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是創造歷史的一年,誰也沒能想到新冠疫情會突然爆發,而且影響如此之大。但更令人想不到的,是疫情還沒有結束,美國納斯達克股票指數已經創出歷史新高,而中美兩國的房價也都創出歷史新高。
歸功於Jorda、Schularick和Taylor等人的貢獻,其創建了宏觀歷史數據庫JSTMacrohistory Database ,其中收集了1870-2016年間主要國家的經濟、金融和資產價格等歷史數據。
本文將以這一數據庫為基礎,並參考了聖路易斯聯儲、英國央行等的數據庫,將部分數據補充到1800-2019年,通過回顧過去200年間的美國、英國、日本等國的貨幣經濟史,來尋找資產價格表現背後的答案。
01. 金本位時代、貨幣不多發
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全球主導的貨幣體系是金本位,當時英國和美國的貨幣均與黃金掛鈎,因而貨幣增速由黃金的供應量所決定。但由於黃金的產量有限,這使得貨幣增長受到約束,沒有出現明顯的超發。
從1870年到1931年,英國經濟的年均實際增速為1.4%。在此期間,英國流通中貨幣增速均值為2.1%,廣義貨幣M3年均增速為2.7%,雖然都高於同期的經濟增長,但是缺口分別只有0.7%和1.3%。
英格蘭央行資產負債表顯示,其持有的硬幣和金條在1870至1931年間的年均增幅為3.3%,而英國兩類貨幣增速均未超過同期的黃金存量增速。
再來看美國,從1870年到1933年,美國經濟的年均實際增速為3%,同期美國流通中貨幣增速均值為3.9%,廣義貨幣M2年均增速為5.2%,分別高於同期經濟增長0.9和2.2個百分點。
而美聯儲資產負債表顯示,其持有的黃金儲備在1870至1933年間的年均增幅為5.4%,這也是同期美國各類貨幣增速的上限。
現在大家都習慣使用廣義貨幣來代表貨幣供應量,但在當時最好的貨幣供應量指標並不是廣義貨幣,而是流通中的貨幣。原因在於,廣義貨幣中包含了大量銀行存款,在金融高度發達的今天,各類銀行存款也可以隨時抵押出來當現金使用。但是在19世紀,金融體系並不發達,當時人們使用的應該主要還是硬幣和紙幣等現金,因而存款對經濟的影響沒有現在這麼大。
因此,如果我們只是看英美兩國的流通中貨幣,其在金本位時期的增速與同期的經濟增長大致相當,可以認為貨幣基本上沒有多發。
02. 沒有通脹、利息為王
沒有通脹、甚至通縮。
而貨幣不超發的一個重要的結果,就是長期都沒有通脹。
從1870年到1931年,英國的年均通脹率為0.56%。從1870年到1933年,美國的年均通脹率為0.04%,幾乎沒有任何通脹。
事實上,在金本位時期,通縮才是普遍現象。從1800年到1900年間,英國的年均通脹率為-0.03%,美國的年均通脹率為-0.45%,也就是説整個19世紀英美都在通縮,直到進入20世紀初以後才出現了小幅的通脹。
資產價格漲得很慢。
我們發現,在金本位時期,由於貨幣不超發,因而各類資產價格幾乎長期都不漲。
首先,通脹代表的就是商品價格,因而長期通縮意味着商品價格長期下跌。
甚至連黃金價格也長期不漲。從1800年到1932年,黃金對美元價格從19.39美元/盎司上升到20.67美元/盎司,年均漲幅僅為0.05%;從1800年到1930年,黃金對英鎊價格維持在4.25英鎊/盎司,價格維持了100多年都沒變。
其次,股市和房市漲得也很慢。
在房地產市場上,從1896年到1931年,英國房價年均漲幅僅為1.6%。從1890年到1933年,美國房價年均漲幅也僅為1.2%。
在股票市場上,從1870年到1931年,英國股指年均漲幅為1.4%。從1870年到1933年,美國標普500指數的年均漲幅也為1.4%。
穩定收益為王。
在金本位時代,最佳的投資方式是持有穩定收益類資產,收取固定的利息。
首先是持有現金類資產或者長期國債。從1870年到1931年,持有英國短期國債的年均利息收入為3.1%,持有長期國債的年均利息收入為3.15%。而從1870年到1933年,持有美國短期國債的年均利息收入為5.3%,持有長期國債的年均利息收入為4.75%。
其次,也可以持有房子和股票,但主要不是靠漲價,而是靠房租和股息,也可以視為一種利息收入。
從1896年到1931年,英國房租年均回報率為3.6%;從1890年到1933年,美國房租年均回報率為5.5%。從1870年到1931年,英國股市年均股息率為3.9%,美國標普500指數年均股息率為5.4%。
可以看到,美國的長期國債利息、房租回報率、股息率都要系統性的高於英國,前者都在5%左右甚至以上,後者都在3-4%之間。背後的原因是當時美國經濟的實際增速和名義增速分別為3%和3.2%,均高於英國的1.4%和2.3%,美國的經濟增長更快,所以各種資產的收益率也更高。
03. 紙幣時代、貨幣超發
金本位一直實施到了20世紀30年代,之後在1931年和1933年,英國和美國分別退出了金本位,從而正式進入了紙幣時代。
貨幣長期超發。
而進入紙幣時代之後,由於貨幣發行失去了約束,貨幣超發成為了長期現象。
從1932年到2019年,英國經濟的年均實際增速為2.5%,而同期廣義貨幣年均增速高達8%,貨幣增速超過GDP實際增速5.5個百分點。從1934年到2019年,美國經濟的年均實際增速為3.7%,而同期廣義貨幣M2年均增速為7.4%,貨幣增速超過GDP實際增速3.7個百分點。
相比之下,日本的貨幣超發更為嚴重。日本也是1931年退出金本位,從1932年到2019年,日本廣義貨幣年均增速高達14.1%,同期經濟的年均實際增速為3.8%,貨幣增速超過GDP實際增速10.3個百分點。
聯手財政印鈔。
為何在紙幣時代貨幣容易超發?原因在於貨幣發行機制發生了變化,從黃金背書轉向國債背書,但與黃金生產受限不同,財政可以批量生產國債,因而央行和財政聯手就可以不受限制的印鈔。
在美國,從1933年到2019年,其國債餘額從225.4億美元升至23.2萬億美元,增長了1000倍,年均增幅高達8.4%。而同期美聯儲持有的國債規模從24.4億美元升至2.54萬億美元,年均增幅同樣是8.4%。
相比之下,在金本位時期的1870到1933年,美國國債餘額的年均增速為3.6%,未超過同期5.4%的黃金儲備增速。
在英國,從1931年到2019年,其國債餘額從78億英鎊升至1.9萬億英鎊,年均增幅高達6.5%,遠高於金本位時期1870-1931年間的3.7%的年均增速。
即便是大家印象中長期印鈔無效的日本,自從安倍在2012年末上台之後,開始實施其“三支箭”,其中最核心的就是量化寬鬆與財政刺激兩支箭,大幅加大了量化寬鬆購買國債的力度,其央行持有的國債規模從114萬億日元升至481萬億日元。從2013年到2019年,日本的廣義貨幣M2年均增速也達到3.3%,超過同期1%的GDP增速,貨幣同樣是再次超發。
04. 長期通脹、資產為王
通脹長期存在。
在貨幣超發的時代,通脹上升是長期現象。
從1932年到2019年,英國的年均通脹率為5%,遠超金本位時期1870年至1931年的0.6%。從1934年到2019年,美國的年均通脹率為3.5%,同樣遠超金本位時期1870年至1933年的年均0.04%。
即便在泡沫經濟破滅後的日本,在2013年安培政府實施了大規模量寬之後,從2013到2019年的年均通脹率為0.8%,也從通縮中走出來,出現了小幅的通脹。
資產價格長期上漲。
在貨幣超發的時代,我們發現各類風險資產價格呈現長期上漲的趨勢。
首先,通脹的出現就代表着實物類商品價格的長期上漲。
作為實物類資產中最具代表性的黃金,在紙幣時代長期上漲。在1931年,英鎊和日元均宣佈脱離金本位,之後到2019年的88年間,黃金對日元的年均漲幅高達9.9%,黃金對英鎊的年均漲幅也達到6.5%。美元於1933年脱離金本位,之後至2019年的86年間,黃金對美元年均漲幅為4.9%。
其次,股市和房市也呈現長期上漲。
在房地產市場上,從1932年到2019年,英國房價年均漲幅達到6.4%,加上4%的租金回報率,持有房產的年均回報率高達10.4%。從1934年到2019年,美國房價年均漲幅達到4.3%,加上5.2%的租金回報率,持有房產的年均回報率高達9.5%。
在股票市場上,從1932年到2019年,英國股市年均漲幅達到6%,加上4.7%的股息回報率,持有股票的年均回報率高達10.7%。從1934年到2019年,美國標普500指數年均漲幅達到6.9%,加上3.6%的股息率,持有股票的年均回報率高達10.5%。
在日本,從2013年安培開始實施大規模量化寬鬆之後,從13年到19年間,其股市的年均漲幅為12.5%,加上1.9%的股息率,持有股票的年均回報率也達到14.4%。同期6大都市地價的年均漲幅為2.7%,加上5.5%的租金回報率,持有房產的年均回報率也達到8.2%。
最後,現金跑輸通脹,固定收益類資產長期跑輸股市房市。
從1932年到2019年,持有英國短期國債的年均利息收入為4.7%,持有長期國債的年均利息收入為5.6%,同期英國的通脹率均值為5%。
而從1934年到2019年,持有美國短期國債的年均利息收入為3.5%,持有長期國債的年均利息收入為5.6%,同期美國的通脹率均值為3.53%。
可以看出,在紙幣時代,持有現金是最差的選擇,在英美兩國持有短期國債的長期回報率均跑輸同期的通脹率。
而持有長期國債資產的長期回報率略高於通脹,接近於黃金,但是遠低於同期的股市和房市漲幅,尤其是考慮後兩者還有股息率和租金率提供的額外增值。
05. 泡沫重來,遠離現金
疫情損失巨大,只能印鈔救急。
今年的新冠疫情來勢兇猛,導致全球大規模的停工停產,IMF預計全球經濟損失幅度將僅次於上個世紀的大蕭條。
但是問題在於,如何應對疫情所導致的損失?從理論上説,有三種選擇。
第一種是加大徵税的力度,讓富人多繳税來幫助窮人。但是在疫情期間,增加税收好像不太可能。第二種是減少財政支出的力度,接受經濟衰退的現實,但這會加大窮人的痛苦,也不太可能實施。
因而唯一可行的是第三種選擇,也就是財政出面借錢,而且不找富人借,直接找央行借,借了錢以後送給窮人花,這樣好像大家都能受益,而且沒有人反對。但是大家仔細想一想,天上不會掉餡餅,這多出來的一大筆錢到底是誰出的呢?其實是所有拿着現金的人一起分攤了損失。
資產泡沫重來,儘量遠離現金。
過去央行發行貨幣是用黃金背書,貨幣的價值是穩定的。而現在央行發行貨幣用國債背書,其實就是用國家的經濟在背書。但是疫情導致經濟衰退,而國債發行量又大幅增加,這意味着更少的財富背書了更多的貨幣,其實就是貨幣在大幅的貶值。
因此,我們看到紙幣時代商品、黃金長期上漲,股市和房市長期升值,其實背後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紙幣長期超發,是紙幣的貶值導致了各類資產的長期升值。
例如美國出台了4輪財政刺激計劃,其國債總規模已經從年初的23.2萬億美元升至26.1萬億美元,增加了2.9萬億美元。其中美聯儲購買了1.82萬億美元的國債,美聯儲的資產已經達到7.22萬億美元,比去年末擴張了71%。得益於財政赤字貨幣化,美國5月份的廣義貨幣增速已經升至23%,創下1944年以來新高。
上週由於擔心海外疫情出現二次爆發,美股一度出現了大幅回調。但是大家想一想,如果美國疫情真的出現二次爆發,那麼美國是不是要出台規模更大的財政刺激,而美聯儲又要進一步加大量化寬鬆的政策力度,那貨幣豈不是會發的更多,資產泡沫還會變得更大?
因此,在全球放水和貨幣超發的趨勢之下,我們認為要儘量配置黃金、商品、房市、股市等受益於通脹的資產,以對抗貨幣的貶值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