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長三角經濟展現出較強韌性,經濟增速實現了“V”型回升。更可喜的是,從經濟增長動力看,不僅投資、出口、消費“三駕馬車”復甦態勢明顯,以在線經濟等為代表的新經濟更是生機勃勃。
1穩投資:“兩新一重”成發力點
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穩投資”對於“穩經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今年上半年,長三角經濟能夠實現“V”型回升,投資端的發力無疑是關鍵引擎。
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一系列“穩投資”政策陸續出台,帶動長三角三省一市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走出一條“V”型回升的曲線。以上海為例,上半年,上海固定資產投資較去年同期增長6.7%。值得關注的是,在中芯南方集成電路等電子信息產品製造、特斯拉超級工廠等汽車製造的大項目帶動下,上海市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20.1%;六個重點工業行業投資增長34.5%。
“上海上半年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快於全國,特別可喜的是,上海製造業投資增速較快。”中銀香港金融研究院經濟學家丁孟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長期來看,製造業投資對經濟持續增長尤為重要。”
與上海類似,重點項目投資的落地,也推動浙江和安徽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實現正增長。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浙江省重點項目完成投資2669億元,為年度計劃的64.3%,超額完成半年度目標。在此背景下,浙江投資連續4個月回升,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比去年同期增長3.8%,增速較一季度提高9.0個百分點。安徽方面,上半年重點項目合計完成投資8003.7億元,實現了“時間過半、任務過半”,帶動全省固定資產投資由一季度同比下降11.1%轉為增長1%,快於全國4.1個百分點。
江蘇方面,儘管上半年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7.2%,但與一季度相比,降幅已收窄13個百分點,且連續4個月收窄。
“今年一季度,受疫情衝擊比較明顯,固定資產投資大幅萎縮,但二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出現快速反彈。”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劉學智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上半年,整體投資需求逐漸改善,趨勢向好。
“固定資產投資的同比降幅逐月收窄,基本與我國復工復產後的經濟復甦同步,反映了樂觀的經濟前景。”丁孟表示,“不過,長期來看,如何有效地推動製造業投資復甦更加關鍵。”
“下半年主要強調提振內需為主,促進經濟‘內循環’,‘兩新一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將是投資端重點發力的領域。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基建投資時,要看相關投資能否提升經濟增長效率。要避免重複投資和形成過剩產能,應更多投向效率更高,有利於國家科技、經濟,產業升級的領域。”丁孟強調。
劉學智也指出,“在‘兩新一重’中,‘新基建’或增長較快,部分傳統基建也有加速增長的勢頭。不過,儘管‘新基建’是未來重要的投資方向之一,但‘新基建’對投資的拉動作用到底有多大,還需要觀察。”
2穩外貿:多措並舉助企業“乘風破浪”
長三角經濟圈是我國經濟的核心區之一,也是我國對外貿易重地。今年以來,長三角地區頂住壓力,在變局中表現出了極強的韌性。
三省一市中,安徽外貿復甦態勢最明顯:上半年進出口總值為2441.6億元,增速達9%,排名全國第四。出口1390.6億元,增長6.7%;進口1051億元,增長12.2%。
浙江省也實現正增長。其中,出口10858億元,增長3.3%;進口3866億元,增長6.8%。分類來看,高新技術產品和防疫物資出口增長較快。
外貿大省江蘇上半年進出口總額雖然同比下降2.8%,但降幅較一季度已收窄6.6個百分點。其中出口12170.9億元,同比下降5.6%,降幅較一季度收窄9.3個百分點;進口7890.8億元,同比增長1.9%。
“江浙地區是我國紡織品出口的大省,口罩、防護服等防疫物資也更容易由原來的紡織品企業轉型生產。”商務部研究院副研究員龐超然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傳統服裝加工類紡織企業能加工要求更高的防疫物資,是企業競爭力提高的一個表現。”
而據上海海關統計,上半年,全市貨物進出口總額15813.91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0.7%,降幅比一季度收窄3.3個百分點。其中,出口總額6422.72億元,增長0.7%;進口總額9391.19億元,下降1.7%。
“受疫情影響,上半年長三角乃至全國的外貿形勢總體比較嚴峻,長三角能夠穩住外貿基本盤,非常不容易。”浙江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趙浩興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上半年長三角外貿的觸底反彈,與政策扶持密不可分。以上海為例,為做好“穩外資、穩外貿”工作,3月中旬,上海就出台了11條支持舉措,從税收、金融、海關等多路並進聯合發力紓困外貿企業。江蘇省政府專門出台10條硬核措施,提出積極拓展線上展會,用在線直播等創新洽談形式,爭取訂單。浙江省商務廳印提出了穩外貿穩外資促消費18條舉措。安徽省商務廳出台多項措施穩定外貿,重點支持企業加大線上開拓國際市場的力度。
在趙浩興看來,長三角主要從模式創新和市場拓展兩方面發力穩住外貿。模式創新方面,浙江省大力推動跨境電商和線上對接會,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市場拓展方面,除了防疫物資出口逆勢上揚,科技型產品也凸顯優勢,部分“宅經濟”產品在國外也賣得非常火爆。
雖然上半年外貿形勢總體看好,但龐超然也指出,“企業從接到訂單到實際生產存在滯後性,上半年訂單下滑的影響可能在下半年逐步顯現。從政府層面看,要推動出口轉內銷政策儘快落地落實,尤其要解決內外銷產品質量標準不統一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推動外貿企業轉型。”
趙浩興認為,外貿企業要從生產製造、營銷等方面入手,提升競爭力。同時,要在跨境電商、創新供應鏈等方面提升市場開拓能力。
“最終,我們要從傳統貿易走向綜合性對外貿易。一方面,要打造品牌,提升對外投資能力。另一方面,要提高服務貿易能力,從傳統的產品貿易向服務貿易轉型,不能只追求量,也要在質上求競爭力,由量的增長轉向質的增長。”趙浩興表示。
3促消費:“玩”出更多新花樣
隨着復工復產順利推進,城市的“煙火氣”漸濃,消費券、“夜經濟”……長三角在促進消費復甦方面“玩”出了更多新花樣。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31省份上半年人均消費支出情況,今年上半年,上海以2.01萬元的人均支出高居榜首,也是全國唯一一個人均消費支出超過2萬元的省市。
“收入是決定消費支出規模最直接的因素。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排名全國第一,為消費支出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付一夫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隨着復工復產有序推進,上海經濟表現出較強韌性,加之線上消費表現出色,一定程度抵消了疫情的負面影響。
除上海外,浙江省和江蘇省上半年的人均支出也進入了全國前十榜單,分別達1.5萬元和1.2萬元,分列第三和第六。
安徽以9013元的人均消費支出排名全國第13位,雖然未能進入全國前十,但上半年安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僅同比下降3.5%,降幅全國最低,較一季度收窄8.4個百分點、比全國低7.9個百分點。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為推動居民消費回升,各地也因地制宜地出台了不少政策。以“夜經濟”為例,上海6月份舉辦了首屆夜生活節;江蘇蘇州打造夜經濟品牌“姑蘇八點半”;浙江以“浙裏來消費·美好夜生活”為主題,打造地標性夜生活集聚區;近日啓動的第七屆安徽文化惠民消費季活動亦突出“夜間經濟”,扶持夜間文旅市場,激發消費潛能。
“整體看,消費已經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逐步向正常化邁進,且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湧現。”民銀智庫宏觀區域研究團隊負責人應習文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下半年,消費增速有望繼續反彈。
“首先,儘管部分地區疫情有所反覆,但全國總體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功,線下各渠道門店基本實現正常營業,客流量逐步回升。同時,政策持續發力,有利於加快促進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應習文表示,此外,疫情期間催生的新型消費有望快速崛起,引領消費增長。下階段,應着力克服疫情影響,推動線下接觸型、服務型消費復甦,長期應着眼於提高居民消費能力,保證居民消費升級。
“曾經受到限制的消費場景不斷放開,直播帶貨等各種新型消費業態也健康穩步發展。可以預期,隨着下半年整體經濟形勢繼續向好,消費市場前景可期。”付一夫指出。
“下半年應從以下幾方面發力促進消費。”付一夫表示,“首先,應特別重視後疫情時代新消費的重要地位,如直播帶貨等,着力佈局並出台相關的支持方案,以推動新消費的健康發展。其次,應注重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積極發展文旅、會展等產業,繼續支持包括吃、行、遊、購、娛等在內的夜間經濟發展。再次,有條件的地方應佈局免税消費的發展,聯合相關企業加快建設市內免税店,以促進消費迴流。”
“最後,應進一步支持中小微企業的生存和經營,穩住就業。”付一夫強調,“只有有了穩定的工作,才能擁有穩定的收入來源,才能從根本上打消消費時的後顧之憂。”
4新經濟:經濟復甦“新引擎”
今年上半年,在線經濟、宅經濟、非接觸經濟展現出廣闊發展前景,正在成為長三角經濟復甦的“新引擎”。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上海網上商店零售額1227.39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5.0%,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17.7%。江蘇實現網絡零售8764億元,同比增長9.8%;省內居民網絡消費4519億元,同比增長6.3%。浙江和安徽在上半年均取得了限上批發零售企業網上商品零售額同比增幅逾30%的成績。可以説,以在線、智能、交互為特徵的在線新經濟,已成為長三角經濟復甦的新引擎。
“在線經濟的發展,對推動我國經濟發展質量、效率和動力變革有積極意義。線上經濟的業態創新和規模擴張,不僅可以對沖經濟下行趨勢,同時,通過更多維度的聯通和鏈接,可以激活各種原本休眠的‘微粒型’資源,在共享經濟模式下有力提升線上流量池的商業轉化效能,進而推動線下資源的優化配置。此外,線上和線下深度融合對於打通經濟運行‘毛細血管’,促進國際國內‘雙循環’也有積極作用。”中央財經大學數字經濟融合創新發展中心主任陳端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
不過,陳端也指出,線上經濟在快速發展過程中,難免出現一定的泡沫化。匆忙跟風入局者,很可能在未來的競爭中被淘汰出局。該過程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因此,從未雨綢繆的角度出發,應該重點關注以下三方面。
“首先,線上經濟發展離不開對線上流量的彙集和積累,隨着線上流量資源越來越多元化,需要線上流量渠道與線下資源池更科學的有機協同,在大數據技術加持下實現精準匹配。其次,數字技術正朝着複雜的生態化系統演進,在生態化競爭環境中,佔據合適自身的生態位特別重要,需動態優化發展戰略路徑,超越自身核心資源和能力的勢能層級盲目冒進,則可能‘餡餅’變‘陷阱’。”陳端進一步表示,在關注消費者“痛點”“癢點”“爽點”的同時,對消費者隱私的保護也是平台公信力的有機組成部分,數據安全需要關注。
新經濟的背後,藴含着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巨大機遇。在新一輪數字化浪潮中,作為我國數字經濟的發展高地,長三角自然不會缺席。《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共同打造數字長三角,協同建設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
“作為國家的重大發展戰略,長三角一體化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應起到‘發動機’的作用,數字經濟也是推動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發展的一個新抓手。”浙江大學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建軍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同時,長三角數字經濟發展具有全球性。目前,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已不是傳統制造業的競爭,主要是數字經濟的競爭,長三角的數字經濟發展具有全國甚至全球意義。”陳建軍進一步指出,“此外,長三角民營企業活躍、投資效率高,民營資本展現了強勁活力,成為長三角數字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撐,也順應了中國的市場改革的方向。”
陳建軍認為,長三角應以創新鏈帶動產業鏈發展,由龍頭企業通過資本和人才帶動一批數字經濟領域的中小企業發展。以創新策源地為引領,打造產業鏈和創新鏈的雙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