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比作“內地李嘉誠”的資本巨鱷盧志強走到了一個無比艱難的時刻。
近日,泛海集團在官網公告,歷經約5個月的籌劃、溝通及談判,中國泛海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最終以13億美元的企業價值向美國黑石集團出售旗下美國國際數據集團。
單獨來看,這將是一筆不錯的買賣。此次出售業務的負責人、IDG現任總裁的劉冰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在這次出售中,泛海集團實現了非常好的收益和投資回報,初步測算,泛海集團持有IDG這4年時間來,投資年複合收益率約為20%。
他所言不假。中國裁判文書網資料顯示,2016年8月,泛海集團聯合IDG資本以13.36億美元代價完成對IDG的全面收購,其中對於IDG媒體和數據業務,泛海集團收購佔比90%,出資5.85億美元;對於IDG風投業務泛海集團收購佔比約32.7%,出資2.25億美元;合計出資8.1億美元。一進一出之間,泛海集團獲利近5億美元。
但在這宗交易之外,盧志強跟他龐大的泛海系金融帝國卻因流動性危機已岌岌可危。
去年6月,武漢金凰珠寶百億假黃金質押事件爆發,多家信託公司被捲入其中。涉及泛海控股子公司民生信託的融資規模為40.74億元。在多方壓力下,民生信託先行向投資者墊資兑付。
這一大筆難以收回的墊資,成為泛海系整體流動性危機的那根導火索。2020年底,錢緊的民生信託旗下至信系列多個商業地產集合資金信託計劃出現延期,並引發法律訴訟。據網易財經不完全統計,由民生信託作為原告的訴訟糾紛或發起的執行金額高達156.328億元。
2021年1月,情況進一步惡化,泛海集團孫公司民生財富發行的尊系列產品金也開始出現逾期,據媒體報道,“尊系列”產品存續規模約170億元~180億元。
上市公司泛海控股的資金狀況同樣堪憂。截至2020年底,泛海控股負債合計1460.1億元,其中短期借款182.65億元,一年內到期非流動負債292.57億元,而貨幣資金僅僅193.88億元。
今年2月,泛海控股因未及時償還中英益利13億元借款被起訴至法院;4月,泛海控股旗下重要地產平台武漢中央商務區有限公司向山東高速借款20億元因未清償完畢,同樣被起訴要求凍結相關資產。
5月24日晚間,泛海控股更是表示公司有境外債即將違約。在公司2019年5月份發行的一筆2.8億美元債之中已兑付了1.46億美元,但剩餘的1.34億美元債公司因現金流吃緊,無力在今年7月如期完成兑付。
在公告中,泛海控股表示,目前公司正在通過加快房地產項目銷售、境內外資產優化等方式全力籌措償債資金;同時,公司控股股東泛海集團擬出售部分海外資產為公司提供資金支持。計劃將在8月23日前完成剩餘1.34億美元債的兑付。
此次出售IDG,或許就是盧志強為了籌措償債資金而不得已採取的又一次“瘦身”。
看懂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程宇認為,泛海系習慣利用各種槓桿撬動資產運營,但又缺乏嚴格的風控,投機習性頗重。這種方式在經濟上升期能快速將企業做大,但巨大的風險也隱藏其中。
2014年,靠着地產開發起家的盧志強決定轉型金融時,曾耗資數百億元,掃蕩式入主民生信託、民生證券、亞太財險等國內外金融公司,收購一系列金融牌照,迅速成為囊括幾乎所有重要金融牌照的巨型民營金控集團。與此同時,盧志強還在海外大舉收購和投資。
但隨着2018年資管新規的出台,金融從嚴監管,加之公司存量地產項目去化不佳,緊日子來臨。雪上加霜的是,泛海系並不嚴格的風控,讓盧志強接連踩雷武漢金凰百億假黃金案、新華聯債券逾期、中建五局“蘿蔔章”、樂視、匯源果汁等事件。
“從行業規律看,他轉型的時點反而容易使他成為接盤俠。一旦暴雷,盧志強勢必就需要從其他業務上抽取資金填補。泛海系的流動性因此不斷向下,最終壓垮負債端,導致今日的危機。”
因無力償債,連泛海集團持有的泛海控股2.94億股股票都被拆分成了5個標的送上阿里法拍。拍賣公告顯示,每個標的5880萬股,評估價1.64億元,起拍價1.31億元,總評估價達8.2億元,總起拍價為6.55億元,將於6月14日正式進行公開拍賣。
泛海控股方面向時代財經表示,公司正通過加快境內外資產處置速度、加快住宅項目開發建設以加速資金回籠,確保重點資金需求,緩解公司流動性壓力,提升財務穩健性。此外,公司正加速推進引進戰投的工作,如有任何新的進展將會有進一步的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