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上市險企半年保費“掃描”:壽險“兩升三降”,健康險高歌猛進

由 淡圖強 發佈於 財經

隨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居民生產生活中短期內遭抑制的保險需求得到釋放,保險業負債端回暖跡象明顯。截至7月15日,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人保、中國太保、新華保險五家A股上市險企上半年保費悉數出爐。北京商報統計發現,上半年五大險企合計攬收保費1.52萬億元,較去年同期1.43萬億元,增長6.56%。業內人士分析,隨着經濟及居民消費逐步改善、線下展業的恢復、各家較為積極的業務推動策略及重疾定義修訂的利好,後續負債端將進一步修復。同時,由於居民健康意識提升,將會中長期利好健康險銷售。

五家壽險公司增速分化

從收入規模上看,中國平安奪得榜首,上半年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4452.45億元,中國人壽緊隨其後,實現原保費收入4280.00億元;中國人保、中國太保和新華保險上半年原保費收入分別為3350.45億元、2152.75億元、968.79億元。從增幅上看,新華保險上半年原保險保費收入增長速度可謂一騎絕塵,高達30.93%;其次是中國人壽,增速同樣突破兩位數,高達13.17%,相較去年同期增長率提升了8個百分點,剩餘三家險企增速均為個位數。

具體到業務板塊來看,五大上市險企的壽險板塊原保險保費收入最高,合計1.01萬億元,同比增長5.29%。

其中,中國人壽貢獻4280億元,佔五大險企壽險總收入的42.33%;平安人壽位列第二,收入2806.71億元,佔壽險板塊收入的27.76%;其次是太保壽險的1383.47億元收入,佔比13.68%;新華保險和人保壽險的保費收入依次為968.79億元和672.33億元,佔比分別為9.58%和6.65%。

而從增速上看,“幾家歡喜幾家憂”,上述五家險企增速分化明顯,呈現出“兩正三負”局勢。其中,新華保險增速高達30.93%,中國人壽增速同樣突破兩位數增長率,高達13.17%。除此之外,平安人壽、人保壽險、太保壽險原保險保費收入均為負增長。

對此,北京商報記者採訪上述公司,但截至發稿未得到回覆。不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看來,疫情及其管控對壽險的不同銷售渠道、不同產品的影響不同,進而造成了這一時期公司保費增長的分化。

實際上,對於中國平安、中國太保相對較為穩健的保費收入增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儁生介紹稱,二者實際上也在醖釀着一些變革,以適應現在的新市場形勢,來提升新單保費的成長性。

國君非銀研報也表示,此前受制於新冠疫情及壽險渠道轉型,中國平安和中國太保兩家公司短期業績面臨較大壓力。

對於中國人壽與新華保險的迅猛增勢,朱儁生介紹稱,這是因為企業的經營策略發生了改變。其中,新華保險自高管變動以來,業務策略由調整優化內部結構,轉為將關注逐漸移向規模擴張,在渠道結構上特別關注銀保渠道,使得銀保業務一反頹勢,其可觀的保費規模大大帶動了原本平穩的保費增速。而對於中國人壽,他認為其相較同行業增長較快的人力資源對其保費增速做出了較大貢獻。

健康險公司“一馬當先”

不同於五家壽險公司增速分化,兩家健康險公司兩位數保費增速可謂是羨煞旁人。

分公司來看,人保健康和平安健康上半年保費收入分別為221.73億元、48.95億元,同比增長45.73%和60.6%;合計來看,兩家健康險公司保費同比增速達到48.21%,高於壽險合計保費收入5.29%的增速。

對此,王向楠認為,這是由於居民對醫療和養老保障的需求持續增強,而保險業也增加了醫療險、保障性年金險等產品的供給。

其中,互聯網科技的發展,對於健康險業務的貢獻功不可沒。平安健康回復北京商報記者稱,這與平安健康險E智核、AI客服、E秒賠為代表的覆蓋保前、保中、保後的系列智能創新項目,提升了客户體驗和經營效率,降低了運營成本。此外,受疫情影響,各公司線下業務開展受阻,而平安健康險互聯網轉型部署較早,產品銷售、運營服務絕大部分都已經線上化,反而取得快速增長。

而銀保監會數據也顯示,今年前5個月,健康險保費收入3927億元,同比增長20.3%,在各險種中增速居前,成為上半年保險業一大亮點。

居民需求提高的同時,監管政策利好不斷加持。今年年初,銀保監會等13個部門聯合發佈的《關於促進社會服務領域商業保險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力爭到2025年,商業健康保險市場規模超過2萬億元。

“健康險保持20%左右的增長速度將是一個常態化趨勢。”某健康險研究員表示,這體現出居民投保需求向風險保障轉變。

非車險成財險公司“功臣”

三家財產險公司——人保財險、平安財險和太保產險的上半年保費收入合計4666.85億元,同比增長7.43%。其中,人保財險上半年原保險保費收入規模獨佔鰲頭,高達2456.39億元,其次是平安財險,實現保費收入1441.18億元、太保產險實現769,28億元。

而從增速方面看,太保產險和平安財險收入同比增長率均突破兩位數,依次為12.14%和10.46%;財險“老大”人保財險增速較緩為4.38%。

在財險業務中,非車險的增長為財險增長的主要驅動因子。從細分險種看,相較車險2746.26億元的收入與其3.26%的同比增長率,非車險貢獻了1920.59億元的收入,同比增長14.02%,增速突破兩位數。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陳嘉寧認為,因為非車險的規模較小,故其增速較快屬於正常現象。

朱儁生介紹稱,近期車險增速有所下滑,其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第一,新車銷售在下滑,甚至出現負增長,導致車險增量市場減少;第二,商車費改之後車均保費有所下降,因此帶來整體增速的下滑。

而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近日發佈的數據也顯示,上半年汽車銷量1025.7萬輛,同比下降16.9%。

“我國險企以往業績主要依靠車險。目前車險增長趨緩之後,為了拓展業務,各公司開始發力整個非車險,所以這幾年非車險的增長提升較快,而且業務佔比也在不斷提高。”對於非車險的迅猛增勢,朱儁生這樣解釋道。與此同時,他建議險企在拓展非車險時,要特別注意經營能力的建設,尤其是風險管控能力的提升。

而在非車險業務中,意外傷害及健康險的增速最快。人保財險和平安財險上述業務收入分別為496.91億元和81.09億元,同比增長21.38%和30.78%。王向楠認為,這三家財險公司意健險的快速增長,主要受益於居民醫養保障意識的提升;但產品固有限制,造成其增速低於壽險公司的意健險業務。

此外,人保財險的農險業務,也以16.55%的同比增長率引起了業內人士的關注。王向楠認為,這主要受益於覆蓋面的擴寬和保障程度的提高。

下半年迎向上“反轉”

隨着經濟及居民消費逐步改善、線下展業的恢復、各家上市險企較為積極的業務推動策略及重疾定義修訂的利好,多家券商機構及專家預計,下半年,上市險企的負債端將進一步修復。

萬聯證券研究所報告稱,疫情不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前景,同時居民保險意識受疫情催化將加速提升、可支配收入長期仍將不斷提高、居民財富持續擴大,保險保障和財富管理需求將持續釋放,我國保險深度及保險密度將繼續穩步提升。另外,保障+儲蓄雙輪驅動,保障型業務持續高速增長,儲蓄型業務週期性增長,將共同促進行業保費收入不斷增長。

分機構而言,短期轉型陣痛並不會影響長期上揚發展趨勢,國君非銀研報預計,中國平安和中國太保渠道轉型將延續至全年,預期2021年起將恢復健康的新單及價值增長;而另有券商分析師則預計,中國人壽及新華保險預計後續有望繼續大力增員,在新版基本法的制度牽引和費用激勵下,帶動新人留存和人力規模增長,推動保費繼續走高。

而在險種方面,王向楠認為,根據基本面和新政策,較之上半年的情況,未來一段時期中企財險和責任險應有更快的增長,貨運險的增速將有所恢復,意外險增速可能會下降,其他險種將保持類似的趨勢。

朱儁生也認為,意外險行業最近正在接受監管部門規範整頓,在市場化進程中出現的捆綁銷售等行業亂象亟需治理。所以接下來,意外險的增速可能會略有下降。但是,意外險和健康險的總體的增速依然會較快,且該態勢可能會繼續維持。

北京商報記者 陳婷婷 實習生 周菡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