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經歷疫情種種,你依然“看多中國”嗎?無論如何,作為中國人,你必須寄望於這艘大船能持續航行。
如果“看多中國”,哪些公司最可能拉動中國經濟繼續前進?縱觀過去二十年曆史,我們發現,新經濟領域裏的帶頭公司帶來了最強的增長動能。因此,36氪決定挑選50家新經濟領域中的關鍵公司——其中一部分是騰訊阿里這樣的已上市公司,一部分是即將大魚入海的待上市公司——以獨家新聞、訪談、季度回顧等方式,持續關注與跟蹤它們的發展,並彙集在“Long China 50”這個欄目中。
希望“Long China 50”公司能成為一股力量,拉動經濟駛出陰霾。
時隔兩年半,理想汽車終於發佈的第二款新車L9一上市就“霸屏”了。
李想給出了一個大膽的預期:超過理想ONE的銷量。後者月銷已經穩定維持在一萬輛左右,單款車型成績幾乎和多款車在售的小鵬汽車、蔚來打平。儘管,理想L9是一款全尺寸SUV,並不在主流車型之列,而45.89萬元的售價也不是街車價格。
從這款新車中,我們對理想看法可以得到什麼更新?
銷量仍待數據佐證,但從行業的關注熱情看,這款產品已然得到了認可。
一個有意思的花絮是,理想新車發佈後,同是新造車成員小鵬汽車CEO何小鵬在微博意有所指地發問,“在激烈競爭的、全球市場、非快消品行業、2C非保護領域,有那個好產品是靠精準定位,在中期或長期可以獲得優勢或壁壘的“,這顯然是向理想的家庭奶爸車定位發出質疑。
而當天,也有聊天截圖顯示,蔚來掌舵人李斌對車企免費提供智能駕駛功能的做法表示疑問,“NAD涉及法律責任認定,我不覺得免費的人想清楚了”。而目前為止,只有理想汽車大張旗鼓表示過,智能駕駛功能不會採用訂閲收費模式。
與此同時同時,自6月21日這款新車發佈後三天中,“蔚小理”均錄得15%-18%的股價增長。市場對新造車板塊熱情高漲。
同行評議,市場追捧,這是理想汽車L9的狀態,似乎也是理想汽車當下的企業狀態寫照。這家公司做對了什麼?風險潛伏在哪片水域下?
短板補齊、長板加強理想L9最大的亮點顯然是座艙空間:6座佈局;不管主駕、副駕、第三排,都標配電動座椅;雙層玻璃;靜音電吸門;全車5屏交互;全場景語音+手勢識別技術;大屏HUD(抬頭顯示)……幾乎都戳中了人在車裏的需求痛點。
如果説2020年,小鵬汽車的全場景語音技術,領先了行業一個身位,理想汽車不得不緊急制定追趕計劃,那麼時隔一年多後,理想不光補上了語音的短板,甚至推出了一個新的智能座艙空間藍本:它在語音之外,又融入了手勢交互,塑造了空間三維交互體驗。
可以説,理想L9正努力將新造車的比拼焦點,從喧囂的智能硬件軍備賽,拉回到座艙空間的人車交互上。這是消費市場最能感知到的部分,也是理想產品功底最着力的地方。
而在智能駕駛上,李想也在一年多前直言,距離小鵬汽車、特斯拉有差距。但今天的理想汽車,不光配備激光雷達、推出了自研的智能駕駛高階功能NOA,還向行業開放了自研AEB(碰撞緊急制動)的源代碼。
在此之外,讓人驚訝的是,一年多時間,理想汽車在補齊智能駕駛研發進度後,仍然有餘力提出一系列新的技術理念,例如數據驅動和自主學習,實時地圖製作,以及”全球首個“BEV感知融合框架等。
理想汽車智能駕駛算法流程,圖:作者拍攝
“全世界有能力全棧自研NOA的主機廠不超過四家,有激光雷達的不超過3家(特斯拉除外),其他兩家(蔚來和小鵬)沒有發表過相關的研究工作,所以我們是世界上第一個。“理想汽車智能駕駛副總裁朗鹹朋在採訪中直言。
不能不説,這是理想汽車長期耕耘組織建設的成果,也是務實研發策略的效果。從易航智能開始,理想汽車在新造車公司中,就沒有吝嗇引入初創供應商公司,包括後來的芯片方案商地平線,這次L9上的HUD供應商未來黑科技、座艙硬件供應商鎂佳科技等。
這些初創技術公司,急需一款明星車型打響名頭,其不光能提供豐富的產品技術,相比於大型供應商,也會投入更多工程資源給理想汽車。
此外,在理想汽車眾多的產品力加持中,不能忽視的是增程系統。從理想汽車首款車交付至今,市場經過三年多的輿論洗禮,已經幾乎對增程技術平滑接受,華為、東風、比亞迪等公司也都推出了類似技術。
有車企高層曾告訴36氪,消費者對於新能源車的理解並不複雜,一個關鍵的標準就是”這個車能不能加油“。而從這個角度看,理想汽車在消費決策門檻上,已經佔據了很大優勢,其無需向市場進行復雜的認知培育。
如今,理想L9又繼續強化了增程系統這個長板,配備了動力更強的4缸機,也加大了電池模組,採用了新一代三元鋰電池組,總電量達到44.5千瓦時,支持1100公里的WLTC綜合續航里程。
短板補齊、長板加強,這或許是理想L9受到熱捧的原因。但這是否是一套建立在增程技術上的企業運作模型,切換到純電市場的理想呢?
後增程時代,有多快到來從官方財報來看,2021年的比亞迪,賣出了近60萬輛新能源車,其中,純電動車型和混動車型的銷量幾乎持平。這是一個具有參考意義的樣本量,即純電動車產品正在穩定吃掉接近一半的市場份額。
理想汽車去年果斷宣佈,要在2023年推出純電動產品,也是嗅到了這個趨勢。
但純電顯然和增程的遊戲規則明顯不同。首先,增程產品相比於純電動產品,在BOM結構上有天然優勢,這也是李想當年選擇做增程車的原因之一。
而時隔6年,這一局面改觀並不大,尤其是今年開始,電池價格受原材料影響,大幅上漲超過35%,帶動電動車的單車成本也上漲數萬元。
有行業人士也表示,純電產品的研發設計難度明顯更高,且成本貴,尤其是高效的三電、熱管理、氣動設計、800V電壓平台等,都會擠佔有限的成本,而增程式更靈活的成本結構,“不談節能和環保,就給產品定義留出了巨大的空間。”
這在理想L9上,有明顯體現,多項動輒數萬元的配置,都以標配形式搭載在理想汽車上。而在純電動產品上,理想汽車該如何延續產品和定價功底,會是個懸念。
其次,更重要的是,純電動行業的基礎邏輯是,不光需要在產品和品牌上構建足夠的消費驅動力,還要向下建設完備的補能網絡。
蔚來汽車2021年建設了超過500座換電站,以行業主流數據、單站500萬元的成本算,這已經是一筆超過25億元的基建投入。
李想不做換電,跟特斯拉一樣,走快速充電路線,計劃在10分鐘左右,讓車主完成一次續航補能。這個能力實現需要車端具備800V的電壓平台和4C倍率的充電電池,充電站具備480V的大功率充電能力。
日前,理想汽車和寧德時代已經宣佈了4C電池明年上車的合作。也就是説,車端的進度在預期之內,但是在充電網絡建設上,仍然沒有看到明確進展。
據36氪瞭解,目前理想汽車確已建成小部分超充站點。但擴張的力度仍顯保守,如果明年理想純電車型如期上市,勢必很快需要一筆大額的基建投入,以及更快的佈局節奏。畢竟,建設充電站的場站資源有限,而2021年各大車企已經掀起了“圈地”運動。
總體而言,不管是處於高光時刻的理想汽車,還是蓄勢期的蔚來、小鵬汽車等,都沒有可以高枕無憂的時刻,新造車的戰爭裏,風險可能藏在每一片水面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