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1年10月30日出版的《海南日報》在A04版深讀欄目刊發題為《建言改革開放,逐夢自由貿易港,走出了社會智庫發展新路子——解碼中改院》一文。文章聚焦:2021年11月1日,是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中改院)的30歲生日。中改院用30年累累碩果給出了答案:建言改革開放,以“學術重鎮”能量輻射全國,成為中國改革研究的重要基地;情繫天涯,為海南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決策參考和動力支持,逐夢自由貿易港,成為獨具特色的社會智庫。取得這些成績靠什麼?帶着一些問題,海南日報記者近日走訪中改院發現,不少舉措,有力支撐其打造成為在國內外都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智庫。以下為版面圖及詳細報道↓
據海南日報丨記者羅霞 王培琳
2021年10月30日《海南日報》A04版版面圖↑
2021年11月1日,是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中改院)的30歲生日。
30年前,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在全國最大的經濟特區海南,中改院應運而生。
30年來,中改院堅持“立足海南、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的辦院宗旨,堅持以建言改革為己任,堅持以改革的辦法辦院,實行“小機構、大網絡”的運行機制,堅持以問題為導向的行動研究,堅持“家國情懷、執着精神”的價值追求,努力建設中國改革智庫。
在建院時,有人曾提出疑問:海南經濟發展、人才環境遠不如北京,在海南能辦好中改院嗎?
中改院用30年累累碩果給出了答案:建言改革開放,以“學術重鎮”能量輻射全國,成為中國改革研究的重要基地;情繫天涯,為海南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決策參考和動力支持,逐夢自由貿易港,成為獨具特色的社會智庫。
取得這些成績靠什麼?帶着一些問題,海南日報記者近日走訪中改院發現,不少舉措,有力支撐其打造成為在國內外都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智庫。
這是以改革精神、創新意識、務實作風和國際視野,走出的一條社會智庫發展新路子。
今年五月,中改院參與主辦了RCEP區域發展媒體智庫論壇。
“小機構”如何產生大能量?
以改革的方法辦院,實行“小機構、大網絡”的運行機制,探索社會智庫發展新路徑
在中改院辦公樓大廳,一面“員工風采”展牆格外引人注目。該院所有員工的姓名和照片一一在列。
一如建院以來,中改院一直堅持實行的“小機構”模式:不超過50人。
人數不多,但與之對應的,是發展成果“質”的追求和“量”的豐碩。
30年來,中改院向中央有關部委提交了300餘份政策建議報告,出版了360餘本改革專編著,公開發表了2300多篇改革研究論文。這些成果,有些直接被中央決策採納,有些被用作出台改革政策和法規的重要參考,有些在理論界發揮了引領作用,獲得包括“五個一工程獎”“孫冶方經濟科學獎”“中國發展研究獎”等在內的多個國家級獎項。
在服務海南以及推進自貿港建設的過程中,中改院不斷髮揮積極作用。2018年以來,該院形成海南問題研究成果106份,其中政策建議64份、研究報告37份、出版物5本,舉辦學術活動30餘次。
建設全國首箇中國改革開放數據庫,自籌經費,搶救性收集改革開放歷史資料;開展改革國際交流與改革培訓,有多個研討會和培訓班在全國是首次舉辦……
這樣一個“小機構”,是怎麼產生出如此的“大能量”?
作為改革智庫,中改院與“改革”結下深厚情緣。建言改革發展的同時,在推動自身發展上,中改院的關鍵一招,依舊是“改革”。
“自己改自己,用改革的辦法辦院。”中改院院長遲福林説。
不要行政級別,實行企業化管理,吸引整合關注改革開放的社會力量支持改革發展研究事業;實行以全員崗位聘用製為重點的內部管理制度;建立並不斷擴大改革研究學術網絡……
中改院採取的一系列改革舉措,解放了思想,激發了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實行“小機構、大網絡”的運行機制,是中改院辦院的重要經驗。從學術專家網絡到國際合作網絡,從機構合作網絡到媒體網絡,中改院形成了支持社會智庫發展的重要力量源泉。
30年來,中改院以“小機構”凝聚“大網絡”,以“小機構”貢獻“大智慧”,逐步形成了由千餘名來自中央相關部委和30多個省區市相關部門、科研機構和重點高校的專家學者構成的“大網絡”,有效整合多方面的智力資源,為不斷提高研究質量提供了重要支持,有力拓寬了社會智庫的影響力、輻射面。
換句話説,這不僅是一個“小機構”在奮鬥,而是上千名專家學者的“大網絡”在攜手合作。
一些政策研究機構和各類智庫對此感到好奇:為什麼這麼多高層次專家認同中改院,願意攜手中改院?
遲福林對海南日報記者分析道:中改院組織的改革開放研討活動,都緊扣改革難點、焦點、熱點問題,務實不務虛,不迴避矛盾,為專家提供一個有改革研究使命感和責任感、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交流研討平台;組織學術研究研討活動具有顯著的開放性、國際性,來自不同領域的官員和專家,能夠在這個平台上平等對話、暢所欲言;高度重視改革研究成果的轉化,能夠通過政策建議報告和媒體報道等多種途徑,使專家學者貢獻的思想和智慧,能夠及時在改革政策中發揮作用。
精神和情懷同樣難能可貴。作為社會智庫,中改院30年來始終保持改革研究的激情,這歸根結底來自一份“家國情懷、執着精神”。
“中改院形成了大量研究成果,發揮了獨特作用,形成了獨特優勢,成為我國改革開放戰線上一道獨到的風景線。”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學術委員會主席宋曉梧説。
中改院的院史館裏陳列着建院以來的多本研究專著。
重要建言是如何產生的?
以創新引領,堅持以問題為導向的行動研究,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參與者、推動者
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改院提出“儘快實現農 村土地使用權長期化”的政策建議,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 大問題的決定》,直接採納了“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這一提法;
2003年SARS危機中,中改院首次建議從“經濟建設型政府”轉向“公共服務型政府”,並且提出《加快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的若干建議(24條)》,這一建議對推動政府轉型產生重要影響,獲得“孫冶方經濟科學獎”;
……
梳理中改院建言改革開放的相關建議不難發現,中改院的研究領域開闊,涉及改革發展中的諸多重大熱點、焦點問題,其中包括不少“首倡”。比如“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惠及13億人的基本公共服務”“以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推進‘十二五’改革”“以經濟轉型為主線的結構性改革”等,有的直接為中央決策採納,有的被用作制定政策和法規的重要參考。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卓元評價道,中改院走在時代的前沿,不斷提出比較創新的思路、觀點。很多在當時都是超前的,而且經過幾年的實踐證明,的確很有遠見。
這些“首倡”“重要建言”是如何產生的?得益於什麼?
從中改院的實踐來看,有兩條經驗特別重要: 一是對整個形勢和趨勢的把握,二是對實際情況的把握。
2003年SARS危機後,中改院在甘肅、雲南等地展開一系列調研,發現有些農村地區的義務教育、基本醫療、社會保障和就業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非常低。
一些活生生的事實,讓中改院調研人員非常震驚,促使他們圍繞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建立公共服務體制展開研討。2004年,中改院將調查研究發現的種種現實問題理論化,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委託的《中國人類發展報告2007/08》中明確提出,“在發展市場經濟的背景下,建立惠及13億人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和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以問題為導向的改革行動研究,始終是中改院的顯著特點。”遲福林這樣總結道。
什麼叫行動研究?首先是要把握全局,其次是要把握問題,再者是要在上述前提下給出行動性建議。
產生諸多“首倡”和“重要建言”的背後,遲福林認為,最大的動力是創新。
改革研究是要擔風險的。中改院人品嚐過成功的滋味,也承受過壓力和困難。一些前瞻性觀點,一開始提出並不被人接受;一些創新建議,一開始還引起爭議。但中改院人始終堅持客觀、專業學術精神,樹立創新意識,其獨到的研究和判斷為實踐證明,並逐步被社會接受。
國務院研究室原主任魏禮羣認為,能否深入研究解答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並提出高質量、有價值、可操作的思想產品和研究成果,是衡量一個智庫水平的主要標準,是各類智庫的生命力和競爭力的根本所在,“在這一點上,中改院做得十分成功。”
創建於海南海口的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
如何逐夢自貿港?
以痴心執着、務實作風和國際視野推動開放發展
回顧中改院30年的歷程,為海南開放發展鼓與呼是其一貫的追求。無論是在建院之初形成的《建立海南特別關税區可行性研究報告》,還是世紀之交前後提出的“以產業開放拉動產業升級”“建設海南國際旅遊島”,再到提出“以更大開放辦好最大經濟特區”,以及為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言,都在服務海南開放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看伊始——1991年11月1日,中改院在建院當天,就以“海南對外開放戰略”為主題研討海南走向大開放的路徑,並提出了設立海南特別關税區的總體構想。1992年,中改院舉辦“建立海南特別關税區研討會”,在京召開“建立海南特別關税區可行性研究報告諮詢會”,形成《建立海南特別關税區可行性研究報告》,提出充分利用海南獨特的地理條件和優越的資源條件,實行“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的特別關税制度和世界上通用的自由港經濟政策。
看當下——圍繞自貿港建設,中改院不遺餘力開展相關研究。比如,開展以加強海南自由貿易港與東南亞國家交流合作為重點的戰略性問題研究,形成7份建議報告;開展海南自由貿易港早期安排的重大任務等全局性問題研究,形成7份建議報告;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南自由貿易港法》立法思路、框架、具體建議研究,形成8份建議報告;開展以行政體制改革為重點的制度集成創新研究,形成8份建議報告……
“中改院誕生於特區熱土之中,它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歷屆省委、省政府的關心和支持,離不開海南各界對中改院的關心與參與。”遲福林説,立足海南、紮根海南、痴心海南、奉獻海南,是中改院始終如一的情感、責任和使命。
偉大事業不是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中改院人深刻認識到這一點。
有人曾因海南自貿港建設激動得整晚睡不着,也有人曾為寫建言而不上手術枱——在近期舉行的一次交流活動上,中改院一位員工説:“我無數次見證了中改院人對改革開放事業的執着追求,為了改革開放事業廢寢忘食,甚至是抱病也堅持到把報告寫完才上手術枱。”
在海南自貿港建設實現順利開局、蓬勃展開的背景下,該如何更好逐夢自貿港?
“機遇十分重要,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為海南自由貿易港出力,值!”遲福林説。
遲福林表示,中改院將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學術導向,聚焦主業,對標一流,打造社會智庫樣板,積極為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提供智力支撐。
國際化是中改院的特點,也是海南自貿港建設的需要。“我們將積極發揮社會智庫的優勢,抓住國際化,助力海南自貿港建設。”遲福林説,中改院將積極推動海南與東盟合作,做實做強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研究院,深入研討自貿港開放發展相關問題。
產業基礎薄弱仍是制約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突出矛盾。當前,中改院關於夯實產業基礎、滿足企業對自貿港的政策需求、做大市場流量、建立服務體系、制度集成創新等方面的研究正在積極推進。
在慶祝30歲“生日”期間, 中改院安排了兩場有關海南自由貿易港的論壇,一個是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海南自由貿易港,另一個是海南自由貿易港法治建設。
“為海南自由貿易港出力,這是我們慶祝生日最好的方式。”遲福林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