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工資不漲,奢侈品卻在漲價?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首席商業評論”(ID:CHReview),作者:七月,36氪經授權發佈。

01 越來越貴的奢侈品

全球經濟走勢低迷,但奢侈品卻像一線學區房一樣,默默在漲價。

2021年1月以來,包括愛馬仕、BV、LV、Celine等多個奢侈品牌已經漲價。愛馬仕已經上調了全球產品售價;BV全球價格上漲10%;LV全面上調了大部分產品售價,漲幅在1%至13%之間;Gucci調價幅度在4%-10%,涉及產品主要集中在經典或新款包袋。

為何工資不漲,奢侈品卻在漲價?

不過就算奢侈品一直在漲價,想買的人也未必買得到,原因無他,還是想買的人太多了,導致產品供不應求。

為何工資不漲,奢侈品卻在漲價?

最近有媒體報道,北京、上海、成都、廣州、深圳、三亞,從北到南,隨着中國率先從疫情中恢復正常運轉,各大城市的百貨商場輪番上演排隊搶購潮,一大批消費者提前“埋伏”在店外面,等時間一到,便前呼後擁進入店內。

實際上,早在去年,這樣的場面就已經上演。在上海的恆隆、北京的SKP等高端商城,能看到不少消費者在LV、愛馬仕等奢侈品店門口排起長隊,等兩三個小時買一個幾萬塊的包包都不在話下。

有這麼瘋狂的排隊現象,銷售額也是意料之中的提升。2020年4月,廣州太古匯愛馬仕重開當日銷售額超過1900萬元,一舉突破了愛馬仕在中國最高的單店成交額歷史。8月,路易·威登上海恆隆店一個月賣出1.5億元銷售額,創下有史以來LV中國單店最高月銷售額紀錄。

但奢侈品牌的賣貨慾望依然在不斷增長。

即使線下門店不缺生意,線上也成為奢侈品的新進進攻陣地,企圖再多瓜分一點市場蛋糕。

近年來,奢侈品的線上佈局主要是兩種方式,一種是開設線上店鋪,根據麥肯錫發佈的《2019 中國奢侈品報告》顯示,受訪者中的45%表示,電商平台是他們經常瞭解奢侈品信息的渠道,有54%的80、90後受訪者表示,購買時會參考電商平台的買家評論。

有人統計,光是上半年,就有 Delvaux、Prada、MiuMiu、Alexander Wang 等數個品牌在中國開設線上店鋪,這一行為被視作激化了奢侈品的電商格局鬥爭。

另一種方式,則是打通社交媒體,網絡上那種扁平化、年輕化的話語體系,如今成為奢侈品行業的發展方向。不少品牌也會開設抖音、小紅書等賬號,發佈短視頻、時裝秀等,企圖用接地氣的方式與年輕用户溝通。

但想轉型也並非易事,畢竟奢侈品的調性擺在那,稍有不慎也可能遭到反噬。比如去年LV還進行了直播首秀,但對於這場直播試水,網友並不買帳,還認為Lv直播翻車,呈現效果“老土”,不符合奢侈品的高端形象。

為何工資不漲,奢侈品卻在漲價?

02 為何奢侈品逆市依然漲價

奢侈品嘴上説着要接地氣,但行動可是相當明白。

降價是不可能降價的。回顧歷史,你會發現,在過去那些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奢侈品市場也是一貫漲價,銷售額也是不減反增,比如在2008年經濟危機,愛馬仕、LV和Gucci就在一如既往的漲價。

美國勞動統計局早在2013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在過去的10年裏,奢侈品的價格已經上漲了60%。奢侈品牌敢於逆勢漲價,主要有幾個原因:

1、逆市自救

各大品牌都曾表示過,疫情之下,原材料的價格、運輸和勞動力成本都在上漲,在2020年第一財季,LVMH集團銷售額更是遭遇了近10年來首次下跌,跌幅達15%。

貝恩諮詢公司在5月8日發佈的《2020年全球奢侈品行業研究報告春季版》中指出,2020年全球個人奢侈品市場規模預計將縮減20%至35%。繼2020年第一季度市場銷售額下降25%後,第二季度或將加速萎縮。

此外,在報告《2020年中國奢侈品市場:勢不可擋》也提出,2020年全球奢侈品市場遭受重創,萎縮23%。

在此背景下,漲價成為奢侈品牌緩解自身的業績焦慮的主要做法。業內人士分析,由於全球疫情對奢侈品行業造成了巨大的衝擊,因此不少奢侈品牌將在2021年通過漲價來“救市”。

業內人士分析,合理的漲幅是品牌在暗中穩定營收的手段。

另外有數據顯示,在2019年,中國籍消費者對全球個人奢侈品市場持續性增長的貢獻率達到90%,正是因為買奢侈品的中國人多,所以品牌也盯上了中國,不斷在中國進行調價,多出的收益正好進一步彌補國外市場的虧空。

中國也是奢侈品集團近年來投入力度較大的市場。根據知名戰略諮詢公司貝恩發佈的報告《2020年中國奢侈品市場:勢不可擋》現實,僅僅一年時間,中國奢侈品市場的規模就從全球總額的11%躍升至20%。報告預計,只需再過五年,中國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場。

為何工資不漲,奢侈品卻在漲價?

2、體現稀缺價值

國外一個調查曾對奢侈品用户做了兩個區分,一個是渴望上流,一個是炫耀自我。

“渴望上流”的人羣偏好標識明顯的產品,喜歡LV、愛馬仕、香奈兒等有經典款、使用場合較多、受眾較廣的國際品牌;

“炫耀自我”的人羣則偏好GOYARD、MARNI、MARCJACOBS、三宅一生這些同樣知名,但較為小眾和個性的國際品牌。

無論經典還是小眾,奢侈品牌最初就是以稀出名,這也要求品牌需要卯足了勁,顯示出自己跟一般的平庸品牌不一樣,要慢工,要細活,要體現出奢侈品的稀缺價值。

比如都是香水、箱包,普通品牌最多讓消費者等幾個月,但奢侈品就非要讓消費者等上好幾年,一些稀缺的包如愛馬仕的凱莉包,購買門檻更是無限高,在買之前都要做足儀式感,充分營造出品牌的尊貴感。

為何工資不漲,奢侈品卻在漲價?

久而久之,品牌們有了名氣,從一個小鎮,擴大到一個地域,再擴大到國家、全球化,最後躋身進一流奢侈品牌隊列。

而越是經濟不樂觀,奢侈品牌就越漲價,對於以價格為壁壘的奢侈品,在經濟下行期漲價,正是奢侈品一種“自證身價”的方式,給消費者不斷強化抗週期這個特點,以此來鞏固品牌調性。

3、激發顧客“買漲不買跌”的購買慾

奢侈品合理的漲幅,會讓消費者認為商品可保值性高,也是品牌在暗中穩定營收的手段。“不買就是吃虧,買到就是賺到”。

早前,某知名奢侈品牌的總裁就在接受採訪時爆料,LV帆布包的材料成本是每米11歐元,摺合成人民幣也僅100多元。而它的定價則直接抬升10到20倍。

奢侈品的高溢價早已不是什麼秘密。以價格為壁壘的奢侈品,漲價既有利於保持利潤率,也符合奢侈品的定價原則,畢竟萬般營銷,首要的是保持高價位這一根本屬性。

“今年不買就等更貴的價格”早就成為這些奢侈品牌通用的宣傳語,吃準的就是人們買漲不買跌的心理。

基於資產的抗週期性,富人的投資品價值越來越高,就像茅台等白酒股,奢侈品也在不斷漲價,對於富人來説,“無論什麼時候買都是便宜的,都是利好”。

對於奢侈品來説,漲價也是欲擒故縱策略,欲擒故縱的前提條件是消費者喜歡,在這種前提下,他們可以繼續描繪一副關於高貴,關於優越,關於身份,關於投資的故事,也可以讓更多的人被其影響,更願意購買奢侈品。

特別是在2020年,因為疫情影響,很多有消費力的人羣不能出國購買,只能轉而在國內尋求消費。在這樣的利好之下,還帶動了一個公司——中國中免一舉成為全球規模領先的免税運營商之一。截至1月12日收盤,中國中免市值已達6230億元。從2020年3月30日的66.5元/股到2021年1月12日的盤中最高價321.86元/股,漲幅高達384%。

奢侈品行業離不開免税。元旦期間,國務院批准離島免税增設 6 家新店,其中2020年12月30日三亞3家新店開業。可以預見未來也將會有更多離島免税店開門迎客。

為何工資不漲,奢侈品卻在漲價?

03 誰給了奢侈品漲價的底氣?

綜上可以説,漲價不只維護了品牌的實際利益,維護了先買顧客的保值利益,還激發了潛在顧客的購買慾望,對於奢侈品牌來説,顯然是一箭三雕的不賠買賣。

不過對於我們大眾來説,對於奢侈品漲價這件事有點氣憤:人們的收入沒漲,奢侈品漲價還有那麼多人買,是誰給了奢侈品逆市大漲價的底氣?

本質上看,是奢侈品擁有一羣強購買力的忠實粉絲,這些具有幾百年歷史的老牌子早已積累了一定數量的用户羣。退一步説,無論產品價格上漲還是下跌,這些用户也不會輕易轉換消費目標,始終會對品牌持有很高的忠誠度。

這些國際奢侈品牌在面向中國市場銷售時,人們對品牌已經有了一定認知,不必花費更多的成本去教育市場,因此品牌會快速積累有購買力的粉絲並處於相對主動的位置,就算漲價也不擔心會流失主要客户。

此外,這羣消費者對奢侈品牌已經形成一定消費慣性,對產品、服務有了一定濃厚的感情,尤其在未來一段時間,只能窩家裏,不能出國浪,更加激發了補償性的購買動作,以彌補情感需求。

第三,據傳一部分用户購買了奢侈品也是為了開票抵税,同時奢侈品本身也有一定的保值作用,哪怕過段時間放到市場上依然能值不少錢,甚至還有盈餘。

這些也很好解釋了為什麼奢侈品有敢於漲價的底氣,特別是在中國。因為疫情恢復良好,富人出於投資也好,保值也好,欣賞也好,情感宣泄也罷,總之在不能出國消費的情況下,買些奢侈品總是不虧的。

總而言之,漲價不僅不會帶來消費者的流失,反而會增加品牌真金白銀的效益。與其説是奢侈品牌與消費者漫長的鬥智鬥勇,不如説這就是社會人性的一面鏡子,殘酷,但也最真實。

也希望能有更多國內消費品牌能分得一杯羹。

參考資料:

《誰給了奢侈品疫情期間漲價的底氣?》,DT數據;

《奢侈品又要漲價了,在國內排隊買包的人越來越多?》,外灘TheBun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732 字。

轉載請註明: 為何工資不漲,奢侈品卻在漲價?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