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公募基金整體收益喜人,令不少基民大賺,但整體來看,基民去年的平均收益依然遠比不上基金淨值增長率。為此,業內機構正在投資者教育、產品設計、投資策略等方面下功夫,以求提升基民的投資體驗。
基民收益遠遜基金淨值漲幅
持有期過短或是主因
天天基金網數據顯示,2020年,全市場98.2%的基金實現盈利,該平台也有近95%的用户實現盈利。但從收益率的角度看,基民的整體收益與基金相比差距明顯,該平台用户去年權益類持倉的平均收益率僅19.19%,遠不及權益類基金42.15%的平均回報。
“基金賺錢但基民不賺錢”一直是公募行業的“頑疾”。究其原因,上海一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人士表示,“公募基金的投資門檻較低,很大一部分客户是投資經驗相對不足的普通投資者,對市場缺乏理性判斷。據我觀察,去年疫情時,許多客户沒有扛住回撤併迅速贖回。不但承受了短期市場波動的損失,還付出了贖回費成本。市場稍微回暖之時,許多客户不願迴歸市場,而是等到股市已經漲很多才匆匆入市,收益自然大打折扣。”
興全基金林國懷近期在回答基民提問時表示,“從歷史情況來看,權益類基金的年化收益率很高,平均約有15%、16%左右,但是很多基民的持有收益率並不高,我們認為主要原因就是權益市場、權益基金的波動相對比較大。波動率越大,持有期越短,這可能是人性決定的。”
部分受訪人士表示,“殺跌”的主要責任在投資者身上,“追漲”卻離不開基金銷售機構的“推波助瀾”。目前,國內多數基金銷售機構的主要代銷收入源於佣金而不是業績分成,這使得代銷機構與客户的利益並不完全一致。上述銷售機構人士稱,市場過熱時,代銷機構往往會大肆鼓勵投資者入市,幾乎沒有機構會上去潑一盆冷水,因為這相當於砸自己的飯碗。
基金公司“多管齊下”
提升持有人投資體驗
與此同時,基金公司正“多管齊下”,力求以全方位、多角度的方式改善“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的現象。
個人投資者因為年齡層次分佈不均、專業理財知識認知不足,相對於基金收益實現的過程更加註重收益結果。所以近年來,基金公司一直在大力推廣投教業務,並逐步地將傳統的線下渠道服務模式轉向線上,而去年疫情更加速了這一趨勢。
2020年以來,除了線上形式的直播、路演、投資策略會,各公司還積極通過微信公眾號、第三方財富社區及視頻平台,打造自媒體矩陣進行體系化運營,圍繞基金投資製作一系列投教短視頻。
德邦基金表示,目前線上投教已成為公司線下渠道投教的良好補充。一方面,由於兼顧專業性與通俗性,極大地拉近了基金公司、基金經理與投資者之間的距離。基金經理直接與持有人的交流互動,能夠在市場快速變化時及時給予建議,減少持有人的追漲殺跌行為;另一方面,借助各大平台的可觀流量,基金公司實現了用户覆蓋面的廣泛拓展,傳播效果顯著,有助於持有人長期投資、理性投資理念的樹立。
在加強基民互動的同時,基金公司也在不斷修煉“內功”,提高自身權益、債券等各類資產的投資能力。
華北某大型公募的一位基金經理向記者表示,“我們在追求長期收益目標的同時,也要關心短期的波動,把控制回撤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儘管這樣會損失相對收益排名,但希望以低淨值波動為投資者提供更加舒服的投資體驗。”
除此之外,近年來,基金也開始加大發行帶有一定鎖定期限的“持有期”基金力度,通過“強制”方式避免投資者受市場情緒影響進而高買低賣。
截至2021年1月22日,去年四季度以來已有匯添富、博時、銀華等26家基金公司發行了30只持有期類型的權益類基金(包含偏股混合、平衡混合、靈活配置三類),去年三季度這一數據為19只。同時,鎖定期限大多在一年或三年,最短持有期也設定為六個月。
對此,北京一位績優基金經理稱,持有期運作形式的基金使投資者有機會分享到長期投資完整收益的同時,也有利於基金經理制定中長期的投資策略,防止建倉期結束資金立即贖回帶來的擾動。
(文章來源:中國基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