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央行的頂層設計。
9月26日,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王信在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2021年會上表示,在低碳轉型過程中,一方面對於傳統高碳行業有比較大沖擊,但是其中也有很多新的生產投資機會,生產率的提高可能會因為低碳技術的發展得到提高,從而推高自然利率水平,這就增加了央行調整貨幣政策空間,需要央行通過貨幣政策調整做出響應。
作為貨幣政策當局,央行究竟如何應對經濟低碳轉型的挑戰?
據王信介紹,當前學界普遍認為,央行可以從以下兩條路徑出發,着力推動經濟綠色經濟轉型:
第一,鼓勵對能源轉型、產業轉型提供長期的融資,綠色低碳轉型過程中有大量的投資,現在可能還存在着巨大投資缺口,長期投資非常重要。央行可以動用貨幣政策工具支持綠色低碳的項目,推動碳金融市場發展,通過市場化機制來提供長期的融資。
第二,央行能夠採取各種措施,降低投資的不確定性。這樣同樣也有助於動員大量的民間資本來投向綠色低碳領域。央行能做的包括建立統一綠色金融標準,推動金融機構強化信息披露等等,來減少不確定性。
事實上,央行過去這些年所做的工作也順着這兩條路徑展開。王信詳述了央行採取的五項積極措施:
一是合理評估氣候政策對通脹產出和就業等方面的影響。
二是通過碳減排工具等貨幣政策工具,加大對清潔能源、節能減排技術等方面的金融支持,央行應該發揮更大更積極作用,支持經濟綠色低碳轉型,但是不應該損害物價穩定為代價。
三是在對銀行的綠色債券、綠色貸款業務進行評價的基礎上,完善評價辦法,適時開展更全面的金融機構綠色業務評價,並且根據評價結果對金融機構提供更多的激勵和約束。
四是支持碳交易市場的發展,發展碳中和等更多金融產品,鼓勵更多民間資本投資綠色低碳領域。
五是高度關注氣候相關的金融風險,避免氣候金融風險和宏觀經濟的衝擊。央行應該要求推動金融機構進行氣候風險評估和壓力測試,同時央行也應該要對整個金融系統、宏觀經濟以及氣候風險做出評估和壓力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