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以來,公募、私募、券商機構的自購潮仍在繼續。其中,國壽安保基金、財通證券資管則於近日先後官宣基金自購。
對此業內人士認為,機構“真金白銀”自購不僅可以穩定市場、增強投資者信心,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助力公司自有產品營銷。不過從歷史數據看,基金自購與否和產品業績未有明顯關聯,對於基金公司年內頻頻自購,投資者可以保持關注,但不應當做一種明顯“買入信號”。
又有多家宣佈基金自購
自10月17日易方達、華夏、廣發等頭部公募大手筆自購掀起自購潮後,11月以來又有多家公司宣佈基金自購。
11月7日,財通證券資管發佈公告,表示基於對中國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穩定發展的信心,以及對公司主動投資管理能力的信心,擬於近期出資1000萬元自有資金認購旗下產品。
11月3日,國壽安保基金也官宣自購。根據公告,國壽安保基金表示,基於對中國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穩定發展的信心,公司將於近日運用固有資金投資旗下混合型公募基金產品,擬投資金額合計不低於5000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這已是年內第三波基金自購潮。第一波發生在年初1月下旬,兩週左右的時間有31家機構先後宣佈自購,累計金額超18億元;此後在三月又有26家機構開啓了第二波自購潮。第三波自購潮自10月17日開始,截至11月7日發稿前,已有30家機構宣佈基金自購,累計金額達20.5億元。
另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6日,今年以來共有145家機構自購1030只基金,區間淨申購金額達412.71億元。其中,貨幣市場基金區間淨申購額最多,達358.33億元,佔比超86%;主動權益類基金區間淨申購金額累計達20.76億元;債券型基金區間淨申購金額累計達10.77億元。
四季度穩增長政策發力,投資者應保持關注
對此,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高級基金分析師、博士孫桂平表示,在今年國內權益市場震盪調整的背景下,權益資產的長期投資性價比明顯提升,基金公司近期進行頻繁自購行為的主要考慮點有二。其一,為增強投資者信心,表明其風險共擔的決心;其二,為助力基金產品對外營銷,體現為基金公司對自有資金管理的一種財務投資行為。
中融基金認為,基金公司自購的行為可以讓基金公司、基金經理通過真金白銀把自己的利益和基民的利益捆綁在一起,這種行為在市場震盪的時候可以穩定基民信心,給整個市場帶來向好的導向。
“今年隨着市場的調整,當前A股的整體估值偏低,中長期或具有較好的投資價值,基金公司頻繁自購證明市場已經下跌到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會覺得未來具有潛在上漲空間的位置,尤其對於長期投資而言,目前A股或是處於值得持續關注的區域。”中融基金表示。
不過,對基金公司年內頻頻自購行為,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孫桂平直言,投資者可以保持關注,但不應當做一種明顯“買入信號”。
“從歷史數據來看,基金公司為了新基金髮行,對新基金自購相對頻繁,未體現出明顯擇時信號;而對存續產品的自購則通常與市場環境發生不利變化,投資者對資本市場信心不足有關,傳遞出相對積極信號讓投資者‘穩定軍心’,但獲得自購的基金與同期基金相比,也未體現出顯著性的業績優勢。”孫桂平建議,投資者在選擇基金產品時還是要綜合觀察基金產品運作特點和基金經理投資能力,基於自身投資目標和風險承受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進行投資。
中融基金則認為,現階段幾大信號預示着市場或存在較高的投資性價比。具體而言,首先,可以看到股票回購力度加大。近期發佈回購預案的公司數量出現明顯回升的跡象,這也意味着市場或許將走出低部。其次,大股東加大力度增持。10月中下旬以來上市公司大股東持續發佈增持計劃。當前A股上市公司大股東淨減持規模持續下降,近一週已經呈現淨增持特徵。歷史上持續發佈增持計劃和出現淨增持也往往發生在市場階段性低位。另外,股票風險溢價處於很高的水平,位於三年均值1倍標準差以上。歷史數據表明,股票風險溢價在三年均值加1-2倍標準差以上,可能意味着市場優勢明顯,值得持續關注。
對於四季度市場的震盪變化,中融基金表示,四季度市場面臨的幾個核心要素的影響,首先是中美關係,在光伏、電動車、生物醫藥、半導體等領域都有不利的貿易政策,令市場擔憂中國製造的成長空間。其次是美國通脹居高不下,就業數據強勁,美聯儲加息不斷超預期,使得全球權益市場出現大幅度下跌,影響了國內市場的風險偏好。而疫情反覆,使得投資人對明年的經濟增長缺乏信心。“但事實上市場的下跌幅度已經很大程度上消化了這些風險,中國製造的競爭力不會因為貿易壁壘所削弱,而美聯儲加息預期也非常充分,繼續超預期的空間較低。四季度預計國內的穩增長政策會發力,明年的經濟預期不需要過於悲觀。”
“展望未來,我們相信國家產業升級和結構轉型必將成功,在此過程中新能源、國防軍工、TMT、醫藥生物、新材料、大消費等行業將湧現出眾多優秀企業。隨着資本市場證券發行和交易制度的完善、投資者結構的優化、價值投資理念的踐行,我們對中國經濟和A股市場的長期投資價值充滿信心。”中融基金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