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半導體板塊強於兩市。其中德明利、大港股份漲停;長光科技漲超10%;炬光科技、納芯微、芯源微、北方華創等漲超5%;復旦微電、天嶽先進、江豐電子等漲幅超前。
業績支撐及國產替代依然是主要邏輯
儘管上半年疫情等因素影響,但多家半導體公司依然交出了不錯的業績。
7月5日中微公司半年度業績預報歸母淨利潤同大增565.42%到630.34%,新增訂單約30.6億元,同比增長約62%。
7月11日北方華創半年度業績預報歸母淨利潤同比大增130%到160%,其中Q2預計營收中值32.77億元,同比增長49.98%,環比增長53.42%。
除此之外,復旦微電、斯達半導、時代電氣等公司的業績預告均有着不錯的表現。
此前種種利空消息的刺激使得投資者的悲觀預期不斷加大,但業績增長的支撐以及未來國產替代效應仍然是半導體行業的主要投資邏輯。
此前半導體行業砍單、降價潮單純是消費電子(手機、電腦)等相關的芯片,汽車芯片仍然是純粹的增量市場,依然帶動半導體行業增長的“主力軍”。
智能化成為產品差異化的重要表現,智能駕駛與智能座艙等軟硬件的配合成為其中的一個方向。伴隨新能源汽車的大規模放量和技術下沉,輔助駕駛滲透率快速上升,《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路線圖2.0》預計L2-L3級的智能網聯汽車銷售佔比到2025年超過50%,到2030年超過70%,這將帶動包括感知層的傳感器以及決策層的AI處理器的增加。
電動化的普及率提升以及政策激勵推動新能源汽車加速發展,電子系統的大規模使用也導致了對功率器件需求的大規模增加。
財信證券預計汽車半導體市場將由2020年的接近330億美元成長至2022年超過450億美元,到2025年則有望超過700億美元,整體車用半導體市場CAGR超過16%。
估值性價比凸顯,國產替代正當時
在板塊歷史PE經歷過一輪“過山車”走勢後,半導體板塊整體估值已接近2017年來的歷史底部,配置價值凸顯。
事實上,自2018年來A股半導體板塊的行情始終離不開國產替代的邏輯。
華安證券表示,全球整體市場空間(製造+封測)約643億美元。其中,中國半導體材料市場規模約119億美元,佔比約18%。目前,國內半導體制造材料國產化率約10%,主要依賴進口,成長空間廣闊根據芯片製造流程,半導體材料可劃分為製造用材料與封測用材料,其中,製造材料市場規模約404億美元。由於細分子行業眾多,所以企業進行平台化佈局有助於擴大自身成長空間。但同時,細分領域眾多也導致了單一市場較小,且產品從認證到批量供貨需要一定時間,預計穩定成長將成為國內企業半導體材料業務業績增長模式。
以未來主要增量車規半導體來看:
目前汽車半導體可以分為主控芯片、功率半導體、模擬芯片、存儲芯片和傳感器。我國控制類芯片的自主率不到1%,傳感器4%,功率半導體8%,通信3%,存儲器8%。
總體上,汽車芯片領域目前國際幾大巨頭基本壟斷了七八成的市場份額,但國內廠商正在各個細分領域積極破局,部分領域技術和導入取得突破,國產空間巨大。
在車規IGBT領域,目前斯達半導產能持續放量;時代電氣二期產線在產能爬坡中,產能利用率接近90%,較3、4月份有所提升。預計隨着芯片、模塊產能的建設,國產車規IGBT的車型配套量將快速成長。
驅動芯片方面,聖邦股份車用高效低功耗驅動芯片綜合性能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並且已經小批量生產。
湘財證券表示,2022年半導體產業下游需求保持結構性增長,新能源汽車、工控、中高端IOT領域需求景氣延續,帶動半導體產業鏈內相關企業營收上行。Q3隨着各地穩增長政策的發力,汽車銷量預期上行,提振車規半導體產品市場需求;恰逢Q3為消費電子新品發佈季,有望改善消費電子銷售頹勢。中長期,國產化替代進程持續推進具備確定性,利好國內半導體企業發展。建議持續關注半導體行業,維持行業增持評級。
東吳證券表示,看好兩類模擬公司的國產化替代機會:
(1)已鋪有較多料號數且不斷拓展的平台型公司,建議關注聖邦股份、思瑞浦、艾為電子等;
(2)具備較強研發實力、客户份額持續提升的細分領域龍頭,尤其以“風光車儲”等高增速下游為佳。建議關注納芯微、賽微微電等。海外大廠跟蹤建議關注TI/A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