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業內人士直言,這一兩年間,國內芯片封裝廠猛增至400家,還有很多企業在籌備中,但根本不需要這麼多芯片封裝廠
◆一些地方政績驅動求大、求洋、求快,導致集成電路產業出現“新官不願理舊賬”現象,“建廠”成了“香餑餑”,“維持”成了“燙手山芋”
◆縱觀近20年發展路,國內芯片產業緊缺的不是熱度,而是“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冷靜
◆此為《瞭望》專題報道《追芯探路》中的一篇
原題丨將芯片熱變成持久戰
文丨《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袁震宇 方問禹
當前“卡脖子”技術攻堅戰事正酣,集成電路產業迎來風口,政府、資本與人才合力烘托,近兩年國內新增有關企業超過10萬家。
縱觀近20年發展路,國內芯片產業緊缺的不是熱度,而是“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冷靜。
兩年新增集成電路企業超過10萬家
寧波一家集成電路企業成立於2017年,主要從事中高端芯片封測業務。僅3年,這家企業就成為業內追捧的優質資產,步入上市程序。《瞭望》新聞週刊記者瞭解到,這家企業的創始團隊均出自國內集成電路產業前三位企業,趕在行業風口離職創業。
“再往前5年,這些人都不敢出來創業。”企業一位高管説,集成電路產業資本和技術門檻高,市場和政策風險大,創業者需要更猛的風口鼓動。
2017年前後,這樣的風口顯然已經打開,技術、管理團隊出走創業甚至形成一種氣候,他們創設了大量企業,不斷推動國內集成電路產業鏈向兩端延伸,向細分領域深化。
半導體靶材是芯片的重要原材料,國內能供應高端產品的企業僅有幾家。而半導體靶材的原材料——高純鋁、高純銅等,國內則完全依賴於從日本、德國進口。雖然目前還沒有遭遇“卡脖子”,但這種可能性和擔憂,已經催生了商機和實際行動。
在這輪產業風口中,國內半導體靶材企業也有一些團隊出走創業,尋求產業上游的新材料突破。其中一家新材料企業引進海外技術團隊,瞄準高純鋁的國產替代,實現6N級高純鋁材料技術突破。
芯謀研究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7月,全國有超過21萬家在業、存續的企業從事集成電路相關行業,其中2019~2020年國內新增集成電路企業超過10萬家。
業內表示,2018年以前,國產芯片中高階應用極少,產業鏈條不成氣候,國內電子產品企業會首選美企芯片。中興事件以來,在政策、資本集中關注下,國內芯片產業迎來濃厚的創業創新氛圍,並在局部領域取得了突破。
光刻膠是集成電路製造最為關鍵的電子材料之一,此前日本佔據全球市場80%份額,美國佔比超過10%,剩餘主要在韓國。今年以來,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影響,遍佈全球的集成電路產業鏈條受到廣泛衝擊,零部件產能不足現象突出,其中光刻膠進口明顯收窄。
記者瞭解到,經歷幾年攻堅,國內光刻膠已經有所突破。比如成立於2018年的寧波南大光電材料有限公司研製出ArF光刻膠,近日通過客户使用認證,開始小批量生產,用以支持國內50納米閃存芯片製造。
扎堆、跨界,警惕新一輪集成電路“大幹快上”
集成電路產業鏈條包含設計、製造、封測、組裝等四個環節,其中製造是關鍵,也是我國被“卡脖子”的主要環節,涉及兩個方面:一是設備和材料,包括光刻機、光刻膠、半導體靶材等,二是技術高度集成的製造工藝。
回望集成電路產業的潮起,一些業內人士擔憂,不少資源側重於產業鏈“兩頭”,其存在炒作和低水平重複的短期行為。
因為風口大、門檻低、來錢快,大量資源湧向設計環節,且停留在表層:照舊用國外基礎軟件,打國內品牌,佔國內市場,處於產業風口容易生存,但隨時可能被“卡脖子”,不具備不可替代性。
有業內人士直言,這一兩年間,國內芯片封裝廠猛增至400家,還有很多企業在籌備中,但根本不需要這麼多芯片封裝廠。
跨界做芯片現象也暗藏隱患。不少房地產、互聯網等行業企業跨界做半導體,以雄厚的資金和深厚的人脈,攜風口盛勢乘興而來,並非全是為了技術攻堅、產業發展。
十年前,我國集成電路產業也有過一輪“大幹快上”熱潮,海安綠山、崑山德芯、東營聯芯、南昌晶芯等項目高開低走,最終在喧囂中離場,既浪費資源,更耽誤時間。
陰影並未散去。據統計,2020年上半年,江蘇、安徽、浙江、山東等地24個非一線城市,簽約半導體項目超過20個,總投資金額超過1600億元。
教訓並非沒有。此前聲稱投資1280億元的武漢弘芯半導體制造有限公司、投資450億元的江蘇德淮半導體有限公司等“明星項目”,在2020年爆出問題甚至倒閉。
運行不到三年即問題累累,業內對此似乎並不驚訝,稱之為“爆雷”。有受訪者介紹,一些人糾集“散兵遊勇”和陳舊設備回國追逐芯片產業風口,有慣常的套路:啓動資本在業內高薪挖人、互挖牆腳,包裝神秘團隊,迎合地方政府政績需求,批土地、拿補貼,先把項目建起來,然後在技術門檻和市場競爭中被淘汰,留下爛攤子給政府接盤。
一些地方在政績驅動下求大、求洋、求快,但產業的發展需要判斷市場需求強弱、掌控時間節點和產業週期、兼顧技術積累和可持續性,二者之間矛盾,導致集成電路產業容易出現“新官不願理舊賬”現象,“建廠”成了“香餑餑”,“維持”成了“燙手山芋”。
有業內人士表示,專業的產業需要專業的人才運營,踏實的產業需要踏實的企業構建。若僅為上市變現,或為拔地而起的半導體商業樓盤,或是炙手可熱的商業流量,這些進入集成電路產業的資源反而會帶壞產業風氣。
有多少地方政府願意支持一個項目10年?
針對集成電路產業投資亂象,有關部門啓動“窗口指導”意見加以規範,得到業內人士支持。
做好打“持久戰”準備。業內認為,芯片是典型的技術、資金密集型行業,知識產權保護嚴密,技術積累與更新循序漸進。我國發力攻堅芯片“卡脖子”技術,也要做好打“持久戰”準備,充分理解產業特性、尊重產業規律,避免低水平重複、半路反覆。
“不吃10年苦,恐怕趕不上,但有多少地方政府願意支持一個項目10年呢?”有企業坦言,一些地方政府沒有意識到做集成電路有多難,或者被政績觀所累,把項目高高興興引進來,但後面支持力度不夠,產業就容易夭折。
圍繞局部聚力攻堅。我國芯片產業基礎薄弱,諸多細分領域存在軟肋,面面俱到、均衡發力並不可取。更現實的路徑是,聚焦幾類核心產品,潛心做到世界第一,就能形成互相制衡的局面。
這需要充分發揮產業界的專業能力。半導體產業更是個工藝、手藝活,區別於技術領域的院士教授、科學家,敏感、懂行的產業界人士,能在產業攻堅領域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技術團隊實力究竟如何?是否契合芯片產業攻堅整體佈局?企業規劃路徑能否行得通?……這些問題對於審核團隊的專業性提出了嚴苛要求,直接影響產業攻堅、資源利用的成色。
引導市場助力。在實際應用中改善性能,是芯片技術提升的重要環節。國內集成電路技術攻堅、產業加速發展,需要更好發揮市場優勢和動力。不少企業表示,以韓國模式為參照,政策資源不僅偏向技術研發企業,也要在市場端發揮效用,引導支持國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