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資最難的地方,一是擇股,二是擇時。
什麼時候才能瀟灑進場或者出場呢?
有一個神奇的指標今天帶大家瞭解一下:股債利差。
我們來看看一組歷史數據:
從上面這張圖可以很明顯的看到,2015年,當股債利差位於極低值時(意味着股市的配置性價比極低),也正是滬深300在高位的時候,隨後市場便大幅下跌,這兩者間的相關性還是很強的。
這篇文章我們就會教你認識這個神奇的指標。
在之前的文章買基金這麼久,今天終於把“估值”搞明白了,我們也有給大家介紹很多不同的估值指標,感興趣的可以再回顧一下喲。
01
FED股債利差模型
這個模型的原型其實是FED模型(美聯儲估值模型),它是將股票的收益與長期政府債券進行比較。簡單的來説,就是股債利差。
原模型的計算公式是:
股債利差=市盈率倒數-十年期國債收益率
市盈率就是公司市值/公司盈利,那麼它的倒數就是公司盈利/公司市值。
舉個例子吧,如果一個公司的市值是10億元,今年盈利了1億,那它的市盈率就是10倍。假如你花10億把這個公司全部買下,收益率就是10%。
所以傳統來説,市盈率倒數常用作股票投資收益率。
而減去的低風險債券收益率通常都會用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也可以認為是市場的無風險利率。
所以,股債利差就代表股市的“投資收益率”高於債市“無風險利率”的部分。
利差越高,説明股市更具有投資價值,反之,債市就更值得配置。
這張圖是使用萬得全A市盈率的倒數-十年期國債收益率的模型,藍色部分指的是買入萬得全A持有一年的收益率,
從圖中可以看出,它與股債利差相關性還是比較大的。
股債利差,從歷史上來看,是一個比較有效的指標。
當股債利差偏離過多,達到近5年甚至10年的極值的時候,對股票和債券的配置有非常明確的指向性意義。
興業證券此前分析了一個規律,5次股債性價比達到高點時,對應的是前期經濟下行、政策加強對沖後經濟反彈的宏觀環境,股票後續表現好於債券。
5次股債性價比達到低點時,均對應的是後續經濟走弱、央行放鬆的環境,債市走牛、債券優於股市。
但它也有侷限性。
大多數時候,它都處於中間的位置。在中間水平時,指向性並不是特別的明顯,還是要根據當時的政策環境、經濟週期水平來判斷。
我們看一下10月13日的情況,用萬得全A市盈率倒數來看,股債利差大約為1.02%,已經處於歷史很低的位置了,接近10%分位。
用滬深300市盈率倒數來看,股債利差大約為3.34%,分位數也低於25%,是一個相對較低水平。
從這兩個指標來看,現在股票相對於債券的性價比好像並沒有那麼高。
這裏再跟大家解釋一下分位的意思吧。
當一個指標高於某一紅線(比如75%分位,甚至90%分位),意味着股票相對於債券性價比更高,更適合配置股票。
如果指標低於某一紅線(比如25%分位),意味着債券相對於股票性價比更高,更適合配置債券。
02
股息率模型
除了FED模型,還有一種模型並沒有使用市盈率倒數,而是使用了股息率,主要基於三個原因:
1、使用市盈率數據很有可能有估算滯後的問題。
比如,一家高成長性的科技公司,現在還處於盈利比較低的階段,但是未來可能會有較高的盈利水平,使用市盈率數據就無法體現了。
2、股票的分紅波動性比較低,易估值。
首先,一般都是經營穩定,盈利較好的公司會進行分紅。同時,為了維持股價的穩定,企業一般都會穩定的發放紅利。這就保證了分紅數據的低週期性特徵。
3、股息率和國債收益率的比較更為合理
股息率指的是買入股票長期持有,每年能拿到的利息收入。國債收益率是買入債券長期持有,每年能拿到的利息收入。
這兩個指標,可比性更強。
市場上用的比較多的是滬深300股息率。
我們看一下滬深300股息率和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差值的百分位圖。
可以看出,差值處於歷史中位數偏低一點的位置,也就是我們前面所説的,中間的位置,在這個位置其實指示性並沒有那麼的強。
除了指數的股息率,還有不少券商分析師更青睞紅利指數的股息率。
以滬深300紅利指數為例,其以滬深300指數樣本股中股息率最高的50只股票為成分股,採用股息率作為權重分配依據,以反映滬深300指數中高股息率股票的整體表現。
在過去的八年裏,這一差值在1.5%以上的時期主要是2014年10月、2016年1月、2018年11月,在這些時間裏,滬深300指數都處在相對低位,指數隨後迎來一輪上漲行情。
懶貓這幾天也做了不少的功課,我們認為,參考歷史百分位來看可能更為合適。
懶貓做了近八年來,滬深300紅利指數股息率與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差值的百分線圖。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現在股債利差還是處於75%分位左右的,屬於一個較高的值,但比起高位已經明顯回落了。
目前是市場主流來看,使用FED股債利差和股息率來計算股債性價比的比較多。
綜合上面這麼多的模型,我們覺得,現在不妨可以開始配置一點偏債券類的基金,或者一些平衡型的基金。具體可以參考懶貓基金池裏的防守球員。
當然,任何一個指標都不可能絕對正確,只是站在統計概率的角度來看問題。
歷史數據也顯示,即使是指標達到了極端值,也不是説股票或者債券的機會馬上就開啓或結束,還是要結合當時的宏觀情況來判斷。
我們之後會繼續改進這個模型,加入更多宏觀的判斷,希望大家能持續關注喲~
下載“華爾街見聞”APP,即時見證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