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收+”變成“固收-”怎麼辦?四大理財專家揭開投資竅門

  “固收+”產品是近兩年基金市場的“寵兒”,不僅基金公司積極推廣,也湧現出不少爆款。然而在今年市場調整之中,不少“固收+”產品變成了“固收-”,淨值出現了不同程度回撤。

  WIND數據顯示,統計“固收+”集中的偏債混合基金和二級債基來看,截至4月8日,在全部1516只(各類型分開計算)中實現正收益的僅984只,佔比64.9%,也就是差不多35%的基金出現虧損,虧損幅度較大的超10%。若從春節之後來看,更是超7成“固收+”春節後至今業績為負數,大批基金期間虧損超10%。

  一直以來“固收+”產品的形象是穩健投資、回撤較小,為什麼今年突然出現這一情況?究竟投資者應該如何選擇“固收+”?應該如何看待這類產品風險?中國基金報記者專訪了盈米基金研究院院長楊媛春、好買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員嚴雄、基煜研究相關人士、格上旗下金樟投資研究員董海博。這些人士認為,近期基礎市場震盪引發淨值波動,若按傳統“固收+”的高波動資產倉位中樞以及歷史收益回撤情況來看,此類產品的年化收益會分佈在5%-8%左右,最大回撤會在2%-3%左右,更適合投資風格相對保守,投資資金的年限大約在1-3年左右的投資者。

  基礎市場震盪引發淨值波動

  堅持“看長一些”

  中國基金報記者:近期不少“固收+”產品變成“固收-”,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是什麼原因導致的?應該贖回這類產品麼?

  楊媛春:“固收+”策略大部分都是在純固收資產的基礎上,增加少量倉位的權益資產,以實現在固收的收益上增強收益。如果要實現“固收+”的“+”,那最核心的一個必要條件是權益資產在同期的收益要高於固收資產。

  回顧一下今年的時候,以國內A股最具代表性的滬深300指數為例,截止到4月8日,今年的漲幅為-1.8%,如果從2月18日的高點算起,則回調已經接近14%。於此同時,中債新綜合全價指數同期漲幅為0.2%。從收益率的角度,權益資產今年整體大幅跑輸債券類資產,“固收+”策略自然就變成“固收-”策略了。

  “固收+”產品,或者“+”完全失效,應該是建立在權益資產整體出現嚴重泡沫,完全沒有性價比的時候。從現在看今年的權益市場,經濟進入全面復甦階段,資金面仍處在偏寬鬆的階段,權益市場仍然具備結構性的行情。因此今年不是贖回這類產品的時候,但投資者也需要意識到,在權益市場是結構性行情的背景下,“+”的難度增大了,這一類產品的業績會出現一定分化。

  嚴雄:市面上大部分固收+策略,“+”的部分一般是通過風險資產去增強收益的,典型的為股票,比較典型的組合有純債+股,純債+可轉債等等。無論轉債,股票的整體波動較純債而言都會更大,在權益資產較好的年份,通常能帶來較多的增厚效果,能提高組合的風險收益特徵比,但是在權益,風險資產波動較大的時期,就是反效果,近期的波動也是這個原因。

  基煜研究:“固收+”產品顧名思義就是以債券打底,通過增加部分的風險性資產來提升組合的整體收益,對於公募的“固收+”基金而言,可供增加的資產主要就是股票投資和打新策略,私募類的產品可供增加的資產或策略選擇會更多一些。

  雖然“固收+”產品在大部分時間能夠讓投資者在不冒太多風險的情況下提升收益,但是也並不是絕對的,在獲取更高收益的同時,投資者也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的提升,因此在某些市場環境下,“固收+”產品就有可能變成“固收-”。比如近期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增加的股票資產短期內出現了快速下跌,而同時打底的債券資產在2月份也面臨了一波因流動性收緊而導致的波動,構成組合的兩類資產都出現調整,自然“固收+”就變成“固收-”了。

  但我們也並不建議因為短期的波動就贖回,因為“固收+”產品作為比較典型的股債配置類的產品,實際上在大部分市場環境中都能起到增強收益的作用,因此具有長期配置的價值。只有經過長期觀察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不符合預期,才有贖回或者調整的必要。

  董海博:近期不少“固收+”產品變成“固收-”,主要是因為權益市場波動較大,所謂“固收+”產品,往往是由大部分固定收益資產(主要是債券)以及少部分股票等權益類資產組成,這少部分股票資產預期收益率較高,承擔的風險也更大,一旦股票市場出現像2月前後的大幅調整,也會讓“固收+”產品變得不那麼穩定。

  適合投資風格相對保守、投資1-3年投資者

  中國基金報記者:目前不少基金公司宣傳“固收+”產品,您如何目前是佈局這類產品的時機麼?更適合哪一類投資者?

  楊媛春:如果市場存在“+”的機會,那這一類產品就具備佈局的價值。按傳統“固收+”的高波動資產倉位中樞以及歷史收益回撤情況來看,大概的年化收益會分佈在5%-8%左右,最大回撤會在2%-3%左右,那麼投資風格相對保守,投資資金的年限大約在1-3年左右,是可以重點考慮這一類產品的。

  嚴雄:根據投資者的預期和風險承受能力去匹配,所有在無風險收益以上的那部分收益,都會面臨着更大的波動和回撤,匹配好了以後,可以偏長期持有或者定投

  基煜研究:“固收+”產品作為資產配置類的策略,在任何時點都是合適的佈局時機,尤其是在市場波動較大的環境下可能會更加受到投資者的關注。同時,這類產品也適合大部分的投資者,不論是個人還是機構投資者,作為組合中長期配置的一類底倉型產品都十分適合。當然,對於希望短期內通過波段操作獲取高回報的投資者,“固收+”產品可能就不太合適。

  董海博:“固收+”設計的初衷,是希望能夠較大程度上同時滿足投資者對於穩健和收益的雙重要求,實際上就是通過產品設計幫助投資者進行跨資產類別的配置,幫助原來偏好購買銀行理財的投資者找到一個承擔風險稍微上調、投資收益有所提高的選擇。

  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説,選擇這類產品為的就是能夠省心省力地取得一個相對可以接受的投資收益,最重要的是堅持長期投資,不要有太高的投資收益預期,時機反而是相對次要的問題。

  具體到當前,A股估值有所回調,不過仍然不算太低,但拉長時間來看,無論是考慮到資金向股市搬家還是國內經濟長期向好支持A股企業盈利長期上行,對收益率要求不太高的小白投資者是可以考慮配置此類產品的。

  看基金經理、看產品契約、看歷史業績

  中國基金報記者:“固收+”產品在篩選上,您認為對於普通投資者應該注意哪些要點?

  楊媛春:“固收+”產品的本質是低權益倉位的股債平衡組合,追求的應該是絕對收益。那麼普通投資者在產品篩選時,需要關注以下幾個要點:一是基金經理在絕對收益類產品上的投資經驗是否豐富;二是這個產品的產品合同本身是否嚴格約定了不同資產的比例,尤其權益資產的最高比例;以及這個產品的歷史業績來看,是否符合絕對收益的特徵:年度收益相對均衡,最大虧損在較小幅度以內。

  如果是相對熟悉公募產品的進階投資者,還建議可以進一步關注產品歷史收益的主要來源以及該基金公司在絕對收益方面的團隊實力。

  嚴雄:普通投資者還是要關注這種固收+策略裏面“+”的部分,如果“+”的部分權重較大並且較為激進,可能整個潛在波動率是超出投資者的預期承受範圍的。

  基煜研究:我們認為“固收+”產品的篩選需要注意以下三點:一是注意長期業績,作為組合中需要長期配置的底倉型產品,更需要關注基金經理的長期業績而非短期的爆發;二是注意資產配置能力,關注基金經理是否具有邏輯清晰、長期有效的資產配置框架;三是注意回撤控制能力,良好的回撤控制能力可以提供更為均衡的收益分佈,給投資者帶來更好的投資體驗,也能儘量避免“固收+”變成“固收-”。

  注意風格漂移和收益來源穩定性

  中國基金報記者:佈局“固收+”產品,應該注意哪些風險點?

  楊媛春:首先,我們要時刻想到,“固收+”和“波動+”是同時存在的。和高收益伴隨高波動一樣的道理,與純固收產品比,在收益上是“固收+”,那麼在波動和最大回撤上“波動+”、“最大回撤+”也如影隨形。在佈局這一類產品的時候,最大的風險可能是最關注了收益的“+”,而忽略了波動和虧損概率的“+”,從而使得投資的資金屬性和這類產品的收益風險特徵出現了不匹配。

  其次,“固收+”不是“萬能+”,在權益市場出現資產泡沫,極大概率會“固收-”的時候,我們不要盲目的去奢望能一直做收益率的加法。

  再次,需要關注產品的風格漂移和策略收益來源的穩定性。尤其是在有打新紅利的今天,不少權益倉位0%-95%的靈活配置類產品定位為絕對收益的打新策略基金,這兩年成為熱門的“固收+”一大主要流派。如果一旦出現規模較大幅度的變化或者政策紅利的變動,容易導致產品的風險收益特徵快速變化。

  嚴雄:還應該注意這種“固收+”產品的策略變動情況,觀察其有無大幅偏離其策略配置初衷。

  基煜研究:我們認為佈局“固收+”產品,有兩個風險點是尤為需要注意的。一是建議注意“固收+”產品中債券持倉的信用風險,既然“固收+”產品能夠通過股票投資或打新策略增強收益,就沒有必要再做過度的信用下沉,承擔額外的信用下沉風險。二是建議注意持倉中的可轉債比例,適度持有可轉債同樣能起到增強收益作用,但是如果可轉債比例過高,將會大大增加組合的整體風險,使得“固收+”產品實際承擔的風險超出投資者的預期。

  董海博:與購買其他基金一樣,佈局“固收+”產品,也是對基金經理和投資團隊的篩選。需要注意的是,“固收+”類產品投資範圍涵蓋股市與債市,對基金經理的經驗要求更高,建議儘可能選擇管理基金年限較長,管理期間基金收益合理、回撤較小的。選擇“固收+”產品的風險點也在於此,如果選不好,反而不如投資者自己按比例進行資產配置。

(文章來源:中國基金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883 字。

轉載請註明: “固收+”變成“固收-”怎麼辦?四大理財專家揭開投資竅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