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7月外貿增長“雙正”顯韌性 後勢謹慎樂觀

由 勞新忠 發佈於 財經

本報記者 王麗娟

海關總署近日公佈的數據顯示,我國7月份外貿進出口2.93萬億元,增長6.5%。其中,出口1.69萬億元,增長10.4%;進口1.24萬億元,增長1.6%。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的學者認為,受全球經濟觸底回升的積極影響和國內一系列穩外貿措施的大力推動,7月份我國進出口延續了“雙正”增長的態勢,這為三季度宏觀經濟進一步復甦提供重要支撐。但考慮到全球疫情走勢和各國經濟復甦還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因此,應理性看待下半年外貿形勢。

外需市場仍不穩定 對外貿後勢不宜過於樂觀

“近三個月出口增速飆升是前期被壓抑的產能的快速釋放。”商務部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區域經濟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張建平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分析,三大主力拉動7月出口增長,一是中國在機電成套裝備方面的綜合優勢非常強,性價比也比較高,在出口中佔60%左右的比重,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二是紡織、醫療器械,這些與疫情防控有關的產品增長較快;三是高技術產品出口的增長速度較快。

“7月出口數據令人振奮。”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呂剛對本報記者分析,玩具出口增速由上月的下降5%轉為增長21%,傢俱出口增速由上月的8%大幅提升至23%,這兩個方面也是推動7月出口增長的主力。出口明顯加速將對三季度我國宏觀經濟的進一步復甦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初步判斷,7月出口回暖主要緣於全球經濟觸底回升和醫療器械等防疫物資外部需求的持續強勁。

目前,我國外貿發展呈現良好態勢,但受訪學者均不認為“危機期已過”,並建議對於下一階段外貿發展態勢保持警惕。

張建平認為,目前國際市場需求還不穩定,下半年的外貿形勢仍存非常大的不確定性和波動性。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不能掉以輕心,對下半年的外需市場不宜過於樂觀。

呂剛也持相同看法,他説,從二季度主要經濟體的GDP增速看,美國同比下跌9.5%,歐元區同比下跌15%,下跌幅度都是史無前例,歐美股市均已大幅度反彈,但預計實體經濟的恢復速度遠沒有金融市場這麼快。此外,全球蔓延的疫情何時能得到有效控制,將是決定下半年全球經濟表現的最重要因素。

進出口增長有利因素增多還須進一步落實各項政策舉措

張建平分析,目前支持我國進口增長的有利因素主要有三大類,一是能源原材料,利用大宗商品價格處於低位增加了進口量,目前除了鐵礦石,其他價格相對合適。二是消費品,國內消費市場需求目前比較穩定,穩消費效果顯現,對一些進口商品的需求比較好地拉動了進口的增長。三是中間產品需求在增加。

“加工貿易方面一開始壓力非常大,很多企業處在危機之中,但是隨着穩外貿措施的出台,允許現在企業出口轉內銷,不論是中間品還是最終產品,加工完以後都可以在國內市場銷售,這使得部分外貿企業的市場選擇更加多元化,增大了生存空間,同時拉動了進口增長。”他進一步分析。

“外貿企業的發展也要符合中央提出的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張建平給外貿企業提出兩點建議,一是要兩條腿走路。中國企業一定要保持底線思維,預判到可能出現的最壞情況,不能單純依賴國際市場,儘量做到國際國內市場同時運作,進口出口同時運作。二是要將外貿市場多元化。在國際市場中也不能依賴單一市場,多打開幾個市場空間,轉圜餘地就會更大。

關於下一階段的政策重點,張建平建議,一是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並重。從貿易強國和穩外貿的角度來看,服務貿易是我國外貿重要的支撐力量之一。今年要借服務貿易大會召開的契機加快服務貿易的發展。二是繼續鼓勵線上線下相結合,尤其是利用跨境電商、網上展會來尋求新的商機和訂單。三是要加快自貿試驗區的經驗複製推廣,讓不同的省份和地區都享受到貿易便利化,降低經營成本。四是鼓勵企業利用已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深挖區域市場潛力。

呂剛建議,我國需要繼續落實已經出台的穩外貿、保企業、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的各項政策措施。如果外需進一步恢復,這將有助於企業儘快恢復到疫情前的生產水平,儘可能將一季度的損失補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