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快、價值增、結構優、隊伍穩、改革進、風控強。”中國人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白濤如是總結公司上半年業績的六大亮點。事實上,這18個字也基本概括了五大上市險企在新準則下交出的首份中期答卷。
A股五大上市險企披露的半年報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五家公司合計實現保費收入1.71萬億元,佔全行業保費收入半壁江山,同比增長7.5%;合計實現歸母淨利潤1341.88億元,總體增速雖出現下滑,但壽險公司新業務價值均實現超預期的兩位數增長。
挑戰同樣存在。中國人保董事長王廷科直言:“上半年仍感受到了行業轉型升級的壓力、資產負債匹配的挑戰和風險防控的挑戰。”
淨利潤“兩增三降”
從保費規模來看,A股五大上市險企2023年上半年合計實現保費收入約1.71萬億元,同比增長約7.5%,增速持續攀升中。其中,中國人壽保費收入創歷史同期新高,達4701.15億元,同比上升6.9%,穩居上市險企保費規模首位。
中國平安集團上半年實現保費收入4598.48億元,同比增長7.2%;中國人保集團保費收入4135.19億元,同比增長9.1%,繼續保持增速第一;中國太保集團保費收入2600.15億元,同比增長7.9%;新華保險保費收入1078.51億元,增速也保持5%以上。
新準則下,上市險企淨利潤增速回落,整體承壓,呈現“兩增三降”格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五家公司合計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341.88億元,按新會計準則要求重述後數據同比下降6.58%。
具體來看,中國人保上半年淨利潤為198.81億元,同比增長8.70%,增速同樣居五大上市險企之首;新華保險淨利潤99.8億元,同比增長8.6%。其它三家淨利潤增速則呈現不同程度下滑,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分別實現歸母淨利潤361.50億元、698.41億元、183.32億元,增速分別為-8%、-1.2%、-8.7%。
需要注意的是,中國人壽於2023年至2025年期間採用新保險合同會計準則過渡方案。在境內上市地,該公司將繼續執行原保險合同準則和原金融工具準則,並披露財務報告,同時自2023年第一季度起,通過附註補充披露新保險合同準則和新金融工具準則相關財務信息。因此,在舊會計準則下,中國人壽上半年歸母淨利潤為161.56億元,同比下降36.28%;按新會計準則來算,中國人壽今年上半年歸母淨利潤則為361.5億元,同比下降8%。
對於淨利潤下滑原因,中國人壽表示,受權益市場持續震盪影響,投資收益同比下降。
中國太保表示,淨利潤下降一方面是因為保險業務收入在短期險保費規模同比下降6.50%,疊加2022年合同服務邊際受資本市場波動減少進而帶來2023年合同服務邊際攤銷金額下降。另一方面,金融工具準則切換下,利潤波動更受到金融資產短期公允價值變動的影響,拖累壽險上半年的投資業績同比下降19.50%。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太保壽險的歸母淨利潤同比下降12.50%。
新業務價值普漲
今年上半年,五大上市險企壽險業務回暖跡象明顯。新業務價值均實現了兩位數增長,給壽險業添上了最亮眼的一筆色彩。多名管理層在中期業績會上一致給出了“超預期”“強勁增長”的評價。
新業務價值是指新銷售的保單,預期未來產生的收益貼現到今年的價值。它往往反映的是公司經營能力和新業務拓展銷售水平,是衡量保險公司價值、盈利能力和可持續發展力的關鍵業務指標,也因此備受管理層和股東們的關注。
具體來看,人保壽險新業務價值增幅最大,同比增長66.8%,達24.9億元;平安壽險及健康險業務新業務價值為259.6億元,同比增長45%;太保壽險新業務價值73.61億元,同比增長31.5%;中國人壽新業務價值308.64億元,同比上升19.9%;新華保險新業務價值24.74億元,同比增長17.1%。
“新業務價值增速遠超市場增速,除了宏觀經濟整體回升向好方面的原因,主要得益於過去三年公司堅定不移地改革創新,以及市場需求回穩向好。”平安集團聯席首席執行官陳心穎總結道。
太保壽險總經理(首席執行官)蔡強認為,公司上半年新業務價值實現強勁增長的原因,主要得益於5個方面的驅動力,一是新的基本法大大提升了隊伍自主經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產能大幅提升;二是公司推行的以客户需求為導向的一對一銷售模式開始發力;三是優增優育開始初見成效;四是價值新銀保策略取得了顯著效果;五是人身險預定利率3.5%產品的切換,帶來了短期儲蓄客户需求的暴增。
記者統計發現,今年上半年,除中國人壽個險人力規模(66.1萬)與去年年底基本持平外,其餘四家公司人力規模降幅均達兩位數,太保壽險降幅最高達29.8%,月均保險營銷員21.9萬。平安人壽、新華保險、人保壽險個險人力規模分別為37.4萬、17.1萬、7.91萬,降幅分別為16%、16.1%、18.8%。
不過,五家公司個險代理人人均產能都得到了明顯提升。比如,平安人壽今年上半年公司代理人渠道實現新業務價值213.03億元,同比增長43%,隊伍產能有效提升,人均新業務價值同比增長94.3%,新增人力中“優+”佔比同比提升25個百分點。太保壽險上半年保險營銷員月人均首年規模保費為16963元,同比提升66.1%。核心人力月人均首年規模保費55478元,同比增長35.1%;核心人力月人均首年佣金收入7482元,同比增長61.8%。
北京排排網保險代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帆對《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稱,個險代理人數量鋭減可能反映了保險市場的演變。數字化技術崛起、客户購買習慣改變以及市場飽和度增加,都對代理人模式造成了挑戰。當然,這並不一定意味着個險代理人會逐漸淘汰,而更可能意味着代理人需要適應新的市場環境。“未來,個險代理人需要更加專業化,通過數字化工具,為客户提供更高質量的保險諮詢、定製解決方案以及增值服務,以滿足客户需求。”
財險綜合成本率齊升
財險“老三家”(人保財險、平安財險和太保產險)的表現一如既往地“穩健”。
2023年上半年,“老三家”合計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5587.69億元,同比增長8.4%;合計實現淨利潤325.59億元,同比增長8.63%。具體來看,人保財險實現保費收入3009.30億元,同比增長8.8%,市場份額34.3%,保持行業首位;平安產險保險服務收入1558.99億元,同比增長7.8%;太保產險保費收入1050.23億元,同比增長14.3%。
淨利潤則出現分化,人保財險淨利潤為192.33億元,同比增長5.0%;平安產險淨利潤為92.85億元,同比增長7.4%;太保產險淨利潤為40.41億元,同比減少3.8%。
此外,隨着上半年車險客户出行恢復,車險出險率同比增加,車險盈利下降,導致三家公司承保綜合成本率均有小幅抬升。人保財險綜合成本率96.4%,同比上升0.1個百分點;平安產險綜合成本率98.0%,同比上升0.9個百分點;太保產險承保綜合成本率97.9%,同比上升0.6個百分點。
在監管引導和新能源車滲透率提升的趨勢下,上半年三家財險公司新能源車險保費繼續保持高增長勢頭。人保財險新能源車險保費收入126億元,同比增長54.7%,保費佔比9.4%,較去年同期上漲3個百分點。太保產險新能源車險保費同比增速高達65.1%。
新能源車險發展空間是巨大的,但仍面臨賠付成本高、承保虧損等壓力。太保產險總經理曾義在中期業績會上坦言,由於新能源車出險率高出燃油車接近1倍,加上今年上半年汽車出行同比大幅提升,對新能源車承保成本構成了一定壓力,綜合成本率超100%。但從經營層面看,公司高度重視新能源車發展,構建了一套與燃油車不一樣的經營管理體系。
在政策利好下,非車險保費也實現了強勁增長。平安產險的健康險、農險保費增速均超50%,太保產險非車險保費收入529.38億元,同比增長24.5%。人保財險意健險、責任險、企財險綜合成本也均有所改善。
投資端集體承壓
負債端是保險公司收取保費,後面如果出了規定狀況,保險公司要對消費者進行賠付。與之相對應的則是資產端,就是保險公司將收上來的保費拿去投資,賺取投資收益。
對長期投資收益率,保險公司普遍精算假設為5%。不過,今年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在利率下行、權益市場波動的情況下,保險業投資收益率普遍低於5%,承壓明顯。
五家上市險企中,僅中國平安年化總投資收益率實現正增長,提升0.4個百分點至3.4%。中國人保總投資收益率為4.9%,居榜首,仍下滑0.4個百分點。中國人壽、中國太保、新華保險總投資收益率分別為3.41%、2%(非年化)、3.7%,較去年同期分別下降0.8個百分點、0.1個百分點、0.5個百分點。
國泰君安非銀團隊分析稱,中國平安總投資收益率有所改善,主要為買賣價差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虧損收窄。
對於下半年資產配置方向,各大險企策略有一定差異。中國人壽副總裁劉暉指出,總體來看,A股市場下半年整體機會大於風險,具備長期投資價值。公司將持續發揮好資產負債匹配原則,充分發揮好固收利率的補倉價值,同時重視權益資產對於提升收益的重要作用。在另類投資方面,將會在保持信用不下沉的基礎上,繼續擴大配置規模,提升投資收益。
中國平安總經理助理兼首席投資官鄧斌表示,平安的投資配置將契合國家發展方向、高質量發展需求和實體經濟需求,更加專注有良好現金流,且符合中國特色估值體系的配置標的。
人保資管執行董事、副總裁黃本堯在中期業績發佈會上也對A股市場後續走勢給出了謹慎樂觀的判斷。下半年公司將堅持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理念,保持戰略定力,在市場估值顯著低估時進一步加大權益類資產配置。
“股票市場具有長期配置的吸引力,政策面積極疊加低利率市場環境,現在是投資優質上市公司股票的時機,我們對此保持積極的態度。”太保資產總經理餘榮權説,太保看好低估值高分紅的具備股息價值的品種,看好在全球通脹背景下部分稀缺性和壟斷性資產,以及受益於中國經濟轉型的一些優質成長公司,包括科技、消費等方向。
新華保險副總裁兼首席財務官楊徵表示,在目前低利率、資產荒環境下,公司基於資產負債匹配的原則,一方面通過短久期品種配合長期利率債,有效承接大規模資金配置,緩解資金配置壓力,並適度拉長資產端久期;另一方面仍積極尋找優質項目的配置機會,同時採取措施有效防範信用風險。
記者/製表:羅葛妹編輯:姚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