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除權除息日計算,申萬銀行板塊42家上市銀行當中,有32家銀行今年內進行了現金分紅。根據東財Choice的數據,上述有現金分紅的銀行當中,不乏國有六大行和股份制銀行等“分紅大户”,其中8家銀行的現金分紅金額在100億元以上。
以當中分紅力度最大的工商銀行為例,年初至今累計現金分紅接近1100億元人民幣,相當於2022年淨利潤的三成,其他多家銀行的情況也是大致類似。
“送錢”的外在體現:高分紅比例+高股息率
事實上,高比例現金分紅在銀行股當中並不罕見。同樣是根據東財Choice的數據,上述32家年內有分紅的上市銀行當中,21家銀行的現金分紅比例(現金分紅佔對應報告期淨利潤的比例)在25%及以上,其中部分銀行甚至達到30%。根據第一財經在報道銀行分紅問題時引用的業內人士説法,近幾年來國有大行的分紅比例基本都維持在30%以上,部分股份行、城商行也將分紅比例30%寫入公司章程,一方面是因為考慮到股東回報、長期價值增長等多方面因素,另一方面也是銀行自身對未來經營具備信心。
不僅如此,30%的現金分紅比例,也是監管層鼓勵的方向。根據2013年出爐的《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現金分紅指引》,現金分紅比例低於30%的上市公司需要履行更嚴格的信息披露義務。有分析人士在接受上證報採訪時也指出,一方面,30%的現金分紅比例還是比較高,另一方面保持比較強的資本內生的增長能力,使得資本充足率在不做普通股融資的情況下,可以始終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上。
除了高現金分紅比例之外,銀行大派“現金紅包”,高股息率也是特點之一。根據第一財經的統計,以6月30日收盤價計算,單是國有六大行的股息率均值便已超過6%,部分上市銀行的股息率甚至超過7%,例如浙商銀行、興業銀行、華夏銀行、江蘇銀行、上海銀行便是如此。
7%是什麼概念?以債券這一銀行理財常見標的為例,上證10年期國債指數最近一年的回報率大約4.1%,公司債和企業債指數大約在3.5-4%之間,都明顯低於銀行股的股息率。此外根據普益標準的數據,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全市場存續開放式固收類理財產品(不含現金管理產品)、封閉式固收類理財產品近3個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分別為4.17%、5.38%,同樣未能跑贏銀行股息。
買理財不如“吃紅利”?
隨着近年來銀行股息率保持高位、銀行理財利率逐漸下行,有不少市場投資者已經將目光轉向銀行股,有觀點甚至認為“買理財不如買銀行股”。不過,有市場參與者並不認同這一點。
第一財經在報道時引述業內人士的觀點指出,銀行股和銀行理財在風險級別上存在顯著差異,很難直接進行比較。銀行理財產品雖然近期經歷多次淨值波動,但其底層資產通常為債券,相對風險可控;銀行股本身仍屬於股票性質,具有高波動性,風險更大。按照相關人士的説法,投資者應該綜合考量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在購買銀行股前也應全面瞭解銀行的基本面情況,不能盲目入坑。
不僅如此,有的業內人士也在關注高股息背後的其他風險。開源證券銀行首席分析師劉呈祥在接受時代財經採訪時表示,由於股份派息時需要除權除息,股價如未能成功填權,投資者可能被“套牢”,損失獲得資本利得的機會。此外他指出,若銀行資本充足水平較低,後續可能通過配股、定增等方式進行融資,投資者將面臨一定的股權稀釋風險。
銀行“口袋”掏空了嗎?
從前述數據中可以發現,上市銀行的派息相對銀行理財確實擁有一定優勢,但並非所有機構都認為該情況可長期持續,高盛在前期針對中資銀行股的研究報告中便提到了這一點。有資深銀行業內人士在接受財聯社採訪時指出,該報告的出發點與2013至2015年的週期相似,銀行在下行週期開始時會致力維持股息,倘若股息、資本和撥備三者難以平衡,將優先考慮資本和風險緩衝,而放棄股息目標,因此高盛預計內地銀行2023至2025年也將面臨類似挑戰,並重復前述派息模式。
不過,國內券商大多對銀行股仍持樂觀態度。浙商證券在研報中測算指出,涉政業務風險暴露對上市銀行ROE影響有限,未來地產風險對銀行盈利的額外影響同樣有限。從新生成壓力來看,以“地產十六條”為代表的政策使得銀行可以“以時間換空間”,平滑風險暴露速度,爭取化解時間。從撥備厚度來看,當前上市銀行地產不良率約在4.11%,預計撥備已較為充足。該券商的首席銀行業分析師梁鳳潔也持類似觀點,她指出未來銀行股的分紅水平下降概率低。中短期來看,當前國有行、優質銀行股的資本水平充足,可支撐投放;長期來看,預計信貸增速將回落,盈利內生平衡有望逐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