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8年大股東考慮減持,達能和蒙牛因何“婚變”?

由 費莫白竹 發佈於 財經

文|AI財經社 方璐

編輯|楊潔

達能和蒙牛維持了八年的“婚姻”也出現了變故。

3月1日,蒙牛乳業(02319.HK)發佈公告顯示,達能通過中糧乳業投資間接持有的蒙牛乳業股權,將轉變為直接持有蒙牛乳業的股權。一旦完成,達能預期將持有蒙牛約9.82%的直接股權,而中糧乳業的股權將減少至約21.43%。並且,達能下一步正考慮減持蒙牛的股份。

蒙牛對此態度淡定,表示對達能出於自身需要而做出的股權結構方面的安排,“董事會表示理解和尊重”。

對考慮減持蒙牛一事,達能稱將根據市場情況,在2021年通過一次或多次交易,剝離對蒙牛的持股。出售蒙牛持股的大部分所得,將用於回購達能股份的形式,回饋投資者。

作為一年能在中國市場賺走200億元的達能,在資本市場上,卻像一枚“海王”。自從1987年在廣州成立酸奶公司起,達能在拓展中國市場上,一直在試圖和中企聯手前行。蒙牛之外,包括光明乳業、武漢東西湖啤酒、益力、樂百氏、梅林正廣、匯源等,都曾經和它產生過聯繫,但大多數的合作也都是以“分手”收場。

現在,達能考慮減持蒙牛,這意味着也可能將和蒙牛“勞燕分飛”。乳業相關專家則對AI財經社表示,達能的選擇是出於它對未來產業相關建設的考慮,即使成真,這也並不代表雙方未來再無合作可能。

但蒙牛的運營也並沒有受到更多的影響。沒有達能的未來,蒙牛也為自己立下了目標:在2025年“再創一個新蒙牛”。

達能的“聯姻”史

創建於1966年的達能集團,旗下擁有了眾多國際品牌,如碧悠、Actimel、Alpro、愛他美、依雲、諾優能、紐迪希亞等,此外還有一系列本土品牌,如Aqua、牛欄(Cow Gate)、Horizon、脈動、Prostokvashino、Silk等。

達能和蒙牛的“婚姻”已經持續了八年,但實際上雙方的“情緣”可追溯至2006年12月,當時它們意欲合作,卻最終以“未獲政府批准”的理由戛然而止。但在彼時,達能和光明乳業之間的關係,還處於“存續期”。

早在1987年,達能就在廣州成立了酸奶公司。1992年3月,達能與光明合作,以50:50的股權結構,投資390萬美元成立合資公司。從1994年起,達能開始在中國建立了一支人數龐大、訓練有素的中央銷售隊伍,開始拓展進口產品及合資工廠的產品。到了2000年10月,光明以上市為目的改製為股份公司,達能參股5%,並承諾達能在上海的兩家企業之一將以淨資產作價賣給光明,由光明無償使用達能品牌至2011年。

到了2006年,達能對光明持股比例升至20.01%,同時上述對無償使用達能品牌的許諾延長至2025年。雙方關係看起來更加“親密”。然而,就在2006年12月,達能宣佈,與蒙牛成立合資公司,進行酸奶生產銷售方面的合作。2007年4月,達能將原本交給光明運籌的“碧悠”品牌轉交給蒙牛。不過,光明也隨後推出自有品牌暢優,與達能在酸奶領域競爭。

2007年10月16日,光明宣佈,達能將所持20.01%股份以每股4.58元低價轉讓,至此,達能與光明在合作15年後分道揚鑣。由於需要支付給光明市場、渠道等補償,達能還向其支付了4.1億元“分手費”。

和達能曾經合作過的還有娃哈哈。1996年娃哈哈、達能、香港百富勤共同出資成立5家公司,生產以“娃哈哈”為商標的純淨水、八寶粥等產品,娃哈哈持股49%,後百富勤將股權賣與達能,達能擁有51%股權。後來雙方又成立了39家合資公司,由於投資理念分歧,積累了不少矛盾,直至引發了持續良久的訴訟戰。

達能在2000年曾以197億元人民幣收購樂百氏92%股權,在2016年11月又將其賣給一家深圳的盈控控股公司。高價入手樂百氏那年,2000年7月3日,達能還聯合幾家戰略投資者共同投資了匯源2億多美元,達能獲得匯源22.18%股權。

從1996年-2003年,7年時間,達能先後投資過河北豪門啤酒、武漢東西湖啤酒,以及娃哈哈、益力、樂百氏、光明,此外還有梅林正廣和飲用水有限公司等。達能在開拓中國市場時,投資的腳步從未停歇,而最後的結果,大多數就是拋售。

而在第一次合作破裂7年後,達能又與蒙牛終於迎來“走紅毯”的機會。2013年5月20日,蒙牛宣佈,將與中糧集團、法國達能展開深度合作。中糧與達能成立一家合資公司,中糧同意向該合資公司轉讓蒙牛股份,一來幫助蒙牛發展,二來引進達能先進的酸奶技術和品牌管理經驗。達能通過合資公司成功獲得蒙牛4%股份。

與此同時,蒙牛酸奶業務與達能中國酸奶業務合併,蒙牛佔新成立的酸奶合資公司80%股份,達能佔20%。達能對蒙牛的總投資額約耗資26億元。除了與達能合作,蒙牛在2012年還引進了歐洲最大乳品公司Arla Foods(愛氏晨曦)。

“達能加持下,蒙牛的酸奶技術水平至少提高了5年,在2017-2018年蒙牛酸奶業界最好,後來伊利、光明開始窮追,”乳業分析師宋亮表示。

為增持蒙牛,2014年2月12日,蒙牛向達能定增6.6%股份,達能為此出資51.53億港元,配售完成後,達能持有蒙牛股份從原先4%升至9.9%,成為蒙牛第二大股東。

達能為何減持?

這兩年達能的業務遇到的挑戰仍然不小,受到疫情的影響,從整體來看2020年全年業績表現也並不理想。

日前,達能公佈了2020年的業績。根據財報,達能在去年的銷售收入236億歐元,同比下降了1.5%。包括嬰幼兒奶粉等生命早期營養品,以及醫學營養品的專業特殊營養業務銷售額,同比下降0.9%,經常性經營利潤率下降74個基點至24.5%。

在2020年第三季度,經歷了業績連續下滑後,達能決心改變。達能表示,公司將對品牌組合實施戰略評估,制定新的發展戰略。達能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範易謀透露,達能將會檢視“所有品牌、所有SKU和資產”。降低損耗、聚焦核心產品成為它戰略調整的方向。在去年10月初,達能就宣佈以4.7歐元出清所持的日本品牌養樂多股份。

意圖減持蒙牛,也更多地是由於達能對自身業績下跌的焦慮。

那麼,達能又能從蒙牛這裏賺到多少收益?在2013年5月,達能與蒙牛合作時的總投資額約為26億元,其中達能在酸奶合資公司中的出資為12.5億元。2014年,達能以51.53億港元現金增持蒙牛,持股9.9%,成為第二大股東。據此估算,達能在入股蒙牛時,投入了大約69億港元。

根據達能的公告,目前,達能在蒙牛的間接持股市值約為8.5億歐元(約合人民幣66.19億元),並通過聯營公司在2019年貢獻了570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4.44億元)的經常性收益。3月1日,蒙牛的市值在1699.70億港元左右,按照達能的直接持股比例,持股市值超過160億港元。

乳業分析師宋亮對AI財經社分析稱,達能更希望未來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在市場中建立競爭優勢,過去達能在中國建立的競爭優勢已陸續被國產品牌突破、逆襲,未來需要朝着紅利爆發的產業去做轉型。因此,“這時選擇跟蒙牛散夥,主要出於自身投資邏輯和加強產業相關建設的考慮”。他認為,達能理性出售蒙牛,也將是“非常負責任的做法”,之後達能可更獨立地在中國市場拓展,進入新領域,做深度調整。

宋亮認為,減持蒙牛將對達能利好,相反對於蒙牛而言,則意味着其“減少了一些依靠”。

蒙牛何去何從?

蒙牛的回應,也向外界傳遞出了積極態度。

蒙牛回應裏一句“理解和尊重”,言簡意賅。簡單地説,就是接受達能的決定。蒙牛當天股價也並未受到該消息影響,3月1日,蒙牛乳業每股收於43.05港元,上漲1.53%。

“老朋友”想走,蒙牛也是留不住的。但蒙牛迅速將重心轉移到中糧方面,希望市場對其未來信心不倒。

蒙牛在公告中稱,中糧乳業投資仍將是公司的最大單一股東。蒙牛認為,“中糧集團與Arla將繼續信任並全力支持董事會和本集團管理層,對本集團過去的成就充分認可,並對本集團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

截至2020年6月30日,蒙牛乳業的營收為375.335億元,相較2019年同比減少了5.8%,公司擁有人應占利潤為12.115億元,下滑41.7%。蒙牛乳業目前主要產品品類包括液態奶、冰淇淋、奶粉及其他產品,截至2020年上半年,液態奶收入為人民幣325.65億元,佔蒙牛總收入的86.8%;奶粉及冰淇淋收入分別約為22.82億元,22.29億元,其中,奶粉收入主要包括來自雅士利及貝拉米品牌的收入。在奶粉等業務線上,蒙牛和達能已經無形中也成為了競爭對手,因此,它們“分道揚鑣”也就更是情理之中了。

事到如今,達能減持的“最壞”結果,無非是全部從蒙牛清倉,如同之前達能以4.7億歐元出清所持全部養樂多股份一樣,儘管達能與養樂多之間的友誼長達20年,遠超蒙牛。但蒙牛公告中表示,集團對於未來的業務戰略和計劃,不會因此而發生改變”。蒙牛還稱將“更加高效地執行未來5年的發展規劃,以實現‘5年再創一個新蒙牛’的2025戰略目標”。

“蒙牛最大的壓力來自於中國消費市場趨勢大幅放緩的預期。”宋亮分析稱,從大環境看,疫情對整個快消品行業影響較大,產品動銷不那麼樂觀,大量企業揹負着壓力。這對蒙牛亦不例外。“蒙牛需要尋找到新的‘能爆單’的單品,做大、做強影響力。”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蒙牛在全國共設有40個生產基地,分別在澳洲、新西蘭、印度尼西亞設生產基地1個,年產能合共975萬噸。

為適應新零售變遷,2020年蒙牛成立了集團數字化戰略管理委員會和數字化戰略項目組,以聚焦渠道融合供應鏈前端協同,還打造了所謂的“四大在線”:消費者在線、渠道在線、供應鏈在線、管理在線,以此加速集團數字化戰略落地,並逐步構建數據驅動業務的信息化體系。但宋亮認為,蒙牛更應該聚焦核心業務,在傳統乳業市場增長放緩趨勢下,如何拓展新領域,對於渠道等方面都是外在的轉型形式。

與此同時,宋亮也認為,蒙牛接下來還需要加強市場地推能力,提高產品推廣方面的實際效果。相比做電視廣告或找明星代言等方式,可以嘗試做“媽媽班”等消費者培訓,以此提高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

距離再創一個“新蒙牛”還有4年的時間,而這還需要所有人拭目以待。

本文由《財經天下》週刊旗下賬號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台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