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小米的新答卷,以及沒説出來的風險

由 廉擁軍 發佈於 財經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資本星球,作者|唐飛,編輯|貝爾

過去半年,小米在全球手機市場成功補位。

8月25日下午小米發佈的2021年第二季度財報就印證了這一點。二季度,小米總營收達人民幣878億元,同比增長64.0%;經調整淨利潤為人民幣63億元,同比增長87.4%,總收入、經調整淨利潤均創單季歷史新高,遠超市場預期。

尤其在毛利率上,小米集團整體毛利率由2020年第二季度的14.4%,升至2021年第二季度的17.3%,漲了接近3個百分點,超出了很多市場分析師的預期。

財報的超預期,也直接刺激了小米股價大漲,8月26日,小米股價高開2.6%,盤中轉跌,截至發稿前跌幅為2.17%,市值逼近800億美元關口。

根據Canalys公佈的2021年第二季度銷量數據來看,小米集團二季度歐洲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83%,超越蘋果,史上第一次位居全球出貨量第二,併成為首個登頂歐洲市場的中國品牌。部分券商也預計高銷量將推動小米業績走高,同時手機高端化的策略也有助利潤增長。

不過,仔細觀察小米的這份靚麗財報,在收入和利潤雙雙增長的情況下,高端化仍然是小米品牌最大的痛點,完全取代昔日華為手機的地位依然不太現實,而伴隨着從華為獨立出來的榮耀手機逐步恢復供應鏈,兩家下半年恐怕會迎來一場惡戰。

營收淨利大漲,但還是“不高端”

財報顯示,小米的營收主要由四個部分構成,即智能手機、IoT與生活消費品、互聯網服務和其他。我們分開來看。

首先,小米二季報的最大關注點依然是智能手機。二季度小米智能手機晉升全球第二,全球出貨量5290萬台,收入591億元,同比增長86.8%,市佔率為16.7%。

高歌猛進的背後,問題也比較突出。這5290萬台中有1200萬台為售價3000元人民幣以上或境外定價300歐元以上的高端機型。乍一聽還可以,但把高端機型定義為3000元人民幣或300歐元以上是否過於寬泛,要知道蘋果、三星、華為對高端機型的定義都是五六千元人民幣以上或600歐元以上。

小米的高端,只是別人的次高端。

另外,小米財報還顯示,小米手機二季度平均售價1116.7元,比去年漲了4毛錢。這也從側面印證出“高端手機”出貨看似增加了很多,但體現在利潤上的並不多,小米仍以中低端機型出貨為主,高端之路任重而道遠。

其次是IoT產品。小米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收入由2020年第二季度的153億元增加35.9%至2021年第二季度的207億元,主要是由於智能電視、空調及電動滑板車等若干IoT產品銷售增長強勁。智能電視及筆記本電腦的銷售收入由2020年第二季度的人民幣48億元增加25.0% 至2021年第二季度的人民幣60億元。

最後是互聯網服務。該部分收入由2020年第二季度的59億元增加19.1%至2021年第二季度的70億元。MIUI的全球月活躍用户由2020年6月的343.5百萬人增加32.1%至2021年6月的453.8百萬人。

以上是“升的部分”,整體確實不錯值得表揚,但是對於投資者來説,需要看的指標遠遠不止這些。

我們再來看“降的部分”。二季度小米的IoT與生活消費品收入、互聯網服務收入和其他收入在總營收中的佔比分別為23.6%、8.0%和1.1%,相比去年同期分別下降了4.9%、3.0%和0.3%,反而是手機業務佔比大漲了8.2個百分點,這或許可以從側面説明小米依舊是那家手機公司,且距“互聯網公司”越來越遠。

圖片來源:小米財報

另一個可以作為佐證是,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的遊戲收入僅9億元,同比下降10.7%。其他增值服務收入16億元,同比下降10.3%。

一般意義上來講,互聯網公司更多依靠“流量”來變現,常見的也就是廣告、遊戲、增值服務(會員)等等,而小米在這幾塊的表現似乎都不太好。

拿下數個海外第一,但增長難持續

所以,貢獻了近7成收入的手機依舊是小米“核心業務”,且一榮俱榮。

由於一些特殊原因,小米最近幾個季度在海外(主要是歐洲)的手機銷量大幅提升,所謂“華為跌倒、小米吃飽”並非戲言,而是過去半年裏真實發生的市場狀況。

2015-2016年,小米就開始“戰略轉移”進軍海外市場。早先,印度和東南亞是小米主打的海外市場,這跟小米手機高性價比的賣點也非常契合。

而歐洲市場,尤其是法國、德國、西班牙為代表的西歐市場,基於華為跟當地運營商的長期合作關係成為是華為手機的基本盤,也是華為過去幾年手機新品的首發地,市場份額長期位居前兩位。

這讓小米在歐洲“寸步難行”。在2020年9月之前,小米手機在西歐市場的存在感極弱,只能開拓俄羅斯等東歐國家的市場。轉折點在去年第四季度,因為華為手機“缺芯”難題,以及被美國政府禁止安裝谷歌框架,華為手機在歐洲市場遭到重創,這給了小米手機逆襲的機會。此後,小米迅速“接手”了華為手機的市場空缺。

根據Canalys統計,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在歐洲地區智能手機市場佔有率首次達到第一名。其中,在西歐地區市佔率達到22.2%,穩居前3名;在中東歐地區連續3個季度維持市佔率第一,市場份額達到36.4%。

另外,小米在西班牙已經連續6個季度排名第一,本季度市場份額達到41.2%。在意大利和法國首次達到第一,市場佔有率分別達到35.0%和29.7%。在德國穩居第三,市佔率達到15.2%。

可以清楚的看到,華為事件帶來的市場空缺非常大,但這樣的空缺小米能夠吃多久,恐怕會是一大疑問。尤其是華為過去佔據的高端市場,目前更多被蘋果和三星兩強接管,小米的競爭力依然不敵上述兩家。

鑑於此,招銀證券國際調整了小米的2021年下半年預期。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芯片供應可能會限制小米智能手機三季度的銷量,導致今年上下半年的銷售分佈更加平均(2021全年預計總計2億部)。二是鑑於小米在努力擴大其在中國的線下渠道,因此營業費用也可能上升。截至2021年二季度,公司增加了7000家零售店,並有望在今年年底實現10000家店的目標,各項成本將大幅提高。

綜上,淨利潤大漲87.4%的神話可能並不會長久,相反甚至可能只是“曇花一現”。

與華為的交鋒只增不減

説完海外的事,我們來看看國內。

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手機季度跟蹤報告顯示,2021年第二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按出貨量排名前五依次為:vivo、OPPO、小米、Apple和榮耀。其中小米得益於K40以及小米11 系列的貢獻,同比增幅達到了47%;而vivo和OPPO依舊悶聲發大財,並牢牢穩坐前兩名。

圖片來源:IDC

值得注意的是榮耀在獨立之後也進入銷量排行榜第五,並取得了7810萬台的銷量成績和8.9%的市場份額。雖然距離前幾名還有不小的差距,但也呈現觸底反彈的態勢。小米應該很清楚曾經榮耀是自己首當其衝的對手,畢竟兩家在多個價格段的爭奪都呈現白熱化。

除此之外,雖然華為受到5G射頻芯片斷供的影響,但不意味着華為不會回來了。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表示,華為生存沒有問題,不會放棄手機業務。華為不僅能設計出芯片,相信將來也能造得出,還能夠持續領先。

從華為發佈的新機型上,也可以看出郭平和整個管理團隊不服輸的特點。7月底,華為發佈了P50系列旗艦機,其中P50 Pro不僅僅有麒麟9000處理器的版本,還有驍龍888處理器版本,雙版本的設計讓消費者有了更多選擇。從8月12日開售至今的不足半個月裏,P50 Pro一直處於供不應求狀態,就連512GB頂配版都不例外,這足以説明華為在國內消費者心中的地位。

此外,在小米引以為傲的IoT領域,華為也積極佈局。在泛IoT領域,華為HiLink平台已經與全球600多個主流家電品牌深化合作,覆蓋3000餘款產品,積累5000多萬用户。

2020年華為消費者業務實現銷售收入人民幣4829.16億元,同比增長3.3%。按照華為此前預計,到2021年底,搭載自有鴻蒙系統的華為設備超過2億台,面向第三方合作伙伴的各類終端設備數量超過1億台。

除了在手機和IoT領域正面“剛”之外,華為和小米還不約而同的將視線投向車聯網領域。從目前的消息來看,他們切入市場的角色並不相同,小米想要自己造車,而華為想要成為車的“賦能者”。

總結來看,華為和小米的競爭從手機市場開始,到如今在AIoT市場鏖戰,再到未來的汽車領域,兩家交鋒的機會只增不減。

而小米和華為,也逐漸在走向兩個不同的方向。

參考資料:

招銀證券國際:《小米集團2021年二季度前瞻:預計增長穩健,符合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