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螞蟻集團已通過科創板上市審核。
雖然名為“螞蟻”,但經營業績、募資規模、市場影響力實為“大象”。同時,京東數科、吉利汽車等各大頭部企業紛紛申報IPO。筆者認為,頭部企業甚至是“獨角獸”企業頻頻“叩門”,科創板的容量和質量將穩步提升。
首先,行業頭部企業、“獨角獸”往往是市場細分領域的最創新者,審核、註冊環節的信息披露不僅專業門檻高,而且需要把握最佳尺度,進行“智慧問答”。
與科創企業研發工作的爭分奪秒相似,科創板審核環節也在不斷提質。去年3月份,科創板審核工作啓動初期探索和把握尺度,市場各方在“大同小異”中逐步達成共識;去年底以來,科創板審核升級至“2.0版”,進一步突出審核問詢的重大性和針對性。同時,強化風險揭示,進一步增強招股説明書的風險導向性。
如今,科創板審核環節的新任務是既讓市場更深刻的理解“大象”,也要保持遠觀、不打擾。此類科創企業是其所在領域的領軍者,技術迭代、市場份額、發展戰略、資金投向每項披露的背後,可能都暗含“獨門武功”,披露的尺度、方式不僅關係到企業未來與競爭對手過招,也可能關係到產業鏈上下游的“江湖排名”。因此,如何做到“恰到好處”是科創板問答環節需要仔細思考的問題。
其次,頭部企業、“獨角獸”屬於稀缺資源,二級市場對其的熱情可以預期,因此發行環節將考驗機構的專業能力。
對於科創板市場發行環節而言,“給大象稱重”主要是指對其估值的判斷。科創板已運行14個月,“獨角獸”依舊屬於稀缺資源,由於“參照系”不足,因此對其“稱重”的第一個難點在於價值判斷如何儘量準確。對於有理想的“參照物”企業,市場對於發行市盈率比較容易達成區間共識;但是如果沒有可比公司,報價機構則更需要參考企業的近期業績、發展階段、市場預期等要素,在靜態業績基礎上給出合理的成長溢價。
定價的第二個難點則在於如何保持申購定力。由於“獨角獸”企業的強稀缺性,申購機構在報價時能否保持理性客觀將受到考驗,而且,由於科創板發行最高報價的剔除規則,非理性報價並不一定能實現獲配規模的最大化。
第三,未來更多“大象級”頭部企業登陸科創板市場,將考驗市場流動性以及對增量資金的吸引力。
經過了發行環節的火爆爭搶,“大象級”科創企業一旦進入二級市場,對市場流動性以及流動性的結構都將提出考驗。一方面,頭部企業、“獨角獸”作為大市值公司自身必然需要較多的流動性支撐其交投,尤其是在限售股逐漸解禁後,資金的需求會進一步上升;另一方面,此類企業大概率會吸引資金主動湧入,市場中存量資金的結構自然發生變化,其餘科創板公司的流動性存在潛在的降低風險。
要解決這一問題,引入增量資金無疑是最好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