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深度、實用的財經資訊都在這裏
一則“國聯證券正謀劃合併國金證券”的消息,近幾日在市場上流傳開來。
有媒體報道稱,國聯證券正在籌劃由公司向國金證券全體股東發行A股股票的方式換股吸收合併國金證券,國聯證券與國金證券於9月18日簽署了合併的意向性協議。
週六,上海證券報記者聯繫國聯證券與國金證券雙方高層求證該消息,得到的回應均為“以公司公告為準”。據接近消息人士表示,相關公告可能於週日(9月20日)晚間發佈。
週五下午,國金證券與國聯證券雙雙漲停,目前二者股價分別為15.29元/股、19.64元/股。
國聯證券或將“蛇吞象”
今年以來,市場上曾多次流傳出券商合併傳聞。然而,無論是中信證券與中信建投,還是第一創業與首創證券,關於其的合併傳聞很快就被當事方闢謠。
不過,消息顯示,今年首單“券商合併”能否成真或將在今晚的公告中揭曉!
週六,據媒體報道,9月18日,國聯證券與長沙湧金(集團)有限公司簽訂了《股份轉讓意向協議》,擬受讓長沙湧金持有的國金證券約7.82%的股份。
同時,國聯證券與國金證券正在籌劃合併事宜,方式為由國聯證券向國金證券全體股東發行A股股票的方式換股吸收合併國金證券,雙方於2020年9月18日簽署了關於合併的《國聯證券與國金證券之吸收合併意向性協議》。消息還顯示,兩公司將向上交所申請自2020年9月21日起停牌,預計停牌時間不超過10個交易日。
對於記者的求證,國金證券方面回覆稱:“目前公司生產經營等一切正常,如有涉及相關信息,請以公司公告為準!”國聯證券方面也稱:“以公開信披公告為準。”
對於這場潛在的合併,市場人士將其稱之為“蛇吞象”。無論是總資產還是營收等各方面來看,國金證券的規模都要超過國聯證券。
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下發的《證券公司2020年上半年度經營業績排名情況》數據,從總資產來看,截至2020年6月末,國金證券總資產為611.74億元,在行業133家證券公司中排名第31位;國聯證券總資產為354.90億元,排名行業第52位。若兩家券商合併後,公司總資產將達到966.64億元,或將躍升至全行業第20名左右的水平。
從淨資產來看,國金證券的淨資產為210.37億元,排名行業第22位;而國聯證券淨資產為82.46億元,排名行業第60位。
從市值來看,截至9月18日,A股市場上,國聯證券市值為467.1億,國金證券市值462.4億。此外國聯證券港股亦有90多億港元市值。
從業績來看,公司2020半年報顯示,國聯證券今年上半年國聯證券實現營收8.22億元,實現歸母淨利潤3.21億元。而國金證券今年上半年取得營業收入28.96億元,同比增長 51.36%;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0.02億元,同比增長61.24%。
有業內人士認為,國聯證券與國金證券合併後的規模與實力能夠擠入大型券商之列,雖然還談不上“締造航母級券商”。合併或許將成為中小券商今後的壯大發展的方式之一。
合併後兩家業務或能互補
從兩家券商的實力來看,國金證券與國聯證券各有所長,若合併傳聞為真,雙方存業務互補可能性。
其中,國金證券的經紀業務與投行實力不俗;而國聯證券深耕於無錫,近年來其多位“中信系”高管一直被市場關注。同時,今年以來國聯證券成為券業首批獲得基金投顧牌照的券商,並在業內率先推出基金投顧業務,經紀業務也在基金投顧業務的帶動下發展動力十足。
今年上半年,國金證券在投行業務方面表現亮眼。公司2020年半年報顯示,國金證券投行業務實現營業收入7.4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00.37%。截至2020年6月末,國金證券共有註冊保薦代表人144名,在全部保薦機構中排名第8位。
經紀業務方面,國金證券2020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8.12億元,同比增長18.44%。國聯證券的經紀業務主要立足於無錫及江蘇市場,深耕華東市場,其上半年的“經紀及財富管理業務”收入為3.07億元。
目前,國聯證券的高管團隊中有5人來自中信證券,分別是總裁葛小波,董秘兼人力資源部總經理王捷,公司首席信息官汪錦嶺,公司副總裁兼首席財富官尹紅衞,首席風險官李欽。
不過,對於兩家的合併,有市場人士認為,除了業務整合難度不小之外,公司文化差異也可能帶來問題。該人士表示,“兩家券商文化氛圍很不一樣。一家為地方國企,一家為民企,無論是機制還是氛圍,都很不一樣。”
“中信系”牽頭?金控新規倒逼?
對於這場合並,業內存有諸多猜測。
一種説法是,此次合併或許與當前金控監管新規背景下,“湧金系”欲放手國金證券有關。
國金證券2020年半年報顯示,公司前兩大股東分別是長沙湧金(集團)有限公司、湧金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別為18.09%及9.34%,二者均為“湧金系”企業。
據瞭解,在“湧金系”的核心金融資產中,除了國金證券外,還有云南國際信託。另外“湧金系”還持有多家上市公司的股權。
9月14日,《關於實施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管理的決定》、《金融控股公司監督管理試行辦法》等系列政策出台,明確了自11月1日起,對金融控股公司實施准入管理,由人民銀行頒發許可證。同時,央行加強了對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要求降低複雜性,把股權關係拉直,並嚴格用制度來隔離實業板塊和金融板塊。
另一種説法是,該合併由國聯證券“老中信系”高管推動。
2015年,時年63歲的王東明“因年齡原因”從中信證券董事長任上退休後,赴任國聯證券顧問一職。在王東明之後,包括“打工皇帝”葛小波在內的原中信證券一眾高管陸續加盟國聯證券。目前,在國聯證券的高管團隊中,“中信系”的高管已經佔據半壁江山。
2019年底,國聯證券重啓了回A股上市的計劃,不到半年就獲得了證監會批文。而在國聯證券今年7月正式登陸A股以後,短短2個月時間,又傳出吸收合併國金證券的傳聞。
編輯:朱茵
【來源:上海證券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