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2020年財報深度分析:不僅活着,還得活的精彩

華為發佈2020年度報告,報告顯示華為銷售收入8,91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8%,淨利潤64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2%。2020年,華為三大主要業務板塊全部實現正增長,其中運營商業務收入3026億元,同比增長0.2%,企業業務收入1003億元,同比增長23%;消費者業務收入4829億元,同比增長3.3%。

我們看一下華為的友商們。愛立信2020年全年實現銷售額約1749億元人民幣,按可比單位和貨幣調整後的增幅為5%;淨利潤為約132億元人民幣,利潤同比增長633%。中興通訊2020年全年實現總營業收入1014.5億元,同比增長11.8%;歸屬於上市公司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42.6億元,同比減少17.3%。諾基亞2020年全年實現銷售收入約1682億人民幣,淨虧損為約187億人民幣。

由此來算,華為的年營收遠遠超過其他三家設備商,大約是三家之和的1.93倍(去年為1.94倍),基本保持了行業同步發展。

當然,要從歷史數據看,華為還是被美國“拉住”了,沒有能繼續拉大在行業的領先優勢。2018年的時候,華為運營商業務收入2,940億元,愛立信1521.64億,諾基亞1699.24億元,中興855.1億元,當時華為佔比為47.7%。如果僅僅以運營商業務做比較,華為的3026億比三家之和的4445億少了1419億,佔市場份額為42.7%。

如果我們拿華為的消費者業務對比小米等友商,就會發現,小米2020年營收2459億,同比增長19.4%,利潤130億,同比增長12.8%,都超過了預期,這與華為手機被外力壓制有很大的關係。

華為2020年度收入按區域細分,在中國市場實現銷售收入人民幣5849.10億元,同比增長15.4%,在整體收入中佔比達65.6%,約佔整體收入三分之二。海外市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以美洲市場為例,同比下降24.5%。此前,華為的營收中差不多70%來自海外,現在變成了七成在國內本土,是不得已而為之。

運營商業務和消費者業務戰略性調整

華為去年的運營商業務增長主要來自於中國5G建設的大幹快上,三家運營商建設的5G基站數量就超過70萬,這種建設速度是很難持續的,在2021年就有可能略有下滑,此後將進入平穩增長期,考慮到供貨的提前量,這種運營商的投資收縮對於華為來説壓力是不小的。

海外業務在2020年出現了全面的下滑,主要原因是超級大國的搗亂影響了部分運營商和華為的合作信心,海外疫情的持續不斷也影響了大多數國家建設5G的速度,對運營商的業務都會造成比較大的影響。

數據顯示,華為手機的全球市場份額已經從最高點的20%多降到了8%,對此前高速發展的華為終端造成了巨大損失。

消費者終端業務現在處在供不應求的狀態,華為多年來形成的品牌效應在實體清單的背景下得到擴大,還可以持續很多年,但如果產品在三五年之內不能重新佔據市場,消費者的等待也是有限度的,華為需要持續無縫的佔據用户心智。

一般認為,華為在手機之外“8+N”中的可穿戴、平板、PC業務獲得較快增長,一定程度抵消手機業務損失。不過,我們依然看到,手機依然是現在信息類產品的核心品類,不管是蘋果、三星,或者小米,都將手機作為核心產品,其他產品的銷售在很多程度上享受着手機帶來的品牌光環與粉絲複用好處。手機是智能設備的核心,不能丟。

於是,我們看到了1+8+N,大量的只需要成熟芯片(14納米下)的設備成為了近期的重點,只是這一塊此前是華為生態合作伙伴的方式,還面臨小米等公司的根據地競爭。華為推出鴻蒙系統,買下支付牌照,有望在萬物互聯時代抓住風口,如果成為下一代智聯網操作系統,則智能終端有望於幾年之後王者歸來。

企業業務高速增長,需考慮長期可持續

華為的企業業務在2020年實現了大幅增長,達到了23%。從2020年開始,華為對企業業務進行了多方面調整,逐漸打開內部業務壁壘,拓展對外合作廣度和深度,提升團隊能力,獲得了不俗的市場表現。隨着餘承東兼任CABG負責人,未來企業業務與消費者業務的協同也在改進。

企業業務在去年的高增長,一方面是華為將精力集中在國內非消費者業務的戰略選擇下的自然結果,另一個方面是華為遭受超級大國不公正的制裁情況下飽受各地關懷的結果。因為財報數據的限制,我們無法顆粒度到具體的行業分類或者政企分別,但從公開報道中,去年有數位地方政府主官訪問華為總部,這與其他公司負責人一個接一個的拜訪各地方政府洽談合作的差異很大。

那麼,對於華為來説,當制裁已經常態化以後,這種幫助華為渡過難關的激情還能持續多久,就需要特別的考慮。可以肯定的是,“愛國”熱情會效益遞減,華為需要面對冷靜下來的市場機會。

不可否認,在此前的輿論場上,華為有被“神話”的成分,一些合作甚至只是看在“華為”品牌的面子上達成,下一步需要華為企業業務工程師們在力量有限但業務全面開花的情況下不辱使命。

在企業數字化轉型這個領域,華為不是首發企業,也不是能力最全面的企業,更不是生態最豐富的企業,現在面臨包括幾家運營商、阿里、百度、京東、浪潮、聯想等等企業的充分競爭,還有很多央企轉業而來,看似蛋糕很大,但每家分的卻不一定很多。

特別是,華為通過財報明確無誤的告訴大家,華為活的很好,那未來華為將在各種合作競標中被更加公平的對待,這部分業務還能否高速增長,也必須通過增加自身實力來進行。

運營商與華為的產業鏈關係也在變化,包括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在內都在2B業務上發力,不僅僅是雲計算,也有各種信息化數字化轉型的方案,雖然其中會有一些是和華為合作的,但不排除更多的直面的競爭,華為在主要業務已經回到中國本土的情況下,如何協調這種新型競合關係,對華為的未來前途將產生巨大影響。

華為未來的發展趨勢

正如華為自己所説,在經歷這麼大的打壓之下,依然站住了,還站的很直,絕對應該給100000個贊,但問題也依然很嚴峻,不是那些無節操的媒體吹鼓手喊一喊就可以幫着解決掉。

華為轉型向內,是企業生存的必須,但這種轉向對公司的既定戰略影響深遠,應該是短期的權宜之計,不可成為慣性。華為是中國企業,更是世界企業,華為的星辰大海在全球。華為被迫快速深耕國內市場,對國內已經成熟的各個產品市場格局造成很大“內卷”衝擊,也會影響未來的口碑和合作關係。

比如,我們已經看到,在華為加碼雲業務和智慧城市後,某大廠的雲計算業務已經從第二退到了第三,相似的城市根基更讓競爭變得白熱化,深圳的智慧城市成了華為的樣板。甚至,這種競爭開始蔓延到其他領域,還曾發生突發性的合作中斷事件。

在財報中,我們看到華為的現金儲備出現了多年以來的最低,這主要是因為此前大規模的存貨以及高端產品銷售利潤率下降導致。簡單的説,華為此前的大量高端手機在歐洲銷售,掙的是歐元,價格還比國內要高,利潤自然可觀,而通信設備也有類似的情況,但當七成收入來自國內市場以後,利潤率下滑是必然,現金流將不再像以前那樣充沛。

現金流減少對研發後勁的影響是很大的,這也是小米此前研發能力一直跟不上的原因之一。有可能,超級大國對華為的制裁,也並沒有想直接把華為幹掉,主要就是想消減其高端業務,壓縮其現金,降低其前沿研發能力,從而讓華為在未來的科技競爭中落伍。

華為也宣佈,在這種情況下,華為的研發投入一點也沒有減少,算是硬剛,財報顯示,華為在2020年的研發投入再創歷史新高,達到1419億元人民幣,佔全年收入的15.9%。至此,近十年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7200億元。與此同時,華為的研發人員也創了新高,大約有10.5萬名,佔公司總人數的53.4%。如果看比例增長,2018年,華為在研發方面投入了1000多億元人民,2019年1317億元人民幣,佔全年銷售收入15.3%,2020年的增速還是放緩了。

相關數據顯示,華為在2020年共計支付員工薪資1391億元,員工平均工資為5.88萬元每月,平均年薪則是高達70多萬。華為人數不減,待遇不減,研發能力依然保持中,這也是打破超級大國美夢的關鍵。

華為已經公開對外收取5G專利授權費,這個收費力度不大,既可以補充一部分資金,也可以藉此強化自己的產業影響力,這對維持可持續的高技術研發能力相當重要。出售榮耀之後,華為收到了100億人民幣的定金,應該還有2500億會在2021年上半年入賬,華為資金依然維持寬鬆。

從2019年10月開始,華為已經多次在國內發行債券。2019年共發行了兩次中期票據,總規模60億元,2020年發行中期票據總規模90億元,2021年擬發行80億,合計達到了230億元。作為不上市的企業,華為融資的方式只能通過發行債券,而近年來中國境內債券市場容量居全球第二,華為表示,公司通過境內發債打開境內債券市場,將進一步豐富融資渠道,優化整體融資佈局。

從可預見的未來看,中美關係大局不會有大變化,對華為的限制和禁令看不到短期內取消或放鬆的希望。華為依然只能將所有的前途系在自己的能力之上,芯片需要全方面突破,也要看國家解決卡脖子問題的進度完成情況。在這個週期內,活下去依然是華為所有工作的核心。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戒驕戒躁,保持定力,合作共贏,老樹常青。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705 字。

轉載請註明: 華為2020年財報深度分析:不僅活着,還得活的精彩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