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41家上市券商三季報出爐,投行、衍生品業務有亮點

上市券商衍生品業務規模持續擴張
截至三季度末衍生金融資產合計達1479億元

10月30日晚間,上市券商三季報全部披露完畢,41家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3710.38億元,同比下降21.03%;合計實現淨利潤1021.25億元,同比下降31.2%。僅光大證券、方正證券2家券商實現淨利潤同比增長。

雖然證券行業整體業績承壓,不過上市券商衍生品業務規模持續擴張,發展迅猛。截至三季度末,上市券商衍生金融資產規模較2021年末增長82%。同時,衍生品業務在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最新!41家上市券商三季報出爐,投行、衍生品業務有亮點

衍生金融資產

規模快速增長


在體現投資專業水平的衍生品領域,不少上市券商的衍生品類投資較好地抓住市場波動帶來的交易機會,並持續加大衍生品業務佈局,前三季度衍生品金融資產規模實現快速擴張。

Wind數據統計顯示,截至三季度末,上市券商衍生金融資產規模合計達1479.12億元,較2021年末增長82%。其中,中信證券、中金公司、華泰證券、申萬宏源4家券商的衍生品金融資產規模均超100億元,分別為476.62億元、296.65億元、251.16億元、105.99億元,較2021年末分別增長53.75%、103.68%、64.72%、278.48%。場外衍生品業務市佔率高度集中,上述4家券商的衍生金融資產占上市券商衍生金融資產總和的比例高達76%。

中國銀河非銀金融行業分析師武平平表示,頭部券商持續推進投資交易業務轉型發展,去方向化,推動客需型業務發展,減少業績波動,提高抗週期能力。券商衍生品金融資產規模實現快速增長,在機構化趨勢下,券商尤其頭部券商將融券業務作為機構客户服務的重要抓手,挖掘融券交易策略需求,拓展券源供給,增強機構客户服務能力。

數據亮眼的不僅僅是頭部券商,41家上市券商中,有20家公司前三季度衍生金融資產規模較2021年末增長均超100%,其中,長城證券、方正證券、東吳證券、華安證券、長江證券、南京證券、興業證券、廣發證券8家上市券商的增幅均超500%。當然,也有上市券商因衍生品規模、場外衍生業務減少、公允價值變動影響等原因導致衍生金融資產大幅縮水。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衍生金融資產規模的波動很大,和利潤沒有線性關係,增幅大可能只是去年基數較低,從趨勢上並不好判斷。並且,當前市場波動很大,國內可以對沖風險的手段和國外還有很大差距。”

最新!41家上市券商三季報出爐,投行、衍生品業務有亮點

積極服務實體經濟

高質量發展

記者梳理上市券商三季報發現,衍生金融資產的大幅增加主要則是受益於場外衍生品市場快速發展,市場競爭激烈。

中證協發佈的最新一期場外期權交易商名單(第十六批)顯示,目前券商場外期權交易商有45家,包括8家一級交易商及37家二級交易商,其中有5家二級交易商狀態為“已進入過渡期”。券商場外衍生品業務成為服務客户風險管理及資產配置的重要金融工具,也是營業收入的重要增長點,券商場外衍生品業務規模延續增長態勢。截至2022年6月末,證券公司場外金融衍生品存續未了結初始名義本金2.21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9.52%。

廣發證券非銀首席分析師陳福表示,資本市場加速開放,證券公司衍生品業務發展迅猛,高護城河造就高集中度。衍生品業務具有天然法人資質壁壘,經營資質受到監管層的嚴格限制,截至目前,一級交易商(可與客户直接開展場內個股的風險對沖操作)僅有8家,場外衍生品業務要求券商有雄厚的資本實力、較強的風控能力以及豐富的客户資源。

目前,多家上市券商通過開發及運用衍生品金融工具熨平市場波動,例如前三季度淨利潤實現同比增長的光大證券及方正證券(均為二級交易商),各自衍生品業務的發展也增強了業績的穩定性。截至三季度末,光大證券衍生金融資產規模為13.94億元,較2021年末增長154.68%,主要因權益互換及場外期權規模增加。而方正證券的衍生金融資產規模為4.38億元,較2021年末大幅增長1725.85%,主要因開展套保及融資類收益互換業務等所致。

其中,大力發展衍生品業務、中性策略業務、銷售交易類非方向性業務一直是方正證券所堅持的戰略方向。上半年數據顯示,方正證券場外期權存續規模同比增長109.05%,收益互換存續規模同比增長1486.07%。

近年來,券商場外衍生品業務迎來了飛速發展期,市場規模大幅增長,並與場內市場形成了有效的互補,同時在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國泰君安表示,其發揮期貨及衍生品工具優勢,有效助力實體企業降低經營風險。國泰君安期貨綜合運用套期保值、場外期權等服務工具,幫助實體企業應對疫情及市場價格波動風險,截至2022年9月末,客户權益突破1000億元、較上年末增長約27%,佔全國期貨市場成交額的市場份額為5.74%、創近年新高;公司積極開展“國泰君安避險”業務,前三季度權益類業務累計成交金額超過1100億元,同比增長52%。

同時,為應對市場挑戰,前三季度,申萬宏源把握衍生品業務服務實體經濟和國家發展改革大局、服務資本市場體系建設的核心定位,力爭為實體經濟、實體企業發展創造價值。通過投研賦能和金融科技賦能不斷提升定價和對沖交易能力,持續向客户提供差異化的產品創設,助力客户在不利市場環境中進行組合管理,平滑市場波動。



前三季度A股上市券商投行業務表現穩健
專家:四季度或實現進一步增長

A股上市券商三季報披露收官。截至10月30日記者發稿,41家A股上市券商全部交出前三季度“成績單”,整體來看,今年前三季度,儘管上市券商普遍承受業績下行壓力,但頭部券商投行業務表現穩健,成其業績重要保障。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41家上市券商今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收3710.38億元,同比下降21.03%。其中,自營經紀和投資收益承壓的情況下,投行業務經營指標相對穩健,證券承銷業務淨收入總計429.98億元,同比增長5.35%。

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董忠雲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今年以來,受內外因素擾動,A股景氣度下降,與市場關聯度高的經紀、資管、信用等業務均受到負面影響。我國資本市場持續全面深化改革,IPO維持常態化發行,疊加今年股權融資規模再創新高,投行服務實體企業能力繼續增強,投行業務成為前三季度券商大類業務中的亮點。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認為,前三季度,受到權益市場整體表現不佳及投資者風險偏好下降等因素影響,上市券商經濟業務、資產管理業務、投資業務和利息淨收入整體均有所下滑,而投行業務表現穩健。這反映出隨着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不斷完善,券商支持實體經濟融資需求的功能也在不斷增強。

頭部券商表現突出。以券商投行業務手續費淨收入排名,今年前三季度,中信證券以62.71億元排在首位,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分列第二名、第三名,分別實現46.57億元、45.66億元。增幅方面,中信建投證券投行業務手續費淨收入同比增加32.40%,國泰君安、廣發證券分別同比增加28.61%和28.56%。

明明介紹,前三季度券商投行業務呈現三個特點:首先,投行業務競爭激烈,儘管業務規模整體有所擴張,但券商定價權略顯不足,導致利潤增長相對緩慢;其次,投行業務馬太效應加劇,從投行業務淨收入來看,前7家券商佔比超61%;最後,隨着券商將IPO與增發、併購等業務融合,投行業務成為投行與券商內部其他部門發揮協同效應的重要渠道。

董忠雲也認為,投行業務集中度持續上行。他分析稱,“註冊制試點以來,股債承銷總規模持續上升,但細分來看,投行資源特別是優質資源正進一步向頭部、大型券商集中,中小券商只能通過打造精品化、差異化定位來尋求突破。”

“同時,隨着註冊制改革持續深化,券商投行業務除了核心的保薦和承銷功能之外,定價能力、投資能力也日益凸顯。券商投行逐漸從通道價值走向協同價值,投行業務與研究業務、投資業務、財富管理業務之間的協同作用愈加重要。”董忠雲如是説。

結合前三季度券商投行業務情況,明明預計,隨着各類壓制A股行情的因素逐漸減弱,A股有望逐步開啓修復行情,四季度券商投行業務或將迎來進一步增長。

明明認為,接下來,券商投行業務仍有提質空間,建議各家券商可把握多層次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良機,針對不同融資需求的客户,提供差異化的特色產品,從而加強公司核心競爭力。

伴隨着註冊制改革深入推進,券商保薦、定價、承銷等核心能力重要性凸顯。董忠雲建議,券商投行業務可從三方面持續提高執業質量:增強與研究、投資等其他業務條線聯動,持續提升投行業務員工執業能力和行業研究能力,提升對項目的判斷和篩選能力,從源頭上篩選優質項目;繼續加強內控制度建設,健全完善質控風控體系,進一步夯實分工合理、權責明確、相互制衡、有效監督的內部控制防線,做好風險防控;繼續提升專業化水平,提高定價能力,真正起到價值發現者的作用。

責編:高帥 | 審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570 字。

轉載請註明: 最新!41家上市券商三季報出爐,投行、衍生品業務有亮點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