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大學學者斯蒂芬·羅奇:疫後全球經濟或呈“W型”增長
新華社華盛頓6月8日電(記者許緣 鄧仙來 胡友松)美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摩根士丹利前亞洲區主席斯蒂芬·羅奇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新冠疫情重創全球經濟,疫後全球經濟或呈“W型”增長,復甦進程可能“經歷波折”。
世界銀行8日發佈的最新一期《全球經濟展望》報告説,受疫情衝擊,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將下滑5.2%,這將是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
羅奇認為,與其説全球經濟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後將呈現“V型”快速反彈或“L型”深度衰退,不如説將呈現“W型”折線增長,因為,儘管全球經濟狀況有望在疫情結束後快速改善,但這主要體現在供給端,需求端活動正常化則存在較大困難。
6月8日,工人在美國紐約的一處工地忙碌。在因新冠疫情進入“居家令”近三個月之後,美國紐約市於當地時間8日開始“解封”,進入經濟重啓的第一階段。(新華社記者王迎攝)
羅奇指出,通常來説,被壓抑的消費需求會隨着情況好轉而釋放,從而推動經濟實現強有力的“V型”復甦。但“新冠疫情之下不太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因為消費行為正受到(疫情)挑戰,並將發生改變”。
羅奇認為,如果需求端不能跟隨供給端復甦的腳步,全球經濟改善進程將難以持續,全球經濟復甦將“不會呈現直線增長”。
他同時指出,眼下針對全球供應鏈的疑慮“更多出於政治目的,而非經濟考量”。全球供應鏈是全球一體化的重要特徵。經過數十年發展,全球供應鏈已具備較大粘性,無論是形成供應鏈或是脱離已成型的供應鏈都需要很長時間,不容易迅速改變。他以美國蘋果公司為例説,一家全球性企業配置全球供應鏈需要花費數年時間,“你無法像按動開關那樣將資源轉移到這個國家或那個國家”。
5月30日,山東富源玩具公司工人在製作出口的玩具產品。自3月1日復工復產以來,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榴園鎮富源玩具公司積極克服疫情影響,訂單不減,產銷兩旺。(新華社記者範長國攝)
他指出,過去30年,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如果美國或其他國家政府刺激本國企業退出全球供應鏈,特別是在中國的供應鏈,並將生產活動搬回本土市場,“不僅將提高企業生產成本,而且將增加消費者支付成本,為本國經濟和全球經濟都帶來嚴重後果”。
“對全球主要經濟體來説,世界已經改變。”羅奇認為,未來全球增長將更強調質量而非速度,經濟增長質量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