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譽不好、身份不明 小額貸款公司出路在哪裏?
記者在採訪過程中,聽到小額貸款公司從業者説得最多的詞就是“尷尬”。被誤解為非法放貸公司,尷尬;大眾對行業本身有成見,招不來欣賞的應聘者,尷尬;小貸公司究竟是一般工商企業還是金融機構?身份不明,普惠金融機構的配套政策沒有充分享受到,十分尷尬!數據顯示,從2015年開始,小貸行業的“生長”就已經停滯,2021年以來,不少小貸公司擬被當地認定為“失聯”或“空殼”。小額貸款公司到底怎麼了?出路在哪裏?聽聽小貸公司從業者的心聲。
“我們實在是太尷尬了。”河南登封市金輝小額貸款有限公司總經理陳佳黎對記者説。不僅是陳佳黎,在採訪多位小額貸款公司經營者的過程中,“尷尬”是他們重複最多的字眼。
2005年,我國小額貸款公司試點起步。2008年,《關於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下發。小額貸款公司被定義為由地方金融監管部門審批、監管,由自然人、企業法人與其他社會組織投資設立,不吸收公眾存款,經營小額貸款業務的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指導意見明確,設立小貸公司的政策目標是“引導資金流向農村和欠發達地區,改善農村地區金融服務,促進農業、農民和農村經濟發展”。
然而,從試點啓動至今的10餘年來,全國小額貸款公司從頂峯時的超過1萬家、從業人員近12萬人下降至2020年末的7000餘家、從業人員7萬多人,行業呈現逐年萎縮態勢。
曾肩負服務小微、服務“三農”,補充傳統金融供給重任,一度被寄予厚望的小貸公司,何以淪落至如今的尷尬境地?
尷尬何來
聲譽不好身份不明
小貸公司究竟尷尬在哪兒?
“去外面做業務的時候,我們明明是正規的金融機構,卻經常被當成是非法放高利貸的。”一位小貸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名聲”不好,讓他們感到尷尬。
這就引發了兩個問題:其一是業務不好做。“我們給客户介紹貸款產品、告訴客户貸款利率之後,客户經常是將信將疑。”這位工作人員説,客户會懷疑我們是不是正規機構,是不是在放貸的時候還會有“砍頭息”,或者有其他隱性費用。往往要經過好幾輪解釋之後,客户才能放下心來。
其二是招人“不願來”。“經常是我們看上的優秀求職者不願意來。”陳佳黎説,還有來了以後被誤解為進入的是高利貸行業,父母死活不讓孩子來上班的。到後來,我們只好放寬標準,只要有願意來的,先來工作再説。
“名聲”問題的根源,除了非法機構假借“小貸公司”之名、劣幣驅逐良幣之外,小貸公司身份不明是其中的關鍵。從試點之初至今,小貸公司的身份一直沒有得以明確——小貸公司究竟是一般工商企業還是金融機構?這是小貸公司屢遭尷尬的根源。
“如果説我們不是金融機構,除了不能吸收存款,我們開展的業務實質上和金融機構一樣;如果説我們是金融機構,卻並不適用針對金融機構的政策。”一位小貸公司負責人對記者説,監管部門對於小貸公司有槓桿率、經營區域等多方面嚴格的限制措施,各地對小貸公司的管理也是歸口地方金融局,實際上小貸公司在被當成金融機構監管。但在辦理各種手續時,小貸公司的身份又成了一般工商企業。
比如,金融機構在放貸時進行房產抵押、土地質押是確保信貸資產安全的合理有效手段,但國內部分小貸公司在開展業務時卻受到了區別對待。2012年出台的《國土資源部關於規範土地登記的意見》中明確,經省級人民政府主管部門批准設立的小額貸款公司等可以作為放貸人申請土地抵押登記。但在具體操作中,部分地方仍以小貸公司沒有金融許可證為由,拒絕其辦理抵押手續。
又如,監管部門要求小貸公司嚴格按照“五級分類”計提損失撥備,但税務部門對小貸公司“中小企業貸款和涉農貸款”計提損失撥備税前扣除卻不予以認可,而商業銀行的“中小企業貸款和涉農貸款”計提損失撥備可以按照“五級分類”在税前扣除。
與金融機構相比,小貸公司普惠金融的免税“門檻”也要高得多。2017年1月起,《財政部税務總局關於小額貸款公司有關税收政策的通知》明確,對小額貸款公司取得的農户小額貸款利息收入免徵增值税。其中提到的小額貸款,是指單筆且該農户貸款餘額總額在10萬元(含)以下的貸款。而金融機構向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户、農户發放100萬元及以下貸款的利息收入均可免徵增值税。
“因為身份不明,導致不同部門、不同地方對小貸公司身份的認知不同,這對小貸公司的發展造成了困擾。”廣德東方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芮峯對記者表示。例如,因為對小貸公司的身份認知不同——有的地方認為是一般工商企業,有的地方認為屬於金融機構,小貸公司在境外融資時是否適用於宏觀審慎規則下的全口徑模式,不同省份的相關部門就給出了不同的解釋。
“我們只希望有個相對公平的發展環境。”芮峯認為,與銀行相比,全國大多數小貸公司依靠自有資金運營,資金成本比銀行要高得多,平均下來高達6%以上。近兩年,市場貸款利率持續下降,為了應對市場競爭,小貸公司的貸款利率也隨之下降,但成本卻降不下來,擠壓的正是小貸公司的利潤。順應利率市場化競爭,為實體經濟客户降低融資成本也符合小貸公司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但從另一角度來看,這也影響了小貸行業投資者、經營者的積極性。
優勝劣汰
萎縮態勢可能持續
“新冠肺炎疫情之前,我們還計劃繼續做大規模。但今年,我們的計劃就相對保守,與2019年底的貸款規模基本持平就行。”陳佳黎説。
近年來,隨着宏觀經濟下行壓力疊加疫情帶來的衝擊,小貸公司發展環境更為艱難。多位小貸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當企業成長停滯不前的時候,員工收入就難以增長,上升空間受限,小貸公司面臨的招人、用人困境就會雪上加霜。
截至2020年上半年,23家新三板掛牌小貸公司中,共有16家營業收入同比下滑,有的甚至下滑幅度超過50%;其中12家淨利潤同比下滑。去年,更有多家新三板小貸公司宣佈終止掛牌。
今年以來,湖南、河南、天津、山東、遼寧、廣東等地均對轄區內“失聯”或“空殼”類小貸公司開展了排查,目前已經有超過100家小貸公司擬被認定為“失聯”或“空殼”,這些公司將被取消業務資質或失去試點資格。在小貸行業從業者眼中,這並不意外。
在大多數從業者眼中,從2015年開始,小貸行業的“生長”已經停滯。中國人民銀行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末,全國共有小額貸款公司8910家。原銀監會普惠金融部的摸底調查顯示,到2015年3月末,全國共有小貸公司10928家。中國人民銀行公佈的數據還顯示,小貸公司貸款餘額在2015年末迅速擴張至9412億元后,於2017年“觸頂”,達到9799億元。
“2015年可以説是行業的分水嶺。”芮峯介紹,2005年至2015年的10年間,是小貸行業迅速發展的成長期。行業成長初期,大家都是抱着美好的商業憧憬和普惠金融的情懷進入小貸行業;大約在2013年,小貸行業開始出現分化跡象;到了2015年,“歷經10年,沒有一家小貸公司成功轉型為村鎮銀行”。芮峯説,這塊無形的“天花板”讓很多小貸行業投資者在彼時就無法看清小貸公司的成長空間了。
2015年至今,小貸行業優勝劣汰加劇,洗牌的慘烈程度超乎想象。小額貸款公司協會關於2015年的一項調研數據顯示,一些省份超過1/3的小貸公司不能正常營業。伴隨行業的“分水嶺”,小貸行業也走到了從業人數的轉折點。2015年,從業人員有11.73萬人,而2020年末,小貸公司從業人員數僅為7.22萬人。
受疫情影響,小貸公司生存環境雪上加霜,萎縮速度在2020年明顯加快。央行最新發布的2020年四季度小額貸款公司統計數據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末,全國共有小額貸款公司7118家。僅一年時間裏,小額貸款公司就減少了433家。
據一位資深從業者估算,到2021年初,還能正常經營運轉、良性發展的小額貸款公司可能不足行業的三分之一,這種萎縮態勢可能仍將持續。
此前,上海小額貸款公司協會會長楊國平對小貸公司的發展還比較樂觀,2013年,他在陸家嘴論壇上曾提出建議,可以在小貸公司中挑選一些質量比較高的,轉成村鎮銀行和社區銀行,更好地為中小企業服務。“以往之所以樂觀,是建立在‘行業發展環境改善、各項配套政策完善’願景上的。”楊國平説,然而,近年來,小貸行業的發展環境不容樂觀,各項政策也遲遲沒有到位。雖然市場主體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對小貸行業需求仍然很大,“但若發展環境沒有大的變化,我對小貸公司的發展前景表示謹慎”。楊國平説。
尷尬何解
明確身份“打開正門”
小貸公司的尷尬誰來解?又該如何解?
楊國平分析,造成小貸公司這種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小貸公司自身原因,也有行業發展環境政策不友好的原因。從小貸公司自身來説,部分小貸公司經營及風控能力較差,經營艱難,利潤率大幅降低甚至虧損,股東加速撤資,退出市場;從行業發展環境來看,行業定位模糊,行業立法、風險補償、税收優惠等相關配套政策缺失。這些因素共同導致小貸公司陷入尷尬境地。
“剛開始進入小貸行業時,很多投資人對行業並沒有充分的認識。”芮峯認為,這就導致部分小貸公司的定位出現偏差,偏好“壘大户”或者涉足自己不熟悉的行業,最終導致經營陷入困境。目前從行業整體來看,萎縮的態勢不可避免。
但這也不意味着小貸公司就沒有出路。芮峯認為,現在行業中也有定位精準、能夠發揮自身優勢、發展勢頭較好的小貸公司。這些公司不僅在行業內獲得認同,也得到了銀行、國際投資機構等的信任,能夠從外部獲得較多融資,這也是業內所有公司努力的方向。
對於小貸公司未來的發展來説,儘快明確身份仍然是關鍵。“小貸行業目前遇到的‘融資、税務、司法’等方面的問題,很大程度上與小貸公司身份不明確有關係。”楊國平認為,小貸公司所從事的“借貸”業務,所接受的行業監管,完全符合金融機構的定義,只要明確了小貸公司“金融機構”的身份,相關問題將迎刃而解。
這也是10餘年來,小貸公司的共同呼聲。近年來,行業從業者、業內專家多次呼籲加快立法,為行業發展“開正門”,出台相關法律法規明確小貸公司的法律地位。
近期,小貸公司在身份認定上已經往前邁出了一步。2020年12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於新民間借貸司法解釋適用範圍問題的批覆》明確,小額貸款公司等7類地方金融組織屬於經金融監管部門批准設立的金融機構。
“在司法解釋中被認定為金融機構並不等同於小貸公司在法律上就是金融機構。”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在司法解釋中被認定為金融機構,雖然可以表明包括小貸公司在內的7類地方金融組織經營活動的合規性得以確認,但小貸公司的法律地位目前仍然存在爭議。這一關乎小貸公司未來發展的關鍵問題,亟需上位法進行明確。
董希淼建議,應加快出台“非存款類放貸組織條例”,早日明確小貸公司的法律地位。鼓勵小貸公司在加強管理的前提下規範發展,真正發揮小貸公司增加金融供給、豐富融資渠道的積極作用。
“針對普惠金融的各項税收優惠政策,也應‘一碗水端平’。”楊國平認為,作為放款對象90%為中小微企業的小貸公司來説,應享受給予普惠金融機構的各項政策待遇。具體來説,應對小貸公司向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户、農户等發放100萬元及以下貸款的利息收入免徵增值税,小貸公司“中小企業貸款和涉農貸款”計提損失撥備應予税前列支。
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給小貸公司正名。楊國平介紹,當前,甚至有小額貸款公司的客户在銀行貸款時受到歧視,小額貸款公司從業人員無法辦理信用卡、房貸等業務的現象。這是由於近年來,部分網貸平台、“套路貸”等民間借貸機構在從事非法金融活動時常借“小額貸款”之名,導致持牌正規小額貸款公司“躺槍”“背鍋”,對行業的聲譽造成較大影響。
因此,有專家建議,要加大打擊非法機構的力度。對以放貸為業務的各類機構均實行牌照管理,對不持牌經營或逃避監管的行為應予以查處和嚴厲打擊。
楊國平説,小額貸款行業在服務實體經濟,特別是服務“三農”和小微企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小額貸款行業接下來的發展還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來消除社會上對行業的誤解,提高行業的社會信任度,為行業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來源/經濟日報
編輯/樊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