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間,遠大醫藥已相繼併購Sirtex釔-90“介入靶向治療”、OncoSec TAVO“免疫治療”、行深生物的溶瘤病毒“免疫治療”以及eTheRNA的mRNA疫苗平台技術等。而這些“顛覆性”創新技術,有望給腫瘤患者帶來新的治療選擇。
在外界眼中,遠大醫藥這家有着81年曆史的老牌國民藥企,一直保持着國內呼吸及五官科、心腦血管急救領域不可撼動的優勢地位,且在上述領域擁有10個以上銷售額過億元的藥品品種。
眼下,抗腫瘤藥物市場競爭格外激烈,尤其是腫瘤免疫治療領域羣雄逐鹿,一片紅海。那麼,遠大醫藥緣何要“殺”入競爭如此激烈的領域? 未來企業研發管線的佈局還有哪些看點?在積極進行國際化併購的過程中,企業的經營管理、資本能力等能否匹配全球化運營的需要?近日,支點財經就上述問題對遠大醫藥進行了深入探訪。
空降新賽道
腫瘤,幾乎人人聞之色變。
曾經,很多人認為,得了腫瘤就是患上不治之症。
2018年,一部《我不是藥神》將靶向藥和靶向治療帶入人們的視野。越來越多人知道,抗癌不再只是對單一患癌部位的治療,而是向着“靶向治療+介入治療+免疫治療”的腫瘤精準治療策略方向逐步發展。
也是在這一年,擅長化學制藥的遠大醫藥開始涉足腫瘤領域。2018年,遠大醫藥聯合鼎暉投資,斥資約100億元人民幣收購澳洲Sirtex公司,獲得了抗腫瘤重大創新藥品——“釔-90 樹脂微球”(以下簡稱“Y90”)。
首戰告捷,遠大醫藥越戰越勇,並加速拓展步伐。
2019年,遠大醫藥先是錨定了美股上市公司OncoSec,將其全球首創腫瘤免疫療法產品TAVO在中國及38個亞洲其他地區的獨家商業化權利收入囊中。後來,又以900萬歐元的價格獲得比利時eTheRNA公司的mRNA(信使核糖核酸)生產技術,用於在腫瘤免疫領域開展研發、生產及商業化活動。
今年7月,遠大醫藥投資3000萬元人民幣,取得上海行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VSV-GPM(水泡性口炎溶瘤病毒產品)的全球獨家開發、生產及商業化權益。這是一項用於治療結直腸癌的全球創新技術。
在業內人士看來,遠大醫藥持續佈局腫瘤精準治療的背後,是全球腫瘤藥物市場的持續增長。有關數據顯示,全球腫瘤藥物市場近五年的複合增長率為7.6%,預計到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765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到新的領域開疆拓土之前,遠大醫藥已對自己的優勢領域進行了全面提檔升級。2015年起,遠大醫藥完成了在心腦血管、重症急救領域的創新和前沿佈局,投入數十億元人民幣。
隨着上述全球創新技術的陸續投入,遠大醫藥聚焦“精準介入及腫瘤免疫領域”和“抗病毒抗感染領域”的兩大核心賽道的戰略意圖已然清晰。
不難看出,遠大醫藥在科研投入方面按下了“快進鍵”,目的是實現“彎道超車”。
對於企業來説,創新和稀缺性是長期利潤積累的本質因素。
在醫藥行業,“獨家”“高壁壘”就意味着話語權、高毛利。遠大醫藥為完善自身研發生態佈局所進行的併購,首選都是“全球首創”“獨家新藥”。
在抗腫瘤藥領域,遠大醫藥入局雖晚,但步步為營。
其中,收購的Sirtex作為一家全球性的生命科學公司,主導產品Y90是一種治療肝癌的新型“武器”,自上市以來在全球50個國家和地區已累計治療患者超10萬人次。在今年美國臨牀腫瘤學會(ASCO)年會上,有關Y90聯合PD-1(一種免疫治療藥物)治療肝癌患者的Ⅱ期研究顯示,40例晚期患者的Y90放射區域內的靶病灶有81%出現消退,中位生存期為15.1個月。
遠大醫藥表示,Y90與化療、單抗可聯合使用,有望成為中晚期肝癌一線治療方法。同時按規劃,後期企業也將圍繞Y90產品的國產化,在國內建立覆蓋全亞太地區、年產值超40億元的高端醫藥產品製造供應中心。
遠大醫藥收購的海外公司,都至少擁有或在研一項全球首創技術。
比如,收購的美股上市公司OncoSec的免疫療法TAVO已被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認定為“孤兒藥”(或稱罕見藥),該藥品主要用於不可切除的轉移性黑色素瘤,目前處於Ⅱb臨牀研究階段。除TAVO之外,OncoSec還針對肝臟、肺部或胰腺等開發了VLA(一種整合蛋白)腫瘤“免疫治療”技術。
比利時eTheRNA擁有的mRNA疫苗平台技術,對晚期轉移性黑色素瘤的治療性疫苗項目已在歐洲開展Ib期臨牀研究,並申請了“加速審批”。
今年剛剛進入“遠大戰隊”的上海行深生物,其研發的溶瘤病毒也是全球創新技術,對腫瘤細胞殺傷效率高、靶向性好、安全性高、副作用小且成本低廉,被稱為未來極具潛力和應用前景的惡性腫瘤治療手段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產品不僅有利於豐富遠大醫藥在腫瘤治療領域管線,有助於產品之間產生協同效應,而且通過深入參與這些前沿治療藥物的研發,亦能有力促進企業研發能力、人才儲備與創新文化的全面提升。
隨着遠大醫藥的研發創新向國際標準接軌,遠大醫藥也同步引進了一批全球優秀研發人才,便於更好地承接國際化項目。
眾所周知,原研藥的研發週期長。一款藥品需要對成千上萬種化合物進行層層篩選,再經過嚴格的臨牀試驗才能獲准上市,通常耗時長達10-15年。有的藥品即便到了臨牀試驗階段,也可能因為安全性和療效性未滿足審評機構的要求,而導致研發終止。
因此,遠大醫藥根據企業實際,採用以合作研發、專利授權為主的創新模式,目的是最大程度地提升研發成功率,加快研發進展。
2019年,遠大醫藥的研發投入佔比進一步提升,累計在研項目超過70個,覆蓋了心腦血管急救、精準介入及腫瘤免疫治療、抗病毒抗感染、呼吸及五官科、罕見病以及生物健康等多個領域。
高效率的研發,就是在與時間賽跑。
今年,全球暴發新冠肺炎疫情,抗病毒、抗感染藥再次成為全球藥企重點關注的領域。而在此之前,遠大醫藥就已在抗病毒、抗感染領域進行了提前佈局,獲得了首創治療副流感產品的全球化權益,以及與澳洲國立大學合作首創的膿毒症產品的全球化權益。
2019年,遠大醫藥在澳洲成立研發中心。在今年新冠疫情暴發初期,澳洲研發中心就藉助戰略合作伙伴——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糖組學研究所豐富的病毒及藥物篩選經驗,在已上市藥物中篩選可能對新冠病毒存在抑制作用的藥品。
今年5月,遠大醫藥又分別獲批在澳洲開展,用於治療感染新冠病毒患者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ARDS)的Ⅱ期臨牀研究,以及用於治療膿毒症的Ib期臨牀研究,體現了遠大醫藥具有前瞻性的戰略性佈局能力。
創新賽道、技術壁壘、高效研發、專業團隊,不僅是投資者衡量一家企業內在價值的核心要素,也是資本市場對企業估值判定的標尺。
2020年以來,遠大醫藥股價累計漲幅已超過40%,正是得益於高壁壘產品的提前佈局——這些產品為投資者帶來了巨大想象空間。
據介紹,遠大醫藥正計劃投資超10億元人民幣,分2-3期建設光谷聯合實驗室。該實驗室將聚焦精準醫學、生物合成、罕見病轉化等多個領域,推動創新藥、創新產品的引進和落地。
遠大醫藥計劃將上述新技術與已有的管線產品形成優勢互補。未來,在精準介入及腫瘤免疫、呼吸及五官科、心腦血管重症急救、罕見病等領域不斷增加產品儲備,在鞏固自身研發團隊實力的同時,持續推動國際併購和先進技術及產品的引進,堅持“自我研發+全球拓展”雙輪驅動,“跑”出真正的遠大速度。
記者丨肖麗瓊
編輯丨何輝 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