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12月24日至12與25日在北京召開,會議初步披露了今年及“十三五”央企發展成績單。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中央企業在“量”上穩中有進、持續增長,經濟效益走出低谷、穩步提高。預計到今年年底,中央企業資產總額將接近69萬億元,比“十二五”末增長45%,“十三五”期間營業收入、淨利潤、勞動生產率年均分別增長5.6%、8.9%、7.8%。
説央企只有“量”的變化、沒有“質”的提升,顯然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實事求是的。這些年來、特別是“十三五”以來,央企在很多方面都有了新的提升、新的發展,其中航空航天是最典型、也是最值得中國人驕傲和自豪的。此外,高速鐵路、核電技術等方面,也都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但是,這些成績顯然與央企的地位、身份、資源以及公眾的期待來看,還是有一些差距和不足的。
近年來,國際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氾濫,各種針對中國的遏制手段也在不斷增多,特別是華為等中國高科技企業,遭到了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西方國家的強力阻擊,也正是這場針對中國高科技企業的阻擊戰,暴露了我國在某些領域和環節上的差距,暴露了在產業鏈和供應鏈等方面的問題。如何才能讓這些問題不再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和企業發展的障礙,如何才能讓我國在供應鏈和產業鏈方面的自我修復能力更強,毫無疑問,央企應當承擔更大責任,應當成為克服各種艱難險阻的排頭兵。
客觀地講,央企已經擁有了很多高技術、相當數量的人才以及各種其他資源,只要專業投入、專心研究、專項管理,是可以取得明顯突破的。試想一下,航空航天那麼尖端的技術,我們都能一項接着一項地突破,其他方面當然更能了。只是這些年來,一些央企在發展策略上,都過度注重“量”的增長以及伴隨着量的“效益”增長,而忽視了“質”的相應提升、尤其是“質”的突破。因此,也就造成了央企在“量”和“質”的關係方面,並不是十分協調,“質”的突破明顯慢於“量”的增長。即便遇到疫情這樣的特殊情況,“量”的恢復效果十分明顯,“質”的突破則仍處於觀察階段。
也正因為如此,國資委反覆強調,央企要多在“質”上下功夫,要不斷地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要更加在提升國際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上做表率。這也意味着,監管層也已經看到了央企在“質”的突破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正在積極尋求如何提升央企競爭力和創新力等方面的對策與措施。
需要正確面對的是,對央企提出較高的要求和條件,不是央企做得不好,而是希望央企做得更好,希望央企能夠在“補短板”和“展優勢”方面做出表率作用來,從而帶動其他企業一起提升競爭力、創新力和影響力。譬如芯片的研發設計和生產製造,就是央企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難題之一。這方面不能只靠民企,而是要發揮央企和其他國企的作用,特別是人才與技術的作用。
在產業鏈與供應鏈的完善方面,央企也不能只顧自己做大做強,還要兼顧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完善與補充,要帶動上下游企業一起發展。更直接地説,央企不能成為一個龐大的“孤島”,而要成為可以連接海岸的航道。央企不可能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做全產業鏈和供應鏈,但是可以發揮其他所有制企業的作用,把產業鏈和供應鏈做全。在做全產業鏈、供應鏈方面,央企可以直接參與,也可以間接參與,可以資金投入,也可以人才和技術支撐,可以用需求來刺激其他所有制企業的加入,也可以用供給來吸引其他所有制企業參與,只要能夠把產業鏈、供應鏈拉長、做全,就可以充分發揮央企的作用。
中央要強化軍民融合、央地聯合,説到底,就是要發揮央企在技術、人才、管理、凝聚力等方面的作用,更好地調動社會資源,共同促進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自然,需要央企在“質”的方面有更大突破,在幫助其他所有制企業提升質量方面有更多貢獻、更多作用,在打造高質量產業鏈、供應鏈方面能夠起到引領作用。也只有這樣,央企的地位和影響力會更高,對國民經濟的穩定器作用和核心作用也將更強,國民經濟支柱的地位也將更堅。
(作者 譚浩俊,摘自《北京青年報》)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