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糧收購量減少,更多的是因“惜售”

夏糧收購量減少,更多的是因“惜售”

圖/新京報網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日前發佈主產區夏糧收購進度,截至8月5日,主產區小麥累計收購4285.7萬噸,同比減少938.3萬噸。這個數字引發了輿論的廣泛擔憂。

與此同時,也有網友注意到國家統計局7月16日公佈的夏糧產量為1.43億噸,同比增加120.8萬噸。對照兩組數據,不免讓人產生疑問:糧食都去哪兒了?甚至有人懷疑,是不是產量數據造假虛報?

如今我國糧食統計乃至國家統計經過不斷髮展完善,在技術上已經日臻成熟,同時,隨着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為謀求錦標進行的人為造假已無必要,這幾年關於統計“擠水分”的要求也是頻見媒體。生產效率的提高、氣候的加持都為今年糧食豐收奠定了基礎。

另外,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發佈的只是階段性的收儲進度,也就是8月5日之前主產區小麥的累計收購量,還不足以代表全局。不過,收儲量較往年減少的確是現實情況。

夏糧產量數據在增長,小麥收儲數據在下降,而糧食不可能會憑空消失。這些糧食去哪了?

其實,收儲量下降表明,更多的小麥遊離於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掌握的數據之外,最典型的就是囤積在農民、糧食經紀人、小型加工企業的手上,通俗講就是“農民惜售”“流通囤積”。

之所以如此,與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小麥最低收購價制度有關。最低收購價的運行方式是:在市場價格低於最低收購價時候,啓動最低收購價;而市場價格高於最低收購價時候,則不啓動。相當於政府為稻穀、小麥生產構築了一個安全防線,確保農民種糧收益有保障。

能夠看到,今年小麥最低收購價為1.12元(三等),而市場收購價為1.15元,要高於最低收購價。儘管今年也啓動了最低收購價,但是由於小麥市場價高於最低收購價,因此農民有了更多的選擇,既可以順價銷售,也可以待價而沽。往年由於小麥價格低迷,往往只能選擇銷售給指定糧庫,所以在小麥價格低迷的狀態下,國家收儲的糧食數量更多;在小麥價格上漲的狀態下,國家和社會收儲的糧食可能更少。

夏糧收儲數量變化是很正常的市場現象,對於今年夏糧收儲減少,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反映出市場機制在糧價形成中發揮着更重要的作用,也是近年來完善糧價形成機制的應有之義。對此,我們應當樂見其成。

理論上來説,我國稻穀、小麥庫存水平仍然很高,在夏糧增產的背景下收購價格應當保持平穩。今年小麥價格的突然上漲也令人疑惑,其實原因還在於玉米價格上漲,相當一部分養殖企業改變飼料配方,採用小麥對玉米進行替代,增加了小麥的消費。

在非洲豬瘟疫情之後,“二師兄”的價格一直很堅挺,由此也帶動了養殖企業的復產和擴產。當前非洲豬瘟疫情仍然沒有解除,中小規模和散養農户並沒有擺脱疫情風險,因此在養殖的復產和擴產中,都是以規模以上的企業為主。規模企業的飼料來源相對單一,因此拉動了玉米和豆粕需求,不僅拉動了玉米、大豆價格上漲,也間接帶動了小麥價格的上漲,並導致在8月5日之前小麥收儲的下降。

另外,2020年的確是一個特殊的年份,疫情還在廣泛蔓延,國際環境複雜,這也導致了輿論對糧食安全的擔憂直線上升,市場的恐慌情緒之下,惜售、囤積的意願也就更強烈。但其實,我國的糧食無論產量或是儲量都非常充足,只要保持理性、倡導節約、拒絕浪費,糧食安全和糧價平穩都不會產生大問題。

因此,對照小麥收儲下降來看,公佈的數據並沒有問題,對應的社會事實也沒問題,這些數據實際上反映出我國糧食流通越來越靈活、成熟,大可不必擔心口糧問題。

但也要看到,此番收儲數量下降雖跟國內糧食減產未必有太緊密的關係,但在世界糧食產量受限於疫情減少的背景下,我們依舊需要對糧食危機保持足夠的警惕,畢竟,未雨需綢繆,有備方無患。

□胡冰川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編輯:孟然 校對:危卓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97 字。

轉載請註明: 夏糧收購量減少,更多的是因“惜售”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