攤餘成本法債基年內成立規模超4400億元創新高

本文轉自【證券時報】;

攤餘成本法債基發行勢頭強勁,有望接力主動權益基金,成為四季度“爆款基金”的新引擎。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已有78只攤餘成本法債基成立,總規模超過4400億元。

攤餘成本法債基年內發行規模超4400億

Wind數據顯示,截至10月24日,今年以來已有78只攤餘成本法債基成立,募集規模合計4439.94億元,超出去年全年25%,創出新高。

基金公司對佈局此類產品相當積極,9月以來就上報了31只中長期限定開債基,全年上報數量已達到90只。“目前上報的產品,持有期限超過60個月、以定期開放形式運作的絕大多數是攤餘成本法估值的債基。”北京一家中型公募人士説。

多位基金公司人士表示,近期債市有所回暖,銀行等追求穩健回報的機構投資者對這類產品的需求大增。

創金合信泰享39個月定開債基金經理閆一帆表示,自5月份以來,主要利率品種已回升100多個基點,債市配置價值逐漸凸顯。攤餘成本法債基以買入持有策略為主,其產品特性與近階段的收益率水平和主流資金配置需求比較契合,引發了中長期限攤餘成本法債基的大擴容。

上述北京公募人士告訴記者,他所在公司正在籌備發行攤餘成本法債基,主要由銀行等機構持有。資管新規後,以攤餘成本法估值的產品比較稀缺,銀行、保險等機構投資者對該類型產品的需求較為旺盛。

攤餘成本法估值以前主要應用在貨幣型基金。2018年4月資管新規要求資管產品淨值化轉型,中長期純債型基金嘗試以買入並持有到期策略,採取攤餘成本法估值。2019年,該類基金髮行規模為3500億元。

設置80億元募集上限

今年新成立的攤餘成本法債基中,多數設置了募集規模上限。

Wind數據顯示,截至10月20日,5月份以來新成立的61只基金中,有41只設置了首募規模上限,限額多為80億元,如華商鴻暢39個月定開、方正富邦禾利39個月定開、英大安鑫66個月等基金,募集上限都是80億元。

部分投資人士認為,此類債基多數為持有到期的攤餘成本法進行估值,投資規模對策略影響較小。但從監管導向、市場容量等角度看,設置規模上限也在情理之中。

北京一家公募渠道人士透露,資管產品淨值化轉型是大趨勢,攤餘成本法估值的中長期定開債基有市場需求,允許申報和發行,但對規模有限制。“一家基金公司可以發行2只攤餘成本法債基,每隻募集上限是80億元。”

上述北京中型公募人士也表示,公司今年將發行第一隻產品,明年推出第二隻。對於中小基金公司而言,兩隻產品160億的規模,可以緩解公司規模偏小,業務受限的困局。

除了監管導向的要求,也有投資人士認為,控制總體規模有利於與市場容量相匹配,不至於對債市造成衝擊。

閆一帆認為,攤餘成本法債基密集成立,短期可能壓低關鍵期限的收益率水平,對市場造成擾動。設置產品募集規模上限,可能也是考慮到短期內的市場容量限制。

從投資業績看,截至10月20日,今年以來成立的78只攤餘成本法定開債基平均收益率為0.76%;去年成立的同類產品今年以來的平均收益率已達2.53%。從各家基金公司接觸的機構客户來看,在今年利率下行和債市波動的環境中,機構資金對該類產品的收益預期約為4%,並沒有明顯下降。

上述北京公募渠道人士透露,銀行客户希望通過該類產品,最高放大到200%槓桿的優勢,獲得超過當前債市的低風險投資收益。“從收益率角度而言,這些機構希望獲得4%左右的年化收益。”

閆一帆表示,攤餘成本法債基理論上最大槓桿為200%,當前產品綜合收益對於多數配置資金而言已有較大吸引力。從與客户的溝通情況來看,主流配置資金的收益率要求與往年差異不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53 字。

轉載請註明: 攤餘成本法債基年內成立規模超4400億元創新高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