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市新規逐漸發威,滬深交易所正依法依規出清“殼公司”。
2020年是退市新規執行的首個會計年度,這份年度“成績單”對上市公司多了層特別的意義。歷經市場化、法治化、常態化的退市改革考驗,上市公司羣體也在新的優勝劣汰格局中走向不同的道路。據不完全統計,截至4月29日收盤,滬深兩市共有61家公司觸發退市新規相關情形被特別處理。其中,新增的組合類財務退市指標和適度擴大的其他風險警示情形“殺傷力”較強,32家公司因“扣非前後淨利潤孰低者為負+營業收入低於人民幣1億元”而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佔比超過五成;12家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的公司,紛紛觸發新增的其他風險警示的適用情形。
市場人士表示,這個結果契合了此次退市改革的思路,即嚴格退市執行,壓縮規避空間。新增的組合類財務退市指標,能夠精準刻畫喪失持續經營能力的殼公司,尤其是“營收扣除項”的設置進一步劃清了執行的界限,精準地將另類增收“拒之門外”,嚴格打擊規避退市。而適度擴大的其他風險警示適用情形則對一批長期通過非經常性損益等維持盈利,但持續經營能力薄弱的公司拉響“警報”。
組合類財務指標精準出清“殼公司”
退市新規實施後,一批長期沒有主業、持續依靠政府補貼或出售資產保殼的公司將“浮出水面”。
隨着年報披露,一批“績差生”因觸發財務類退市指標將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其中,新增的組合類財務指標影響力較大,32家公司因觸發該指標而被“戴帽”;8家公司觸發“淨資產為負”指標;還有不少公司多項退市風險情形同時亮起“紅燈”。
4月29日最新戴帽的*ST邦訊數病齊發,同時觸發3條退市風險警示情形、2條其他風險警示情形。公司4月28日發佈2020年年報,當年實現營業收入1931萬元,同比下降7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為-2.43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資產-2億元。因此,公司觸發“扣非後淨利潤+營業收入”“淨資產為負”“無法表示意見審計報告”3條財務類退市指標,變身“*ST邦訊”。
同時,公司還觸發了2條其他風險警示的適用情形,分別是“存在違反規定程序對外提供擔保且情形嚴重”,以及公司2018年度至2020年度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後淨利潤孰低者均為負值,且2020年度審計報告顯示公司持續經營能力存在不確定性,故公司同時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公司股票4月29日全天封跌停板,跌幅20%。
從細分行業來看,組合類財務指標對房地產行業公司影響較為明顯。全新好、雲南城投、中房股份3家公司均觸發“扣非後淨利潤+營業收入”指標,分別變身*ST全新、*ST雲城、*ST中房。
而退市新規以組合財務指標代替單一淨利潤指標,就是希望通過多維刻畫,將持續虧損且收入規模不足1億元的公司識別出來,表徵上市公司持續經營能力更加精準。同時,明確淨利潤取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後孰低值,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多年來公司通過外部輸血、出售資產等盈餘管理手段規避退市的問題。退市新規實施後,一批長期沒有主業、持續依靠政府補貼或出售資產保殼的公司也將“浮出水面”。
算清“營收扣除項”嚴防另類增收
退市新規優化營收扣除項機制精準、有效地阻擊了個別企業可能通過不具備商業實質的交易規避退市的情形,紮緊了退市制度的“籬笆”。
新規發佈初期,市場曾擔心組合類財務指標中的營業收入指標容易被規避,而實踐過程中,退市新規特別設計的“營業收入扣除項”,不僅紮緊了退市制度的“籬笆”,更為監管執行提供了法規依據和清晰的界限。
*ST南化就“以身試法”為市場解析了“營收扣除項”如何適用的問題。
若按照公司2月4日首份年報來看,2020年實現營業收入7.28億元,歸母淨利潤907.4萬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淨利潤541.7萬元,公司表面並不觸及組合財務指標。但退市新規明確,營業收入扣除項為“與主營業務無關的業務收入和不具備商業實質的收入”。
經上交所年報事後問詢,ST南化4月26日晚間透露“真相”,公司業務全部為貿易,客户和供應商單一,並於2020年10月後已停止與該客户和供應商開展業務,該貿易難以形成穩定業務模式產生收入。公司將該年度的貿易收入調整為與主營業務無關的業務收入,並對年度大宗商品貿易業務形成的利潤調整為非經常性損益。調整後,公司扣除與主營業務無關的營業收入金額為0,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淨利潤為-921萬元,由此觸發“扣非淨利潤+營業收入”組合類財務退市指標,公司股票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變身“*ST南化”。
而事實上,經過對前期業績預告的梳理,上交所已提前發現個別公司存在突擊利用貿易等業務構造收入的情況。為此,上交所於4月6日向上市公司和會計師事務所發佈了《關於落實退市新規中營業收入扣除相關事項的通知》,要求公司認真梳理營業收入構成,嚴格執行退市新規。
監管事前預判效果立竿見影。4月下旬,*ST博信、香梨股份、覽海醫療等公司紛紛進行風險提示,稱經過確認和梳理,明確了營業收入扣除項目,可能觸及退市新規中“扣非淨利潤+營業收入”的退市風險警示指標。
從目前執行情況來看,優化營收扣除項機制精準、有效阻擊了個別企業可能通過不具備商業實質的交易規避退市的情形。
擴大風險警示情形嚴打規避退市
退市新規適度擴大其他風險警示的適用情形,尤其是財務類指標的全面交叉適用,將為嚴格打擊規避退市埋下伏筆。
適度擴大其他風險警示情形則為嚴格執行退市制度提供了新的“利器”,並在2020年年報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精準地將部分長期通過非經常性損益等方式實現盈利,但持續經營能力薄弱的公司風險揭示了出來。
具體來看,退市新規適度擴大其他風險警示的適用情形,新增“最近連續三個會計年度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後淨利潤孰低者均為負值,且最近一個會計年度財務會計報告的審計報告顯示公司持續經營能力存在不確定性”和“最近一個會計年度內部控制被出具否定意見或無法表示意見審計報告,或未按照規定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其他風險警示情形。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4月29日,12家公司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ST天山、ST三五、ST安控等6家公司觸發“三年扣非淨利潤為負+持續經營能力存不確定性”情形;ST森源、ST華鈺、ST大有等6家則觸發“內部控制被出具否定意見”的“紅線”。
儘管伴隨年報收官,上市公司風險警示將告一段落,但退市新規的威懾力仍在發酵。尤其是財務類指標的全面交叉適用,將為嚴格打擊規避退市埋下伏筆。
據監管系統人士介紹,以往退市實踐中,上市公司在連續兩年虧損或淨資產為負值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後,往往會在下一個會計年度通過各種“財技”打擦邊球,實現“報表式”盈利。即使年審會計師事務所因前述情況對公司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審計報告,公司股票也能規避退市,這種規避退市行為成為A股痼疾。為了落實《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中關於嚴厲打擊惡意規避退市行為的要求,本次改革將審計意見退市指標納入財務類退市類型,並和其他財務指標交叉適用,進一步嚴格退市執行。
例如,上市公司如第一年觸及淨資產為負、淨利潤和營業收入的組合指標或審計意見類型任一指標,其股票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第二年如依靠造假規避了淨資產、淨利潤和營業收入的組合指標之一的,但只要年報被出具保留意見、無法表示意見或否定意見,其股票將直接終止上市,徹底堵住規避空間。
可以預見,隨着退市新規的實行,“殼公司”將難覓苟延殘喘之地,資本市場新陳代謝將日趨良性,A股市場生態將更加健康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