紫光股份上市開盤價為26.75元,當日報收51.92元,此後其股價也曾突破百元大關,成為行業內的第一支“百元股王”。

但近一年以來,紫光股份的股價處於較為低迷的狀態。相比於2020年7月的最高點36.76元每股,如今股價已跌至24.47元每股。

由於近些年來紫光股份遭遇了股權轉讓、股東減持等風波,且此前工大高新、方正集團等校企都遭遇了資金鍊問題,也影響了市場對紫光股份的判斷。

不過,如果僅僅從業績出發,紫光股份的表現不俗。財報顯示,2020年公司營收為597.05億元,淨利潤為18.95億,2021年Q1公司營收為135.1億元,淨利潤為2.75億,都處於增長狀態。

芯片和雲計算一直是紫光集團的兩大業務支撐,而後者則主要依託於紫光股份。

目前紫光股份主要從事雲產業服務,主要提供公有云、政務雲、行業雲以及服務器、存儲系統等雲計算業務。

其中,在政務雲業務方面,紫光股份承建了17個國家部委級政務雲、24個省級政務雲、300餘個地市區縣政務雲。

而目前整個雲產業中,政務雲是極其重要的一塊市場。中國信通院數據顯示,2021年國內雲計算市場預計總規模將達1858億元,而政務雲的規模將達813億元規模,佔比43.8%。

從這一點來看,此次被曝出可能接盤紫光股份的阿里巴巴,應該有足夠的興趣。

一直以來,阿里巴巴都在佈局雲計算領域,阿里雲在企業雲方面佔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但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曾表示,阿里雲80%以上的客户為中小客户,服務難度較大。

早在2019年阿里雲便開始重點拓展政務雲業務,同年10月,阿里成立政務釘釘事業部。

而在2020年9月,阿里雲又公佈了“雲釘一體”戰略,將釘釘與阿里雲整合,向政府、學校、企業等銷售SaaS產品。

但直到目前為止,阿里雲對於政府客户尚沒有較強的覆蓋,在政務雲方面的市場份額,遠不及浪潮雲、電信雲等廠商。如果阿里巴巴最終得以收購紫光股份,無疑將可以快速拓展雲計算業務。

主業之外,這些年紫光股份自身也參股控股了很多科技類公司,包括紫光數碼、紫光教育、茂正華信等。

其中新華三是其體系內的重要子公司,其成立於2003年,脱胎於華為數據通信部,初期由華為絕對控股,此後新華三的股權幾經易手,最終由紫光股份收購了其51%的股權。

當時紫光股份還曾在公告中提到,新華三在全球企業網絡、雲計算、大互聯、超融合架構、存儲等市場具備的領先優勢,能夠助力紫光股份向世界最全面和領先的IT服務平台型企業加速邁進。

而目前新華三主打的高端路由器、交換機、服務器、防火牆等諸多產品,已經服務於各個領域核心運營商,比如新華三CR核心路由器目前已經應用於中國移動骨幹網、中國電信城域網的建設。

整體而言,紫光股份依然是一個有價值的科技公司。而今它的命運很可能迎來重要的轉折點。

紫光集團需要儘快找到接盤者

從紫光集團目前的債務情況來看,最終如果出售紫光股份也是無奈之舉。

截至2021年4月26日,紫光集團逾期債務金額70.18億元。

除了到期債務和違約債務,其總債務情況也十分危急。2020半年報顯示,截至報告期末,紫光集團總資產2966.49億元,總負債2029.38億元。

為了還債,紫光集團已多次出售旗下資產。

從2019年起開始,它賣掉了部分非核心資產,其中包括蘇州日月新半導體30%的股權、矽品蘇州30%的股權等。

而往後紫光集團又不得不將目光轉向核心資產。2020年5月6日,紫光集團旗下控股子公司展訊投資與22家投資者簽訂股權轉讓協議,以500億元的估值轉讓了紫光展鋭13.39%的老股,獲得73.66億元。

要知道,紫光展鋭目前在國產手機芯片領域已經佔據了一席之地。根據CINNO Research的最新數據,紫光展鋭進入手機處理器芯片出貨量前五,排在聯發科、高通、蘋果、海思後面。

同年9月16日,紫光集團全資子公司紫光通信又宣佈,將紫光股份5.68%的股權轉讓給北京屹唐同舟股權投資中心,再次回款46.66億元。

但變賣的資產,還是無法堵住紫光集團數千億債務的“窟窿”。

其資產負債率依然沒有太大的改善。通過處置資產,紫光集團的資產負債率曾從2019年年末的73%,降至2020年三季度末的70.05%。

目前紫光集團手裏的主要籌碼還是上市公司股份。7月10日公告顯示,目前其間接持有紫光股份約13.29億股,持股比例46.45%;間接持有的紫光國微股份數量約為1.97億股,佔比32.39%;合計持有學大教育2205.16萬股,佔總股比18.73%。

截至7月15日收盤,紫光集團持有的前述3家上市公司股份對應市值約為646億元。

相比紫光集團的債務,這些優質資產加起來也只是杯水車薪。

與此同時,紫光集團旗下子公司還需要長期、大量地燒錢。

比如長江儲存,其是由紫光集團與武漢新芯合作成立的國家存儲芯片基地項目。目前在NAND(計算機閃存設備)領域已經實現了128寸NAND的量產出貨。

此前據芯智迅統計,長江存儲總投資約1600億元。而之後其還計劃在2021年投入更多資源去擴大產能,達到月產10萬片晶圓、產能佔據全球的7%的目標。

如長江儲存一樣的子公司還有不少,它們短期內很難盈利,卻需要大量投入,這可能導致未來紫光集團的債務越滾越大。

留給紫光集團的選擇並不多了,它需要儘快找到接盤者,爭取更多喘息的時間。

紫光集團是怎麼走到破產邊緣的? 

紫光集團陷入債務困境,在八年前便埋下了隱患。

2013年6月,畢業於清華大學的趙偉國接手紫光集團,成為總經理、董事長,並開始了一系列眼花繚亂的併購。

通過頻繁的併購,紫光集團也展現了驚人的擴張速度,在短短几年間便成為國內半導體產業的重要玩家。

而在2014年《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發佈後,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便相繼成立,給予了紫光集團千億元級別的資金支持。

鉅額的融資撐起了紫光集團的野心。2015年,趙偉國還曾放出豪言,想要收購台積電。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曾對此回應稱,對紫光集團有意入股持開放態度,但若要取得台積電控制權得拿出至少300億美元,應該很少人能辦到。

紫光集團有錢,收購台積電卻並不是有錢便能辦到。

但是這並不妨礙紫光集團繼續“買買買”,可以説,目前紫光集團在各個領域的佈局和地位,很多都是靠買出來的。

比如紫光展鋭能夠在手機芯片領域佔據一席之地,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紫光集團前後收購了芯片供應商展訊通信和射頻IC企業鋭迪科,再將它們與紫光展鋭整合。

另外,其旗下公司中,除了主要在雲產業提供軟硬件產品的紫光股份,還有在芯片產業深耕多年的紫光展鋭、紫光國微、長江存儲和法國立聯信等,這些公司在各自的領域都有一定的競爭力。

紫光集團還曾聲稱,已經在芯片、雲計算領域,形成從芯片研發設計、製造、封測、服務器、存儲、交換機到基礎平台與網絡平台、終端應用等完整產業鏈。

無論成效如何,這些宏大的佈局,短期內都很難盈利。這些產業週期長、見效慢、回本慢。而投資涉及的金額卻高得驚人。據新京報此前報道,自2013年開始,五年間,紫光系共投資併購16家(不包括後期暫停或終止的),斥資千億元。

大手筆的投資背後,紫光集團選擇頻繁進行債券融資,但這些併購資產造血能力不足,導致償債壓力不斷積攢。

這種高速擴張隱藏的風險,從2018年開始慢慢顯露。年報顯示,2018年三季度紫光集團開始虧損,盈利能力下降,僅實現淨利潤2.6億元,同比2017年大幅下滑超過90%。

平安證券曾分析了紫光集團危機背後的原因:從公司自身經營效率來看,紫光集團主營業務集中,但高度依賴政府補助;從現金流角度來看,紫光集團的資金均高度依賴債務滾動;從債務壓力來看,其資產負債率高企,債務負擔極重。

漸漸地,紫光集團所擅長的併購路徑不再被市場看好。近幾年其也頻頻出現併購失敗的案例,比如紫光集團曾希望將收購的Linxens,併入上市公司紫光國微,讓其實現在中國市場的資本化,但這場併購發起兩年後,於2020年6月被證監會否決。

併購等資本運作曾讓紫光集團快速地發展,在中國芯片、雲計算市場佔據一席之地,但在高槓杆下、無節制的擴張,無疑是一場極其危險的遊戲。

就在債務危機顯露的2018年,趙偉國開始不斷辭去紫光集團旗下公司的重要職務,一次他公開提到,“我們這些年很多企業出問題,是因為野心過度膨脹”、“要小心管理自己的野心和運氣”。

這些話在如今看來,更像是對紫光集團的警示,趙偉國也曾想改變這場危機的走向,但紫光集團還是走到了破產邊緣。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571 字。

轉載請註明: 誰來接盤紫光股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