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論壇網】;
作者:教育部首批文科“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國家高端智庫建設培育單位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理事長、院長 劉志彪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行動方案》指出,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是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內容,對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此前,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八次會議明確提出,要“加快完善國內統一大市場,形成供需互促、產銷並進的良性循環,塑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強化競爭政策作用”。這給出了建設國內統一大市場的戰略意義、目標和路徑:建設國內統一大市場的目的是促進經濟循環;國內統一大市場的建設目標是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建設國內統一大市場的基本路徑是需要強化競爭政策的作用。
國內統一大市場指的是在全國範圍內,在充分競爭以及由此形成的社會分工基礎上,各地區市場間、各專業市場間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相互開放、相互協調的有機的市場體系。在這種市場體系下,商品和要素能夠按照價格體系的調節,在各行業、各地區間自由地、無障礙地流通或流動,市場封鎖、地方保護等現象基本消除,從而實現資源在全國範圍內順暢流動和優化配置。這種價格體系既能夠調節全國商品和要素的供求關係,反過來這種供求關係也能調節價格體系。
面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國內統一大市場是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最可靠的戰略資源,是可以利用的比較優勢甚至是絕對優勢。新發展格局形成需要有國內統一大市場作為基本的支撐條件和機制載體。過去在出口導向型經濟全球化戰略下,我們的經濟增長利用的是國外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的市場。如今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我們既要利用自己的市場來拉動中國經濟增長,也要為世界經濟復甦和繁榮貢獻中國力量。
過去我們的比較優勢是要素的性價比高,現在除了新型舉國體制,就是國家的超大規模市場。因此,國內統一大市場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最重要的手段和工具。它可以與飛速發展的信息化、網絡化結合,成為拉動或推動重大的技術進步、結構變遷和社會演化的主要力量。當前,國內統一大市場具有三項重要的功能和使命:
第一,通過推動統一大市場建設,為中國經濟實現長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首先,統一大市場建設可以破除要素流動的一切體制機制障礙,推動要素在更大範圍內自由流動,使其進入效率最高的企業、地區和行業,這是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增進民生福祉的最重要措施。其次,統一大市場建設排除了對市場分割的人為歧視因素,限制了市場壟斷、行政壟斷對企業參與公平競爭的制約,使企業可以以效率而不是其它因素獲得競爭優勢,這就大大地提高了經濟運行的質量。最後,統一大市場建設既可以利用龐大市場能力支撐精細化的社會分工,又可以在分工基礎上利用規模經濟來降低成本,從而進一步擴大和強化專業化分工並提高生產率。綜上所述,在當今全球經濟競爭格局日趨複雜和激烈的背景下,中國推動國內統一大市場的建設,必將直接優化資源配置,為中長期經濟增長創造巨大動力和良好的市場條件。
第二,通過推動統一大市場建設,我們可以依託這個市場轉變經濟全球化戰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點在“循環”:只要打通各種人為的、制度的堵點,讓市場循環起來,其他都是企業的微觀自主選擇。在當前全球產業鏈重組的背景下,利用內需問題就成為能否正常循環起來的核心問題。如果説,過去的經濟全球化是利用西方市場進行的客場全球化,那麼當前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就是基於內需的經濟全球化,是一場利用自己的市場、在主場進行的經濟全球化。簡單來説,就是中國下一步的經濟全球化,要從利用別人的市場轉變為向全球提供和開放自己的市場。這種在主場進行的全球化戰略,與過去的基於出口導向的經濟全球化之間有很多差異,如後者主要是通過招商引資等手段來實現出口導向;而前者是對全球創新資源的利用,重點是利用本國市場提供的機遇吸收全球人才和技術。再如後者只需要進行對外開放,把自己打造成出口加工製造生產平台,通過對外開放來倒逼國內改革;前者需要對內開放與對外開放共同進行,而且對內開放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一點也不亞於對外開放。因為對內開放度不足,會極大地限制國內市場轉化為全球市場,從而影響戰略的實現。可見,主場經濟全球化的基本前提是形成一個強大的統一大市場,具有超大市場規模的優勢,這個市場才可以給全球的資源和要素提供更多的機會。
第三,通過推動統一大市場建設,加快形成創新型國家。主場經濟全球化戰略的貫徹落實,將培育出我國企業參與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的新的動態競爭優勢。它的內涵主要有:一是高水平地引進來。引進來的主要是由龐大市場提供機遇的人力資本、技術資本和知識資本。這些資本的特性是可移動性弱,由此導致國家間產業結構高低的不同。發達國家人力資本、知識資本密集,因此主要從事高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而發展中國家只能分工於低端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如果可以給這些知識資本和人力資本提供更大的發展機遇,促進其跨國移動,那麼機會的提供國將聚集起巨大的創新要素,從而可以迅速拉平與發達國家產業結構和人均收入的差距。二是大規模地走出去。走出去的目的,既是推動我國品牌企業參與境外基礎設施和產能合作,推動中國裝備走向世界,也是就地利用所在國的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一方面為其提供就業崗位,另一方面為中國企業發展創新經濟服務。總之,在國內強大市場的背景下,主場全球化戰略的實施,就是要得到更多的全球智慧和資源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