馳騁於資本市場,中國A股第一縣。
來源丨經濟學博士(ID:baobaomengtu)作者 | 金石道人圖源 | 攝圖網一個縣,50家上市公司人們對江蘇的印象除了江南水鄉之外,大多“內鬥”:蘇南和蘇北互相看不慣,幾乎是中文互聯網上最出名的省內“宿敵”。坊間一直有這麼一個段子:和遼寧人做朋友,你只記得他是個東北人;但如果問一個江蘇人,你不一定知道他是哪個市的,但你一定知道他是哪個縣哪個村的。在去年疫情期間,當別人都在以省份的名義派出醫療隊的時候,江蘇省則是以城市為名義派出各自的醫療隊。東北人都會自稱東北人,河南人也都自稱河南人,新疆人也都自稱新疆人——唯有江蘇,在描述自己的時候,甚至會精確到縣。如果説中國哪個省份經濟最發達、活躍,江蘇和廣東能爭論個不休。但要是問中國哪個省份縣域經濟最強悍,江蘇當之無愧。今年過年前,看到一則新聞,説是江陰的一家企業——“採納股份”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上市,這是今年江陰進軍資本市場的首家企業。起初看到新聞還不怎麼在意,結果上網一查,着實把我震驚了。難怪新聞要強調“這是今年江陰進軍資本市場的首家企業”,人家一個縣級市,竟然塞下了50多家上市企業,而“採納股份”不過是他們第57家上市公司(近日又多了一家,58家了)。真沒想到這個平時知名度不高的市級縣如此厲害,要知道作為一線城市的廣州,也不到200家上市公司,江陰可以單獨開一個“江陰板塊”了。回望二十多年前,1997年2月28日,江陰首隻股票上市,開啓了資本市場的裂變時代。此後短短几年間,中國資本市場出現了8只江陰股票,“江陰板塊”也開始被廣為流傳。持續到2004年,江陰上市企業已有16家,當時主要解決了大企業的改制問題。2016年,當年平均每月就有1家江陰的企業上市;是年,也是江陰在資本市場戰績最為輝煌的一年。2017年,11月6日-15日,短短10天內連續有兩家江陰企業成功上市,也就是這一年“江陰板塊”的總市值超過3000億,近乎持平當年GDP。一座位於江蘇省無錫市不到1000平方千米的縣級市,卻有着強大的活力,經濟實力甚至不遜色於多個省和地級市。正如江陰人所説的那樣,他們用萬分之一的土地與千分之一的人口,創造出了全國兩百分之一的GDP和百分之一的上市公司。背後的推手説起江陰很多人都不怎麼熟悉,但説起“天下第一村”華西村,則人盡皆知。其實華西村就在江陰,它也不過是地域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江陰位於長江的“咽喉”處,地理位置很是優越,這造就了江陰發達的海運事業,這讓這座小城鎮背靠深厚的國內市場,面向廣闊的海外市場,擁有更大的發展機遇。而且,江陰還背靠江蘇,又離浙江、上海較近,能夠大幅度地享受到這幾大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從而快速成長。優厚的區位優勢給民營經濟的發展帶來空間,因而江陰經濟發展成就的推動力和華西村的崛起原因並無二致,就是蘇南模式的集大成者——是極度活躍的民營經濟。發達的民營經濟是江陰能取得如此好成績的重要原因,江陰97%的企業為民營企業,這些企業貢獻了當地將近75%的税收、超90%的就業崗位。而其民營經濟的發展根基,便是上世紀八十年代興起的鄉鎮企業。80年代在改革浪潮中異軍突起的那一批鄉鎮企業,並不是從零開始突然之間就冒出來的,它的最早源頭可以追溯到1958年的第一次農村工業化浪潮。在當時提出的“農村也要辦工業”、“使農民就地轉化成工人”的口號和背景下,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村工業化浪潮。在這次農村工業化浪潮下,直接催生出了中國農村歷史上第一批以集體經濟為基礎的社隊工業企業,這就是後來鄉鎮企業最早的前身。江陰縣等地率先落實當時的“縣縣發展工業,鄉鄉舉辦工廠,社社積極參加”的口號,創辦了農機具修理、糧油加工、針織縫紉等各種小型工廠。此後不久,地區內出現了一批集體企業,成為遠近聞名的“工業鄉”,並得到當時農業部的肯定,成為中國經濟“蘇南模式”產生的始源。到70年代後期,光是江陰地區各公社平均約有100萬元左右的資金可以動用,這些資金都成為了鄉鎮企業創辦初期的啓動資金。而這些原始資金,全部都是來源於此前人民公社全體農民的集體積累。到了20世紀80年代,江陰各級黨委政府與企業一起跑項目、跑資金、跑資源、跑市場,使鄉鎮企業頑強生存下來。然而南方談話之後,中國市場化進程加速,一方面民營企業獲得了更為寬鬆的政策環境;另一方面,隨着短缺經濟的消失,鄉鎮企業模糊的產權安排的弊端逐漸顯露。受到企業管理體制僵化的影響,普遍陷入經營困難的境地,產品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不斷上升,企業利潤下降,鄉鎮紛紛開始向“民營企業”轉型。轉型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一個難題橫亙在江陰人面前——淨資產超過1000萬元的20家鄉鎮企業因為缺少資金而無法改製為“民營”。“上市!”當時有人突發奇想給出了一個從未設想過的道路——上市就有了錢,有了錢再改制。1996年底,第一次“資本經營工作會”召開,八大知名券商被一起請到江陰,與當地政府、企業共謀出路。隨後,一個名為“企業股份上市指導小組”的政府機構出現在江陰。由此,建立了一套“政府引導、企業自主、市場運作、政策扶持”的金融工作運作機制,並且一直延續至今。1997年2月28日,由原江陰鋼廠改組而成的江陰興澄冶金股份有限公司作為江陰首家上市公司登陸深交所,“興澄股份”股票編碼“0700”。在興澄股份打開局面後,江陰的企業上市一發不可收,“法爾勝”“華西村”“江蘇陽光”……短短3年,“江陰板塊”即以中國資本市場的獨特現象為股民所廣泛關注。自此,江陰上市公司數量也開始井噴式爆發,不光數量多,質量也高,這裏走出了:曾經A股市值最大的服裝企業——海瀾之家。中國最大的民營造船企業——揚子江船業。國內最大的精細磷企業——澄星實業。國內最大的半導體封裝測試企業——長電科技。在江陰,一句口號非常有名:“上市掛牌是最好的轉型,兼併重組是最好的招商”。這句話集中體現了當地的戰略規劃,搞上市,搞兼併重組。通過股票發行加速資本裂變;實施收購、兼併等形式的資產重組和企業聯合,獲得經營協同和財務協同效應;收購、兼併、聯合完成債務重組儘快走出經營危機;存量資產在產業部門間再配置和再流動盤活沉澱資產,提高資本效率。發展的侷限前面講了一大堆,現在來説説個人視角下,江陰的發展局限。江陰的經濟數據非常漂亮,無論是GDP總量還是人均還是增速,都無可挑剔。甚至只看人均GDP,已然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超過了韓國,逼近4萬美元大關。靚麗數據背後卻有隱憂,很多情況難以從宏觀數據體現出來。首先, 這座城市97%的企業為民營企業,其根基是大量的鄉鎮家族企業。而大多數企業主,由於其文化水平有限,很難把企業做大做正規,加之企業中高層被塞進大量親戚朋友,容易在經營上出現問題。一旦經營不善,面臨的後果基本就是被兼併或者直接破產。同時,這種家族式企業對於產業的升級阻礙比較嚴重。在美國和印度,家族企業成功傳到第二代的概率大約只有30%左右,也就是説70%左右的家族企業在傳給第二代時是以失敗收場的。至於傳到第三代以及更後面幾代的例子,那就更少了。其次,江陰雖為中國第一工業大縣,最近幾年也大修高新技術產業園,卻不能改變以低附加值產業生產代工的主要業務格局。早年藉助加入WTO這波紅利,江陰獲得了巨大的經濟上升空間,GDP一路高歌猛進。然而,缺少高附加值產業帶來的後果,在近幾年逐漸顯現出來。由於技術水平不高,產品很容易被代替,加之現在的全球經濟政治環境,訂單嚴重不穩定。儘管這些企業資產雄厚,但是利潤率極低。一旦外部環節有個風吹草動,訂單下滑,就會面臨破產倒閉的風險。再者,也是由於大量家族式企業的存在,其實讓江陰GDP的情況十分具有迷惑性,很多人是被平均了。現實的社會結構是富人多,底層也多,中產階級少,難以形成穩定的本地消費市場,大多要靠外需。此外,最為關鍵的是,江陰本地教育基礎實際十分薄弱。2018年6月,江陰就發佈通知,大橋小學納入實驗小學旗下,正式成立了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確定了自2019年起,江陰將在全市小學、初中推進集團辦學,規劃小學和初中各2-3個教育集團。這是江陰集團化教學的開端。是年8月,江陰宣佈8個教育集團正式揭牌成立。這幾年教育方面動作頻頻,但並沒有有效補了教育的短板,因為江陰弱的不是基礎教育,而是高等教育,天生缺陷很難靠砸錢彌補上來。因為,考慮到江陰的行政級別,只是個縣級市,實際上就是個縣,百萬人口,比地級市還低一檔。所以本地根本沒有高校。吸引不到人才,產業結構與企業情況,也難以留住高端人才,教育成為向高附加值產業轉型的最大障礙。對此,個人愚見江陰未來的發展出路有兩條:一是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培養出規模足夠大的中產階級羣體,豐富本地的消費要素市場;以合作辦學模式,引入高校資源。二是拋棄成為一個要素完備獨立的經濟體的想法,將自身發展融入到更大的區域格局中去。首先,不要將狹隘的地方主義帶入現實發展,江陰應該和旁邊的無錫有更多的深度交流,以此為起點,和上海、蘇州等長三角城市有更加緊密的聯繫,從而分享教育,人才,產業等資源。其次,做國家中西部開發的助推器,參與到這個過程中去,而不是作為一個旁觀者,從而享受中西部地區後發優勢所帶來的紅利。説了這麼多,其實個人還是比較看好江陰未來的發展,畢竟底子就在那,先發優勢很大,只要未來規劃合理,坐穩縣域經濟前三不是什麼難事。找靠譜商機,關注創業邦視頻號!一個小縣城,裝下了58家上市公司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846 字。
轉載請註明: 一個小縣城,裝下了58家上市公司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