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逆週期因子”淡出使用 有利增強匯率彈性

  中國經濟編者按:近日,外匯市場自律機制秘書處發佈公告稱,近期部分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價行基於自身對經濟基本面和市場情況的判斷,陸續主動將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價模型中的“逆週期因子”淡出使用。業內專家表示,“逆週期因子”淡出意味着市場供求在人民幣匯率形成中的決定性作用有望得到進一步體現,有利於保持匯率彈性,更好發揮匯率調節宏觀經濟和國際收支自動穩定器作用,保持貨幣政策自主性。 

  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價行調整報價模型 

  據中國證券報報道,近日,外匯市場自律機制秘書處發佈公告稱,近期部分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價行基於自身對經濟基本面和市場情況的判斷,陸續主動將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價模型中的“逆週期因子”淡出使用。

  外匯市場自律機制秘書處表示,今年以來,我國外匯市場運行平穩,國際收支趨於平衡,人民幣匯率以市場供求為基礎雙向浮動、彈性增強。調整後的報價模型有利於提升報價行中間價報價的透明度、基準性和有效性,也是外匯市場自律機制中市場主體發揮作用的體現。

  9月末至10月中旬,人民幣對美元快速升值,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一度逼近6.40關口,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收復6.63關口。10月下旬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持續回調。Wind數據顯示,10月27日,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日盤收盤價報6.7157元。截至當日21時,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報6.6999元。

  經過近期升值,人民幣對美元市場匯率回到6.6元至6.7元附近,合理反映外匯市場供求變化,較好匹配基本面積極變化。展望未來,經濟基本面相對優勢將繼續發揮支持人民幣匯率的基礎性作用,但考慮到外部因素的複雜性,人民幣匯率更可能呈現穩健偏強、雙向浮動的運行特徵。從外匯市場遠期、期權等能夠反映匯率預期的指標看,當前外匯市場匯率預期保持總體穩定,並未形成明顯的單邊升值預期。

  “逆週期因子”淡出還釋放了增強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的信號。現行報價機制下,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取決於“收盤價+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逆週期因子”。“逆週期因子”淡出意味着市場供求在人民幣匯率形成中的決定性作用有望得到進一步體現,有利於保持匯率彈性,更好發揮匯率調節宏觀經濟和國際收支自動穩定器作用,保持貨幣政策自主性。

  短期大漲後人民幣未來仍有望温和升值 

  據上海證券報報道,多位專家表示,此次央行強調“逆週期因子”淡出使用,有兩方面含義:其一,緩解人民幣升值速度,向市場釋放出人民幣並非單向升值的信號;其二,讓市場在人民幣匯率的定價過程中享有更多“話語權”,同時增強匯率彈性。

  央行自2017年5月在人民幣中間價定價機制中引進“逆週期因子”,意在抑制外匯市場上的“羊羣效應”,增強中國宏觀經濟等基本面因素在人民幣匯率形成中的作用,當時被視為扭轉人民幣匯價弱勢的措施,其主要目的是引導人民幣升值。2018年1月,跨境資本流動和外匯市場供求趨於平衡,中間價報價行陸續將“逆週期因子”調整為零。2018年8月24日,“逆週期因子”重啓。

  “‘逆週期因子’的兩次亮相,都是為了對沖當時人民幣的單邊貶值壓力。當前情況則大不相同。”崑崙健康資管首席研究員張瑋表示,當下人民幣匯率可以通過市場供求實現雙向波動,與此前的“單邊”環境不同。而且,人民幣匯率正處於快速上漲階段。從效能來看,本次“逆週期因子”的淡出可謂功成身退。

  業內人士認為,美元弱勢驅動下,人民幣有望温和升值,但上漲空間較為有限。

  張瑋説,美元缺乏持續反彈的驅動因素,這意味着人民幣相對美元還有可能繼續強勢,但上漲空間較為有限。未來一段時間,人民幣對美元的“陡峭性翻轉”較難出現。

  “在經歷了連續上漲後,人民幣的有效匯率基本達到前期高點。”招商銀行金融市場部外匯首席分析師李劉陽認為,人民幣匯率此後很難再脱離其他非美貨幣而獨自升值,而是會更多取決於美元指數的變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27 字。

轉載請註明: 人民幣“逆週期因子”淡出使用 有利增強匯率彈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