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鵝”和“灰犀牛”夾擊下,中國裝備製造業如何突圍?

“如果用一個顏色來形容今年以來裝備製造業的外部形勢,我想用‘黑灰色’來定義。”

在日前由工信智庫聯盟指導、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主辦的“百萬莊論壇:機工智庫發佈會(2020)”上,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智庫(下稱機工智庫)研究員司建楠作出上述表述。

她認為,新冠疫情像“黑天鵝”,國際貿易形勢就像“灰犀牛”。

在這種外部環境影響下,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接續受挫、斷層、顛覆與重構。

雙重夾擊下,中國裝備製造業的短板問題也更加凸顯,供應鏈的薄弱環節被放大。

從醫療裝備看,國內ECMO等醫療設備需要的芯片、傳感器和閥門等,機牀的高檔數控系統、光柵尺、編碼器、精密軸承等,航空航天的大型航空發動機,仍需要進口。

新冠疫情給今年的全球製造業帶來重創。

一季度,日本的製造業景氣指數(BSI)為-17.2,降至2011年以來新低;中國製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25.2%,呈斷崖式下跌;4月,美國紐約州製造業景氣指數大幅下降至-78.2,為歷史最低水平。

司建楠稱,新冠疫情對裝備製造業的影響主要在供應鏈環節,表現在:客户的違約風險上升,在手訂單延期;國際需求下降,新增訂單減少;原材料、關鍵配件進口受阻;國際物流運輸成本上升;匯率變化導致的成本增加,以及海外工程的不確定性風險增加。

中美貿易摩擦這隻“灰犀牛”,則影響中美、日韓、馬來西亞等產業鏈的重建。

機工智庫研究員趙秋豔稱,按美方統計,今年一季度,美國對中國出口製成品為109億美元,預計全年為436億美元。

“在製成品中,美國往年對中國出口額最高的波音飛機,今年一季度幾乎為零,美國對華汽車出口也下降了47%。”趙秋豔稱,這也與美國對高技術實施嚴格出口管制、限制對華出口有關。

美國並未喪失製造業優勢,仍具有極強的產業控制力。

機工智庫研究員陳琛稱,據機工智庫的研究,美國製造業供應鏈中的非本土增加值僅佔10%,自給能力排名世界第三,僅次於俄羅斯和日本。相對而言,中國製造業供應鏈中的非本土增加值佔比較高,為20%,自給能力排名第七。

“如果把一個國家的製造業體系看作一個微生態,藉助生態外養分越少,那這個生態擁有的內循環系統就越強,對整個微生態的穩定運行就越重要。”陳琛説。

根據機工智庫的調研,在全球一體化及分工模式革新的今天,美國在半導體、軟件、航空航天、醫療設備、服務機器人、增材製造等領域仍然具有強大的產業控制力。

他認為,美國通過“標準規則先行、基礎能力控制、價值單元鏈控、平台軟件支撐、創新生態驅動”這五個方面,且層次遞進並互為基礎,來構建和保持產業鏈控制。

陳琛建議,中國裝備製造業可以通過“引鏈、布鏈、串鏈、延鏈、強鏈”的方式來增強競爭力。

據陳琛介紹,“引鏈”指的是實施“重點競爭型”國際標準競爭策略,聚焦高鐵、電網、通信等優勢、特色產業,參與並主導相關行業國際標準制定,使國際標準更多反映中國技術要求,以標準確保中國重點領域在全球產業鏈中的競爭優勢和控制力。

“布鏈”是針對中國產業鏈短板環節,特別是由於某些產業基礎能力不足而嚴重依賴於國外的環節進行佈局,防止關鍵環節被長期“卡脖子”。

陳琛建議,在“布鏈”環節,加強基礎研發,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現代技術提高產業基礎能力,為基礎零部件、基礎材料、基礎軟件的成長提供應用機會。

“串鏈”是鼓勵企業聯盟競合,以滿足行業關鍵需求為目標,整合產業鏈上關鍵價值單元,吸引優質資源集聚,培育創新鏈舵手,在深化合作的同時,通過制定標準規則引導市場良性發展。

陳琛稱,“延鏈”在於加強基於互聯網的新興基礎能力和平台建設,加強核心工業軟件、工業互聯網、工業雲等“新四基”能力建設,提升產業鏈基礎能力,促進產業鏈的配套與延伸,培育以一批軟硬結合“兩棲型”企業鏈主企業,主導中國產業鏈發展。

“強鏈”是構建產業鏈與創新鏈、資金鍊、人才鏈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鼓勵中小企業參與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究開發。

陳琛稱,在“強鏈”環節,應圍繞原始創新,打造中國在相關領域的先發優勢,同時加強知識產權體系的建設,讓企業原意投入研發。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36 字。

轉載請註明: “黑天鵝”和“灰犀牛”夾擊下,中國裝備製造業如何突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