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致操作須引入風險共擔機制

  伴隨這幾年來的快速發展,中國基金業的馬太效應越來越顯著了。頭部公司規模增長越來越快,中小公司更加舉步維艱。事實上,這也是資管行業的顯著特徵之一,當行業發展運作越來越成熟,馬太效應會越來越顯著。只有當行業受到外部壓力而出現變革時,中小公司才有逆襲的機會。

  對於資管行業來説,核心競爭力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才,這是行業的立身之本。沒有讓投資者滿意的業績,一切都無從談起。人才即是立身之本,也是發展之源。二是信任,這是資產管理行業發展的基石。要讓投資者產生信任,需要長期可持續地給投資者以滿意的回報。

  不管是發展人才還是贏得投資者信任,都需要時間的積澱。投資是時間的玫瑰,只有歷經一定時間的陽光雨露,才能結出燦爛的花朵。人才、信任和時間,構成了資產管理行業發展的鐵三角,這也是基金公司發展壯大的規律。

  通常情況下,對於投資者來説,可以根據資金量大小、投資目標、風險承受能力等分成不同的羣體,與之對應的是特定的資產管理機構。在服務相近的目標羣體時,優秀的機構幾乎可以做到贏家通吃,因為對於投資者來説,毫無例外地會選擇最能滿足自己訴求的機構。由於公募基金的投資者大多相近,這也是基金行業馬太效應愈發顯著的原因之一。

  對於馬太效應顯著的行業來説,新進入的中小公司要想脱穎而出,不僅需要進行實質性的創新,還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從基金業的發展情況看,過去十幾年來,只有七八年前互聯網巨頭對基金行業的侵蝕帶來了突破性創新,讓天弘基金從一家中小公司,迅速逆襲成為行業內規模領先的公司,但其權益投資能力依然乏善可陳。

  對於中小基金公司來説,為實現業績出挑,選擇了極致操作的方式,押注新能源、半導體等熱門賽道,希望能夠求得突破。但是,毫無疑問的是,這是一把雙刃劍。因為這更多是基於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的立場,而背離了資管行業發展的規律。對於基金公司來説,通過打造短期業績搶眼的基金,可以吸引投資者申購,規模增加能夠帶來管理費收入;對於基金經理來説,操作必須極致才能在年終排名中勝出。即使押錯了賽道,其所受到的懲罰,同業績排名居前所帶來的巨大潛在收益相比,也是完全不對等的。極致操作的本質,從某種意義上看,更多是專業投資人利用基金買賣雙方存在的巨大認知差,打着為投資者謀利的旗號,堂而皇之地為自身牟利。

  極致的操作,需要引入與之相匹配的風險共擔機制。一是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的強制跟投制度。不僅基金公司要拿出真金白銀跟投,基金經理也要拿住其絕大部分可投資資產跟投,這樣才能形成深度的利益捆綁。二是完整的信息披露機制。過往基金公司自購旗下基金或者基金經理自購基金,投資者通常只能看到買入時間,看不到贖回時間,建議內部人贖回也公開披露。

  記者 趙明超 編輯 吳曉婧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94 字。

轉載請註明: 極致操作須引入風險共擔機制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