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蒙牛搶牛大戰愈演愈烈:奶源爭奪尾聲下的抄底?

乳業巨頭們對奶源的爭奪正愈演愈烈。

繼蒙牛(02319.HK)以3.95億港元(約合人民幣3.56億元)認購中國聖牧(1432.HK)約11.97億股的股權,成為其單一最大股東後,8月2日,伊利(600887.SH)發佈公告稱,全資子公司香港金港商貿控股有限公司將2.03億港元(約合人民幣1.83億元)認購中地乳業(01492.HK)定量增發股票。

伊利蒙牛搶牛大戰愈演愈烈:奶源爭奪尾聲下的抄底?

圖片來源:鋭景創意

上述兩家企業均為上游原奶供應商。中國聖牧被稱為“中國最大的有機奶乳品公司”,截至2019年底,共有22座牧場,奶牛存欄10.6萬頭,日產有機奶731噸;中地乳業則是總部設在北京的一家奶牛養殖企業,截至2019年年底,中地乳業奶牛存欄共計6.54萬頭,年原奶銷量37.37萬噸。

隨着國內乳業市場集中度提升,伊利、蒙牛兩大巨頭已經瓜分掉8成以上的市場份額。在此情況下,為何還要投資和併購原奶上游企業?

8月3日,圍繞着此次併購事宜以及未來規劃等問題,時代財經分別了聯繫伊利和蒙牛相關人員,伊利方面告訴時代財經一切消息以公司公告為準,蒙牛則表示目前並無相關信息對外披露。

兩大巨頭都盯上中國聖牧

事實上,關於中國聖牧的控股權,蒙牛與伊利兩大巨頭曾有不少交集。

早在2016年10月,伊利就曾宣佈斥資46億元(人民幣,下同)收購中國聖牧37%的股權。如果交易完成,伊利股份將成為中國聖牧的最大股東。

彼時,伊利聲稱,收購中國聖牧後,有機奶、中高端酸奶、奶粉、液態奶等產品將得到全面加強,有助於擴大市場份額;另一方面也有利於伊利強化上游奶源供應。此外,通過控股中國聖牧,伊利將獲得香港上市平台。

但時間來到2017年4月,伊利再發公告稱,由於股份買賣協議中的先決條件未能全部達成,停止了對中國聖牧收購。

此後,蒙牛盯上了中國聖牧這塊“肥肉”。2018年12月,蒙牛以3.03億元收購了中國聖牧旗下的內蒙古聖牧高科奶業有限公司的51%股權,獲得了中國聖牧下游乳品業務及資產。今年初,蒙牛再次收購了聖牧高科剩餘49%股權。

與中國聖牧失之交臂後,伊利並沒有灰心喪氣。2019年7月,伊利旗下優然牧業以22.78億元現金購買新三板乳企賽科星58.36%的股權,成為後者第一大股東。同年,伊利又收購新西蘭第二大乳業合作社威士蘭,每年可獲得其4%的原奶供應量。

值得注意的是,蒙牛和伊利併購標的近年來業績並不理想。

中國聖牧於2014年在香港上市,2017年業績首次出現負增長,當年淨虧損近10億元,2018年淨虧損翻番,超過22億元。2019年,中國聖牧勉強扭虧為盈,錄得淨利潤2774萬元。

中地乳業雖然在2018年和2019年業績保持增長,但淨利潤偏低,分別為0.63億元和1.02億元。

得奶源者得天下?

事實上,2014年以來,國內奶牛養殖業經歷下行。據中國奶業協會統計,2014年至2019年,國內原奶價格持續多次反彈後觸底,這讓國內超過50%牧場陷入虧損,不少奶牛存欄量低的中小牧場退出市場,上游供給減少。但隨着消費需求增加,2019年市場一直處於缺奶狀態。

根據國家奶牛技術產業體系數據,我國主力奶牛品種荷斯坦奶牛存欄量由2014年的857萬頭下降到2019年470萬頭。目前國內三家最大的奶源廠商,現代牧業、輝山乳業和聖牧高科,單日原奶總產量不足10000噸,而僅蒙牛一家,每天就需24000噸原奶。

8月3日,乳業分析師宋亮在接受時代財經採訪時表示,企業加大對上游產業鏈掌控,有利於穩固奶源供應。同時,各大乳企相繼加大低温奶市場佈局,也對奶源提出了更高要求。

同日,乳業專家王丁棉告訴時代財經,考慮低温巴氏奶、低温酸奶等對運輸半徑有極高要求,企業也有意在靠近銷售市場的區域佈局奶源。

另一方面,企業多番加碼上游奶源,也離不開政策支持。2018年12月,農業部印發了《關於進一步促進奶業振興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大力發展優質飼草業,提高奶牛生產效率,加強奶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再次強調要實施“奶業振興行動”,加強優質奶源基地建設。同年8月,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發佈《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推進奶業振興的實施意見》,表示力爭到2025年,內蒙古奶畜存欄達到350萬頭,奶類產量達到1000萬噸。

王丁棉則指出,大企業業績持續向好,現金流充足,也有併購投資的需求,但由於近來國際政治、貿易摩擦等因素,企業更傾向於在國內市場佈局,奶源爭奪才也越來越激烈。

除了直接爭奪奶源外,大企業進行併購往往也有着擴大自身體量的考慮。

以蒙牛為例,其在2017年提出到2020年營收和市值雙雙達到千億元的目標。截至目前,蒙牛市值已突破千億,但2019年蒙牛全年營收約為790億元,距離千億目標仍有一定差距。而在去年,蒙牛旗下君樂寶的“單飛”又加大了難度。如果蒙牛能將聖牧並表,也能進一步增厚業績。

內外因素推動下,轟轟烈烈的“搶牛”大戰由蒙牛和伊利拉開大幕。

2016年,蒙牛大股東中糧認為前者自有奶源比例太低,要達到30%以上。蒙牛由此開始了新一輪牧場併購,相繼將現代牧業、中國聖牧等上游企業收入麾下;伊利也先後完成了對賽科星和威士蘭的控股。

除蒙牛和伊利外,多家企業在奶源爭奪上動作頻頻。

2019年,新乳業入股現代牧業,成為後者第二大股東,不僅拿到9.28%的股份,也獲得接近持股比例的供奶量;今年5月,新乳業又以17.11億元的價格收購了西北龍頭乳企寧夏夏進乳業;2019年12月,光明乳業參與競拍江蘇輝山乳業及江蘇輝山牧業,並以7.5億元價格中標。

眼下,隨着奶源爭奪持續推進,大型上市原奶企業大多已“名花有主”,只剩下西部牧業還在獨立運營。

“目前地方乳企奶源大多來自自有牧場和周邊小型牧場,市場上存欄量三千左右的小牧場非常多,大企業收購和投資標的還未觸及,地方乳企奶源供應暫時不會受到影響。”王丁棉表示。

抄底好時機?

多年來中國原奶行情低迷,上游企業股價和市值處在低谷,也讓蒙牛和伊利們趕上了“抄底價”。

業績連年不佳讓中國聖牧淪為仙股。自2016年底股價達到高點之後,中國聖牧一路下滑,此次收購前已跌至不足0.3港元/股,蒙牛也得以拿到比較划算的價格——3.95億港元(約合人民幣3.56億元)取得中國聖牧14.53%的股權,要知道2016年,伊利曾計劃用46億元收購中國聖牧37%的股份。三年時間,中國聖牧股價縮水近8成。

中地乳業上市以來股價也一直表現不佳,常年在1港元左右徘徊。

大企業在此刻向上遊原奶企業拋出橄欖枝,除了價格實惠,或與國內奶價回升,原奶銷售市場好轉有關。

根據農業農村部發布的內蒙古、河北等10個奶牛主產省(區)生鮮乳平均價格,截至去年年底,上述區域生鮮乳平均價格為3.84元/公斤,同比上漲7.3%,漲幅為近5年之最。

與此同時,多家原奶上市公司業績也紛紛報喜。

中國聖牧2019年年報顯示,實現年內溢利1.36億元,上年為虧損23.11億元,成功扭虧;今年7月,現代牧業也發佈盈利預告,稱上半年淨利潤不低於1.9億元,同比增長超4成,並預計下半年將保持漲勢。除此之外,中地乳業、原生態牧業等業績也都呈增長之勢。

那麼,在自身經營逐步好轉的情況下,上游企業為何還要接受外部投資?未來與併購方的合作規劃如何?時代財經多次致電中國聖牧和中地乳業,併發去採訪函,但截至發稿未獲回覆。

不過,在企業發佈的公告中,中國聖牧和中地乳業均表現出“借力”意圖。

中國聖牧此前曾表示,聖牧液態奶業務併入蒙牛,藉助後者成熟的銷售渠道和專業的銷售人才,做大做強聖牧有機液態奶品牌。

中地乳業也聲稱,伊利投資可以改善公司資產負債比率及補充流動資金,降低財務風險,同時優化企業的資本結構,加強與產業鏈下游企業的協同合作。

宋亮對時代財經表示,上游企業業績逐步向好,部分源於巨頭入股後對其業務的支持,比如中國聖牧減虧在於財務性調整,因為蒙牛一直以略高於市場價的價格從中國聖牧收購原奶。

王丁棉也持相同看法,他認為上游原奶企業業績好轉與巨頭託底有關,“大企業收購原奶的價格大多會高於市場價。與此同時,乳業上游投入巨大,大企業的入資不僅能幫助上游企業消化奶源,也讓它們多年來的投入解套,共同承擔風險。”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34 字。

轉載請註明: 伊利蒙牛搶牛大戰愈演愈烈:奶源爭奪尾聲下的抄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