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觀察)“站在地球儀旁思考浦東開發”帶來的啓示

  今年,上海浦東開發開放迎來30週年里程碑。1990年4月,中國政府正式批准開發開放浦東,在浦東實行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某些經濟特區的政策。此後,又有一系列政策措施陸續制定出台。30年前的浦東是連上海本地人都嫌棄的“鄉下”,只有江畔稻田和尋常巷陌,今天的浦東有車水馬龍的國際金融中心,有不斷刷新記錄的天際線,是高度現代化的世界城市標杆。

  今昔鉅變離不開一個小小的“地球儀”。當年的開發者有一句口號:“站在地球儀旁思考浦東開發開放”。

  站在地球儀旁思考意味着要有全球化思維,也意味着要對標世界最高標準。浦東開發開放之初恰逢當代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之際,中國準確把握這一機遇,提出儘快把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的目標,成為與倫敦、紐約、巴黎、東京、新加坡比肩的世界級城市。浦東以“亞太經濟走廊”這一概念吸引全球投資者,讓來浦東投資興業的企業面對太平洋,左手聯結東北亞,右手聯結東南亞,進入中國市場的同時也能進入亞洲,向全世界展開了開放、包容、互惠、共贏的胸懷。跨國藥企羅氏製藥看準商機,早在1993年便落户當時還是一片農田的浦東張江。羅氏披露的業績顯示,去年企業國際市場銷量同比增長11%,中國市場是其增長的核心驅動力。作為投資沃土,上海浦東成就了一個又一個羅氏這樣的企業,同時它也成就着自己:今年3月,英國智庫Z/Yen集團發佈的第27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27)顯示,上海在全球金融中心的排名已升至第四位。

  一段時間以來,逆全球化思潮在一些國家和地區愈演愈烈。在全球化浪潮中乘風而起的浦東新區何去何從?答案就在這幾年不斷出台的新政策新舉措當中:2013年9月正式成立的上海自貿區,全面對標 “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 “美墨加協定(USMCA)”等自由貿易協定,通過不斷擴容、不斷刷新標準、不斷突破自我,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再比如進入開幕倒計時的第三屆進博會,展覽面積超過去年,世界500強及行業龍頭企業參展數量達到往屆規模,還有一批企業為了儘早預訂好展位,已簽約參展未來三屆的進博會。

  “疫情下,中國前三季度經濟數據轉正,進博會‘如約而至’,釋放出積極信號,堅定了外商在中國持續深耕發展的信心”,歐萊雅中國區副總裁蘭珍珍的這席話正能説明,儘管遇到挫折,但全球化不會止步,只會在各方積極參與下,朝着更加包容、更加均衡的方向發展。這是國際企業的共識,也是浦東30年來“站在地球儀旁”搞開發開放帶給人們的啓示。(熱點觀察評論員)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36 字。

轉載請註明: (熱點觀察)“站在地球儀旁思考浦東開發”帶來的啓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