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東西,最怕吃虧上當。買保險,也是一樣。
隨着老百姓保險意識不斷覺醒,保險成了很多家庭的標配。保民們關心,每年交了那麼多保費,都被保險公司拿去幹啥了,放在他們那安全嗎?
先來看看保險公司一年能收入多少保費。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2019年,保險公司保費收入4.3萬億元,同比增長12.2%。今年前10月,保費收入3.96萬億元,同比增長6.9%。
這時候你肯定會想:自己花錢買了保險後,如果沒出險,這錢不是白花了?保險公司豈不是躺着就把錢賺了?
事實並不是這樣。
假設你買的是消費型保險,出險後保險公司會按合同約定理賠,不出險保費就歸保險公司所有。比如,你平時買的車險就是消費型的。
但這些保費也是有成本的。這好比你開了個小賣部,收到顧客的錢後,除去進貨成本後,還要支付房租、水電等費用。
對龐大的保險公司來説,情況就更加複雜了。尤其是在經歷過激進投資引發的陣痛後,監管部門對保費的使用要求更嚴格。這錢不能亂花!
實際上,保險公司收到保費後,會像“管家”一樣去合理配置這筆錢,在有效規避風險,確保資金安全的基礎上,實現穩健增值。
用途一:通過再保險轉移風險
舉個例子,你新買了一輛勞斯萊斯,車要上路行駛,交強險、商車險自然少不了。
保險公司啥心情呢?不保吧,保費還挺可觀;保吧,萬一撞了賠不起咋辦。
你看,還挺矛盾的。這時候,再保險就派上用場了。
保險公司承保後,會從保費中拿出一部分向再保險公司進行分保,把部分風險轉移給再保險公司,為你的勞斯萊斯上一道“雙保險”。
用途二:提取責任準備金
保險是和風險打交道的,要對未來可能出現的賠付情況有所準備,這就要求保險公司具備充足穩定的償付能力。
償付能力,通俗來講就是償還債務的能力。保險公司要擁有一定的償付能力,就必須從保費中足額提取責任準備金,以備不時之需。
否則,一旦發生賠付責任,保險公司將陷於被動,甚至出現無法履行保險合同的局面,對保民的利益將是極大損害。
用途三:渠道佣金和日常開支
最近,不少人都發出這樣的疑問:朋友圈裏賣保險的人為何越來越多?還有人吐槽:老友聚會,吃着吃着,對方便推銷起了保險。
當然,日常生活中,你可能還會接到各種推銷保險的電話。這些都是保險公司銷售保險的方式。
渠道千萬條,效果第一條。
因為佣金可觀,為了把保險賣出去,900萬個人保險代理人也是拼了,一些幹得出色的代理人甚至能拿到百萬年薪。
算上佣金,再加上員工工資、辦公場所租金、廣告投入等,這些成本都要分攤到保費中去。
用途四:通過投資“錢生錢”
保險業有兩個“輪子”,承保和投資,雙輪共同驅動行業前進的步伐。
對保民來説,保險公司的投資直接關係到保單的收益,影響自己的錢袋子。
通常,保險公司是先收保費,後履行賠付責任。但收取保費和賠付之間有很長的時間間隔,保險公司就會利用這個時間差,在通過承保獲取現金流後,通過投資賺取利潤。
那麼,保險公司把這些錢投到哪裏了呢?銀行定期存款、債券、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不動產……都有保險資金的身影。
不難看出,固定收益類資產是保險資金最主要的配置方向。
你可能會覺得保險公司的投資策略有些保守,但不能忘了,保險業是和風險打交道的行業,穩健審慎永不過時。
寫在最後:
保費去了哪裏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通過了解一些保險知識,為自己和關心的人做好風險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