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來外資機構對A股公司的調研力度大幅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外資機構對一些新興“國潮”類公司的關注度迅速升温。10月以來,已有多家海外知名機構頻頻調研“國潮”類上市公司。傳統的線上問答已不再能滿足外資機構的需求,越來越多的外資機構強調“草根調研”,深入實地考察,以掌握充分的第一手信息。
多家企業進入外資視野
11月1日,“雙十一”預售期剛剛結束,國產化妝品公司珀萊雅就組織了一場82家機構投資者參與的視頻調研會議。除了5家券商、1家基金公司和少數幾家私募之外,珀萊雅的調研參與者名單上寫滿了英文,包括瑞銀集團(UBS)、安本(Abrdn)、富達國際(Fidelity International)、瑞士百達(Banque Pictet & Cie Sa)、路博邁(Neuberger Berman)、野村資管等幾十家外資機構。
珀萊雅財務總監兼董事會秘書王莉及兩位負責投資者關係的人士出席調研會。他們介紹,今年“雙十一”珀萊雅預售就超過去年“雙十一”的全部成交,而預售預計僅佔今年“雙十一”全部成交的50%左右。
這是珀萊雅今年舉行的第七次集中調研活動。與去年的幾次調研相比,在今年下半年的調研中,明顯出現了更多外資機構的身影。
儘管一些外資資產管理機構的A股投資動向難以確切尋覓,不過據瞭解,多家“國潮”品牌企業已經進入了外資機構的視野。11月1日,國產護膚品企業丸美股份同樣接受了一場調研,野村資管、瑞銀集團、摩根士丹利等外資機構參與調研。Wind數據還顯示,“雙十一”前後,華熙生物、愛美客、三隻松鼠、周大生等“國潮”企業,均迎來了不少外資機構的集中調研。
關注研發投入和品牌文化
通過觀察持股數據發現,珀萊雅的外資“含量”不低。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23日,珀萊雅外資投資者持股比例高達25.43%。其中,截至三季度末,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位列第三大流通股東,北向資金通過香港中央結算合計持有的股份達3894.69萬股,佔流通股的比例近20%。而全球資管巨頭安本投資旗下的安本標準-中國A股股票基金也出現在珀萊雅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位列第九,共持有149.93萬股。
保銀投資表示,最近兩三年外資機構看到了一些“國潮”新鋭品牌的快速崛起,這背後有諸多原因。首先,行業基礎逐漸完善。外資在中國市場佈局,培養了大量本土專業人才,為“國潮”企業的崛起提供了基礎。其次,“90後”的年輕一代消費者更注重產品本身的品質、設計,不再迷信海外品牌,高品質的國產品牌有了崛起的機會。最後是渠道的變遷。日化專營店渠道的發展帶動一批傳統國產品牌發展,電商興起又催生一批淘品牌的崛起。在新一輪的渠道變遷中,新鋭品牌迅速抓住抖音、小紅書等新流量入口的機會,享受流量紅利,收穫高速增長。
不過,分析人士表示,品牌的長期崛起離不開產品的研發投入和品牌文化的塑造,在這兩點上國產品牌還存在不小的提升空間。如果只是單純的流量打法只會造成行業內卷,流量成本提升,銷售費用率居高不下。“在考察相關企業時,我們更關注研發投入和品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保銀投資補充道。
大消費一直是長期優質的投資方向,“國潮”的興起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口結構、消費傾向的變化所帶來的消費升級趨勢。關注“國潮”概念的背後,反映了外資機構對產業升級、消費升級等新的投資機遇的看好。
“草根調研”盛行
如同王莉一樣,2021年很多A股上市公司的董秘增加了一項新任務——應對外資機構的調研。
Wind數據顯示,2021年1月1日至11月24日,A股公司接受外資機構調研4263次,較去年同期的2672次增長近60%。外資機構正在馬不停蹄地擴大對A股上市公司的調研覆蓋範圍。高盛集團、瑞銀集團、72點資產管理等機構今年以來參與A股上市公司調研已超過100次,與去年相比,調研力度明顯加大。與此同時,調研的形式也不再拘泥於線上問答。
一家管理規模超15億美元的外資機構負責人Steven介紹,公司非常強調“揹包草根調研”,即深入實地考察,掌握充分的第一手信息。一方面,有助於發現新生的、被低估或被忽略的良機;另一方面,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驗證投資觀點。
隨着我國資產管理市場開放不斷推進,外資機構投資A股越來越方便。近年來外資機構對A股的調研已經逐步從白馬價值股向成長型公司過渡,調研的區域也從“北上深”向二線城市甚至三四五線城市拓展。
Steven舉例説,為了調研移動支付業務,公司研究員曾深入到三四線城市小型農貿市場。為了調研能源轉型,公司也曾到西部地區頁岩氣田實地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