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雙向賦能更多發展機遇

編者按

從新技術迭代到產業鏈重構,從新能源汽車產銷快速上升到車聯網、充電網與能源網“三網協同”加速推進……種種跡象表明,汽車產業轉型正在提速。站在汽車革命下半場的起點,如何面對新挑戰、如何求解新問題,成為中國汽車產業的必答題。毋庸置疑,交通出行方式的重構將帶來社會經濟顛覆性變化,汽車產業在與智慧城市基建的雙向賦能中,既存在巨大的轉型機會,也會誕生強大的汽車產業競爭力。

新能源汽車產業正在進入用户需求為導向的全面市場化攻堅期。業界人士分析指出,隨着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化之路提速,需要加速推進新能源汽車與智慧城市基建雙向賦能、“電池”等核心問題加速突破、繼續凝聚產業共識助力實現碳中和。

新趨勢:與智慧城市基建雙向賦能

新能源汽車的全面市場化離不開城市能源、數字基建的配套支撐,未來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將成為智慧城市中移動的“神經元”,參與到城市的重構和管理當中。

“在智慧城市和智能網聯之上,車城網是一個更大的目標。”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路網數字化解決方案總裁李晉波説,車城網平台是一個數字底座,以期實現路側感知、交通綜合管控、數據分析和自動駕駛共同支撐城市運營,服務於公交、停車、物流等城市交通環節。

“華為的能力體現在將數字化底座做紮實,我們正在做路網數字化引擎和汽車智能化引擎。”李晉波介紹説,目前瀋陽正在試點的“準點”智慧公交,即通過雲端計算和邊緣側的感知去避障、誘導路徑,進行自動駕駛的縱向運動控制,實現公交有序準時到達。

東風悦享科技有限公司與行業夥伴一起打造的無縫化移動服務方案,即通過無人駕駛和高度智能化的4至10人小型車輛連接園區、社區、景區、廠區,實現城市最小單元的互聯。“我們甚至可以推動無人駕駛高效化,來實現公共交通7×24不間斷服務。”東風悦享科技有限公司CEO李凱説,智慧汽車提供的公共服務如何解決出行效率問題仍值得思考。

智能網聯汽車與交通出行方式的重構將給整個城市的商業形態帶來顛覆性變化。李凱認為,只有交通體系和智能汽車融合發展,才能使交通效率更高、出行體驗更好。

而新能源汽車對重構城市能源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交通約佔全球日均耗能總量的三分之一,而新能源汽車的普及將對城市能源網產生重大影響。”上海電器科學研究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奚培鋒是一名長期關注能源領域的研究者,因新能源汽車的快速普及,開始思考汽車電動化與城市能源網絡的融合發展問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江億認為,風電、光電是我國未來新型零碳電力系統的主力,充分利用電動汽車電池資源,可解決70%的風電、光電調節和儲能問題。

目前,新能源汽車最缺的是智能充電樁。截至2021年8月底,南方電網海南公司累計為8645户充電基礎設施提供直供電服務,充換電服務業電量達2.7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73.4%。“未來90%的充電設施必須與電網協同,需先行建設‘一位一樁’的基礎設施。”江億説。

特來電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於德翔對此持相同觀點,認為無序充電、大功率充電,將對電網的安全穩定及調度平衡構成極大威脅。“當充電網、微電網和儲能網進行能源與數據的交互時,即可實現對電池壽命與安全的監控與預警。”於德翔説。

為了有效解決新能源汽車與充電站的動態匹配問題,奚培鋒建議,基於智能網聯車的時空軌跡進行充電站選址規劃,併為車主實時提供合適的充電地點等,避免電網“峯上加峯”、道路“堵上加堵”。

在此助推下,車聯網、充電網與能源網“三網協同”正在加速推進。智能網聯汽車是推進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建設的重要載體。據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郝志強介紹,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保持快速發展,2016年至2020年產業規模呈現連續上漲趨勢,2020年產業規模增長到了2556億元,同比增長54.3%,預計2026年產業規模將達到5859億元。

新能源汽車的充電設備一方面連接能源消費端,另一方面連接能源供給端——以電為中心,以智能電網為基礎平台,支撐能源清潔低碳轉型的城市能源網。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提升車聯網、充電網與能源網的建設、管理與互動是未來趨勢。

今年5月,北京、上海、廣州等6個城市被列為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第一批試點城市。“上海市新能源汽車數據監測中心納入了目前全上海55萬輛新能源汽車,包括汽車駕駛軌跡、新能源汽車SOC數據等等,以支撐未來車樁匹配、能源網匹配與電網調節等相關分析。”奚培鋒説。

科技部副部長相里斌表示,智能化深刻影響着經濟社會,汽車智能化及其與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的深度融合,成為了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內在需求。“十四五”期間,將依託相關專項,全面加大對新能源汽車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技術的支持力度,重點突破新型電子電氣架構,加強汽車智能化技術開發驗證和仿真測試,充分結合實際道路和政策法規等情況,研究制定功能安全、信息安全與預期功能安全標準和技術方案,支撐智能網聯汽車發展和安全高效運行。

新能源車雙向賦能更多發展機遇

9月29日,觀眾在北汽集團展台參觀一款純電動汽車。當日,2021中國(天津)國際汽車展覽會在國家會展中心(天津)開幕。本次車展吸引了一大批國內外知名車企前來參展。低碳環保的新能源車型成為各大廠商在展會上的明星產品,受到眾多參觀者的關注。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新焦點:“用户造車”“電池革新”

讓用户參與“造車”;革新電池技術,緩解里程焦慮……新能源車企正在重點關注“用户”“電池”等核心問題,並表示只有重視並解決好相關問題,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才能真正進入爆發期。

“用户至上”這個經營理念由來已久,以往多體現為通過服務迎合客户。如今,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用户”已經參與到了“造車”環節。用户定義汽車,車企負責造車。

威馬汽車集團戰略運營副總裁梅松林表示,“用户定義汽車”,用户買車時參與硬件定義,購買完後進行軟件定義。用基礎的軟件功能打造用户需要的使用場景,將車的功能掌握在用户自己手上,不再侷限於以往被動使用者的角色。

“用户參與定義,必須要改變生產模式。”梅松林説,用户定製完成後直接面向工廠。每個人的需求不一樣,在大數據驅動下,定製時間從過去的6周縮短到3周。

政企聯動,與用户共建小型車使用生態。“通過免費用户體驗,從最初的‘不會開’到‘喜歡開’,再到最後的‘離不開’,基本上60%的體驗用户轉化成了購車用户。”上汽通用五菱技術中心電動化總監邵傑説。

充電問題歷來困擾着新能源汽車車主,而“車能融合”為電力驅動注入了新動能。電動汽車與電網雙向高效互動,與可再生能源高效協同,能夠降低新能源汽車的使用成本,提升清潔電力使用率,提高電網調峯效率、安全應急等響應能力。

“解決充電問題的兩個重要衡量指標,在用户體驗角度,充電體驗和成本一定要好於當前的加油站,做到充電不離車;在社會和企業角度,充電運營體系和商業的回報率必須大於加油站,只有這樣電動化才不會有阻力。”理想汽車首席技術官王凱表示。

王凱説,長途充電問題可以通過增程來解決。高壓快充要做到充電10分鐘跑400公里,實現人不離車。在高速公路上需要保證充電槍比當前的油槍數量多三倍,在市區應該打造20kw小直流設備,且儘量佈滿停車場,實現2至3小時的購物時間內充完電可以跑300公里。

除此之外,一系列提升車輛續航能力的創新技術也正在被業界所關注。例如,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探索的多功能複合集流體技術,是全球首創的具有“高安全、高比能、高壽命、全兼容”四維優勢動力電池革新技術,解決了高鎳三元體系動力電池因內短路易引發熱失控的行業痛點,能夠有效打消公眾對新能源汽車的安全、續航和壽命顧慮,加快新能源汽車普及。

針對傳統的充電樁採用分散式佈局的模式,在多能融合利用及綜合能效管理方面存在不足的問題,特來電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面向電動汽車超大規模接入的充電網技術,以集中式充電站、目的地站、專用機特種充電設施形式呈現,滿足不同類型車輛的電能補給需求,同時參與電網削峯填谷、調峯調頻等電能互動,成為電動汽車與電網、分佈式能源、儲能網的耦合結點,促進多網融合。

企業普遍認為,在芯片全產業鏈的競爭態勢下,國產汽車芯片可以把握新能源汽車智能化的發展機遇。

黑芝麻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首席營銷官楊宇欣表示,汽車產業鏈正在重構,為了讓汽車變得“聰明”,汽車的電子電氣架構需要不斷演進,車規級芯片產業亟待革新。

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總經理原誠寅説,新能源智能汽車對於汽車芯片的環境適應性要求降低,行業壁壘有所削弱,未來對於汽車芯片的信息和數據安全的要求拓展等,將有利於國內芯片設計企業精準發力,把握機會。

業界認為,隨着國內互聯網企業不斷切入汽車行業,汽車產品的迭代也將加快。目前,我國的車聯網或自動駕駛創業型企業衝在了創“芯”前線。

新能源車雙向賦能更多發展機遇

2021中國(天津)國際汽車展覽會上,上汽集團R汽車展台展出的一台ER6汽車。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

新共識:進入全面市場化攻堅期

作為新能源汽車領域高規格、國際化的年度大會,2021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近期在海南海口舉辦。大會不僅在當前市場關注的細分領域進行了深入探討,在凝聚產業共識和國際共識方面,也形成了重要的成果。

科技部副部長相里斌表示,中國作為新能源汽車的先行者和堅定的推動者,科技和產業發展勢頭喜人,“三電”核心技術不斷突破,市場規模持續擴大,產業鏈更加完善。他強調,當前努力實現碳中和已經成為國際共識,汽車產業碳中和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以系統思維、協同方式推動汽車產業全生命週期、全產業鏈節能減排,將大力發展動力電池技術作為實現車能協同的主攻方向,以燃料電池汽車發展帶動綠色氫能應用與能源變革,堅持智能化發展方向不動搖,以科技創新培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新動能。

交通運輸部副部長王志清也表示,按照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要求,積極支持新能源汽車的智能化、網聯化發展,加強部門協同,研究推動交通運輸領域綠色低碳發展行動方案,深化技術研發,推動攻克關鍵技術難題,推進綠色出行“續航工程”,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組織開展自動駕駛先導應用試點,推動智能新能源汽車應用和發展。

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取得積極成效,今年以來呈現市場規模、發展質量雙提升的良好勢頭。“我國新能源汽車逐步由公共領域向私人領域拓展,產銷量連續6年居全球第一。在創新工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支持下,電池、電機、電控技術取得長足進步,產業鏈上下游實現有效溝通。”

辛國斌説,放眼全球,汽車產業轉型正在加速。站在新起點,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也面臨不少新問題和新挑戰,包括國家碳達峯、碳中和目標對產業發展提出新要求,疫情衝擊給保障產業鏈安全帶來新挑戰,產業自身仍存短板等,需要加快分析研判,認真研究應對。

他表示,工信部將與相關部門一道,加強統籌、綜合施策,制定系列政策措施,加快推動新能源汽車與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領域融合發展;創新支持方式,加大推廣應用力度;強化融合創新,構建新型產業生態;防範安全風險,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加快推動新能源汽車高質量發展。

在2021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上,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主席萬鋼發佈了《2021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共識》。

“共識”緊扣產業發展新形勢、新機遇、新命題,為下一步推進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加速綠色低碳轉型、加強全球合作明晰了方向路徑,將成為政產學研聯合行動的重要指引。

“共識”認為,實現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又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各方將加快低碳技術研發推廣,加強汽車全生命週期、全產業鏈節能減排。“共識”提出,新能源汽車已進入用户需求為導向的全面市場化攻堅期,各方將積極響應多元化的市場需求,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舒適、環境適應性更好、性價比更高的新能源汽車產品和服務。“共識”強調,各方將進一步加大商用車低碳、零碳技術研發投入,積極探索適合不同應用場景的電動汽車,特別是氫能燃料電池汽車等多樣化低碳技術方案,加快推進商用車電動化轉型。“共識”提出,各方將以更加開放的態度推動跨界協同合作,加快電網能量互補技術的推廣應用,提升綠電、綠氫的應用比例,加快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信息通信技術的創新應用,構建“人-車-路-網”協同基礎設施,為用户提供安全、綠色、高效、便捷的智慧交通出行體驗。

“共識”呼籲,各方需強化國際交流與合作,加強上下游產業鏈協同,加強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共同應對動力電池和車規級芯片的研發、生產、供應和資源短缺等挑戰。

在《2021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共識》發佈前後,不少車企紛紛表態,將採取措施,助力全球實現碳中和。現代汽車集團(中國)副總裁李赫埈表示,去年下半年以來,全球主要國家陸續發佈碳中和計劃,這將促使私人領域電動化趨勢越來越強,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不同的使用場景各自發揮着重要的作用。為了更好地應對環境變化,現代汽車集團也在加速轉型,目標是到2040年實現全面電動化,根據不同區域市場特點提供相應的新能源車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301 字。

轉載請註明: 新能源車雙向賦能更多發展機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