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國際一流投行和財富管理機構,監管和業界各有“奇招”

打造國際一流投行和財富管理機構,除了“坐以待並”,還有更多可能。

10月22日,在2020年金融街論壇年會上,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吳曉求、中國證券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安青松、中信證券執委委員鄒迎光、嘉實基金董事長趙學軍、淡馬錫中國區總裁吳亦兵、貝萊德亞太區董事長鮑哲鈺參加了由第一財經研究院院長楊燕青主持的圓桌討論,共同就如何打造國際一流投行和財富管理機構進行了深入“會診”。

“中國的一流投行和財富管理機構還沒有起飛,但是,已經開始起步。”安青松表示,從2009年2019年,證券業總資產規模擴大了2.58倍,淨資產規模擴大3.19倍。

在他看來,打造國際一流,不僅要做大,更重要是做優做強。一要增強投資銀行業務支持創新驅動發展的適應性;二要加強財富管理業務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普惠性;三要提升跨境能力在促進雙循環當中的競爭力。

打造國際一流投行和財富管理機構,監管和業界各有“奇招”
做強投行,推動證券業高質量發展

“最大的利好,來自於中國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和證券市場化的改革,開放和改革將帶來最大的紅利。”吳亦兵表示,一方面,近幾年QFII、RQFII放開,滬深港通啓動,A股納入國際主流指數,越來越多外資參與中國資本市場。另一方面,科創板推出、創業板試點註冊制、註冊制逐步推向全市場,都帶來巨大投資機會。

實際上,不僅外資在中國的改革與開放進程中獲益,國內證券業更是在持續壯大。

據安青松介紹,截至2019年底,133家證券公司總資產達到7.26億萬元,淨資產2.02萬億元。基本業務結構健全,全年實現營業收入3605億元,淨利潤1231億元。財富管理功能初步形成,全行業資產管理的受託資金總額達到12萬億元,客户交易結算資金餘額達到1.3萬億元。

“我國證券業已經進入了高質量發展的階段,資本市場在促進國際國內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具有樞紐作用。”安青松表示,註冊制改革推動投資銀行真正落實價值發現責任、估值和定價責任、風險管理責任、組織交易責任,圍繞定價、保薦、承銷三大能力的形成和提升,投資銀行業務能力將從通道化、被動管理向專業化、主動管理轉型,價值發現能力、估值定價能力、盡職調查能力、客户服務能力、研究分析能力等將成為投資銀行的核心競爭力。

不過,證券從業者更加關注自身水平與國際競爭者的差距。鄒迎光表示,目前全球前十大證券公司當中,國內券商已經有五家進入。但也必須看到,這五家全部是第六到第十名。而僅從淨利潤來看,高盛一家就比這五家頭部券商的總和還要多出20%。

他認為,國內投行與國際一流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即規模、經營效率、創新能力以及全球影響力都存在不足。

規模方面,國內五家頭部投行淨資產總和相當於一家高盛;經營效率方面,五大投行人均創收245萬元人民幣,而高盛同期則是600多萬元人民幣;創新方面,五大投行在金融科技上年均投入規模10億元人民幣,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分別超過了10億美元和20億美元;全球影響力方面,高盛一家去年在本土以外實現收入974億元人民幣,佔它總收入的40%,而五大投行平均國際化收入佔比僅為10%。

“基於這些差距,我們也充分意識到中國在雙循環發展格局的帶動下,必須建立自己一流的國際投行。”鄒迎光稱,這既是落實國家戰略,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應對雙向開放,提升中國在國際金融市場競爭力、話語權的一個需要。

打造國際一流,來自監管和業界的建議

在安青松看來,一流的投資銀行應該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和普惠性的特徵,這也是證券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向。

首先,要增強投資銀行業務支持創新驅動發展的適應性。具體而言,一是結合中國國情、發展階段和治理體系,持續提升轉型、創新、合規風控等內在能力,堅持穩健經營、守正創新,為新興產業進行資產定價和權益保護。二是積極促進股權投資及風險投資,助力在高端技術和關鍵環節取得重大突破,支持實體經濟走出引進技術、跟隨發展的模式。三是通過跨期風險定價和預期估值定價,引導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經濟發展,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創新引領經濟發展,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四是發揮交易中介、信息中介、資本中介作用,為中國企業參與國際循環規劃路線、提供支持,在新一輪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調整中搶佔制高點。五是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廣ESG投資原則,通過資產管理、證券承銷、研究銷售、綠色投資等業務,助力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

其次,加強財富管理業務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普惠性。一是支持證券公司參與基金投顧服務試點,增強資本市場資金供給的專業性、穩定性。建議加快出台《證券經紀業務管理辦法》《證券公司櫃枱業務管理辦法(試行)》,健全服務投資端的業務規則;逐步擴大證券公司參與基金投顧服務試點範圍,並在基金投顧業務試點基礎上,探索符合證券公司業務特點的、以客户利益一致性為基礎的客户賬户管理模式。二是支持證券公司提升綜合資產配置能力,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財富管理需求。建議在現行三方存管體系的基礎上,支持證券公司建立綜合理財賬户,鼓勵開展財富管理業務;在加強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的基礎上,推動全產品、全業務、全服務、全週期的一站式財富管理服務;建議探索優化三方存管運行模式,提高銀證合作運行效率,降低行業運行成本,提高資金清算效率,實現理財賬户的投資、交易、支付等基礎功能,逐步建立一站式綜合金融服務賬户體系。

再次,提升跨境業務在促進雙循環中的競爭力。他建議,適度放寬外匯監管,為證券公司開展跨境業務提供便利,適當放寬證券公司境外發債在額度、結匯等方面的要求;允許境內證券公司利用更多手段管理跨境資金,給予更靈活的跨境結算和境內外資金管理政策;探索設置僅用於境外融資資金引入以及“一帶一路”等跨境項目開展的年度專項外匯額度,提升證券公司為客户提供全球綜合金融服務的能力;逐步放寬具備相應能力的證券公司直接參與國內外金融衍生品市場交易的限制,不斷加大外匯、利率、信用等跨境衍生產品的創新力度,豐富交易工具和手段。進一步加強金融監管部門的國際合作,建立多邊監管合作協調機制,給證券行業發展提供相對穩定的政策環境,為證券行業雙向開放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作為國內龍頭券商的高管,鄒迎光對打造國際一流投行提出四大建議。

第一,做大資產規模。“我們也特別希望能夠多渠道地擴充證券公司的資本。同時,有些監管指標能夠有一些放鬆,適當幫助我們提高槓杆率。”鄒迎光表示,目前券商平均槓桿率非常一致,都是4倍,主要就是因為一些監管指標和融資手段存在制約。

第二,提高經營效率。對於槓桿率增加帶來負債增加,通過加快商業模式轉型,促進經營效率的提升,從通道型投行向產業型投行轉型。同時,向交易投行轉變,為客户提供更好的流動性管理和風險對沖手段。

第三,加強創新驅動。不斷加大在線上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轉型,學習海外券商的模式,同時增加數字化在業務中的佔比。

第四,積極融入到全球的競爭協作當中。鄒迎光稱,改革開放四十年充分證明開放能夠幫助我們完善國內市場的競爭機制,激發學習潛能以及提升國內創新力。

完善基礎設施,提升財富管理生態

面臨競爭的不只有投行,國內的財富管理機構同樣亟待突破。貝萊德亞太區董事長鮑哲鈺表示,中國居民儲蓄率較高,養老體系三大支柱發展不均衡,產品開發過於傾向於投資性等,這其中都藴藏着機會。

“國際資本對中國市場重視度日益增加,中國市場對於投資者而言依舊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我們也相信這個趨勢會繼續下去。”她在會上稱,貝萊德非常關注中國消費者在養老退休領域的投資準備。

外資對中國機遇籌謀已久,而國內的財富管理機構也一直在嘗試突破。

趙學軍表示,國內的財富管理環境還有待進一步提升。比如,機構側重賣產品、服務賣方,對客户端的服務還需要提高。

在吳曉求看來,打造國際一流財富管理機構有兩個方面很重要。一是夯實財富管理的基礎。目前隨着註冊制改革推進,上市公司股票在信息披露質量、成長性上都有改善,這將有利於使股票成為財富管理的一類重要資產。二是要培育較好的財富管理機構。

趙學軍同樣提出,要改善財富管理行業依賴的“生態”。一是上市公司質量要提高,更多地去分紅,特別是成長性差、回報率低的企業要更多分紅;二是改善監管環境,考慮修改基金公司的風險準備金制度,提高全球競爭力;三是推動規則對機構更加友好。“現在很大的機構也要100手地來買,不能反向,還要公平交易,這些都對機構非常不友好。我們能否改變?”趙學軍還建議,要提高基金公司的數字化、人工智能化,順應這一趨勢。

此外,他還提出,應提高財富管理門檻,對接國際標準;重新定義財富管理,改變賣方代理模式,真正把財富管理做成向客户收費而非向賣方收錢。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512 字。

轉載請註明: 打造國際一流投行和財富管理機構,監管和業界各有“奇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