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源創業邦專欄港股研究社,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2020年的快手註定着不平凡,上市引發的資本市場轟動浪潮,以及滿城皆知的“辛巴事件”,讓快手在短時間內多次衝上微博熱搜。
經過一段時間的平息後,“老鐵”快手迎來了上市後的首份年報。
北京時間3月23日,短視頻巨頭快手舉行業績會議,公佈了截至2020年12月31日止,2020年財務業績報告。財報顯示,2020年快手全年營收不及市場預期的593.82億元,在淨利潤方面依然面臨虧損狀態。
財報發出後,快手股價走勢一直處於低迷狀態。3月23日港股開盤,快手一度跌幅近17%,截止當日港股收盤,快手跌幅11.02%。
近期的快手也是動作頻頻,發佈了上市後的首款中重度手遊,並且反響良好。又在北京召開音樂生態大會,在音樂版權方面推行獨立結算通道。
而從資本市場的反映中能夠看出,對快手的這份財報並不認可。號稱“短視頻第一股”的快手財報又透露出哪些喜與憂,讓資本市場不再買單?港股研究社將結合最新的財報數據進行拆解與分析。
營收穩步增長 費用支出拖累毛利增速
2020年,快手營收繼續實現穩步增長,財報顯示,2020年快手營收達587.76億元,同比2019年增長50.24%,其中,四季度營收為181億元,同比增長52.7%。
這主要受益在幾個方面,一方面從市場角度來看,2020年短視頻行業繼續保持增長,行業高度發展對快手營收有提振作用,同時快手上市也給行業打了一針興奮劑,保持自身的熱度熱度不減。
據艾瑞諮詢測算,中國短視頻市場規模從2015年的2億元迅速上升至2019年的1256億元,年複合增速達400%,預計2020年市場規模可達2115億元,2021年有望突破3000億元。
另一方面從自身角度來看,2020年線上營銷業務以及其他業務營收翻倍增長,可以説是快手營收增長的“底氣”。
營收的持續增長也帶動了毛利的增速。財報數據顯示,2020年快手毛利為238.15億元,同比增長68.86%。
但營收與毛利的增長並沒有帶回淨利虧損的減少,快手2020年淨利虧損高達1166.5億元。而這主要是因為公允價值變動損失造成的換算虧損,並不是由業務虧損造成,不過快手目前依然面臨“收不付出”的問題,2020年快手淨利實際虧損依然高達103億元。
在營收出現大幅虧損的情況下,快手並沒有進行節流措施,反而更加“大手大腳”。財報數據顯示,2020年快手在銷售及分銷方面的費用達到266.15億元,同比增長169.79%。
這主要也因為抖音用户的龐大規模需要耗費巨大的費用維持,但換句話説這些用户其實是用錢“砸”出來的,快手目前仍在燒錢換用户增長。
除此之外,可能還面臨營收縮窄的問題,雖然近年來都是以淨利虧損縮窄來完成營收增長,但營收增速下滑,卻是靠淨利增長難以彌補的。
直播業務佔比雖然從2019年68.5%下降至56.5%,但依然是大頭的存在,依然面臨營收結構不平衡的問題。並且近年來隨着市場監管力度的加大,直播業務也在日趨下滑。
隨着短視頻行業日趨向上,經過多年發展,雖然奠定了“快鬥”兩強格局,但後來者的不斷加入,卻是一點點蠶食快手的市場份額。騰訊旗下微信視頻號的加入,更是令快手最為頭疼,根據方正證券9月份短視頻日活用户數據顯示,視頻號DAU峯值達到過3.5億。
總的來看,2020年快手財報的基本數據還是有值得亮眼的地方,不管是從營收增速,還是從淨利虧損縮窄,都有着進一步的回温,但在用户維護的過度費用支出上,卻是影響快手毛利增速的重要因素。
直播、電商遇增長瓶頸 ARPU值下滑頹勢加速
對於快手來講,基本面數據雖然有亮點出現,但主力業務的增速減緩卻是需要快手認真對待。
作為快手核心的業務,直播業務營收只實現小幅度增長,營收增速同比明顯下滑。財報數據顯示,2020年直播業務營收達332.09億元,同比增長僅5.6%。
這主要是由於快手直播月度付費用户規模增速緩慢導致,財報數據顯示,截止2020年13月31日,快手月度付費用户達到5760萬,同比2019年增長17.8%,但環比2020年上半年的6400萬卻是明顯下滑。
營收以及用户規模的增速放緩,加速了ARPU值的下滑頹勢。財報顯示,2020年快手ARPU值繼續下滑達到48億元,同比2019年的53.6億元下降5.6億元。
這也主要於快手的市場定位有關,初期上線的主播所帶來“土味”直播內容,雖然在短時期增加了打賞金額,但長期來看並沒有留住用户,近年來發力的遊戲直播也缺乏大咖主播,打賞金額普遍不高。
反觀虎牙、鬥魚等一眾直播平台的ARPU值就遠在快手之上,根據市場數據顯示,2020年三季度虎牙和鬥魚的ARPU值分別為107.3元和156.3元,遠超快手。
在主播方面也顯得比快手要“高大上”一些,平台主播普遍質量都要優於快手。一些主播的顏值高吸引用户流量,另一部分主播則有着自己獨特的舞蹈才藝技能,而在遊戲直播更是不乏“尖端玩家”的存在,這些使得打賞金額略高快手。
在垂直領域,快手的“老對頭”抖音也是如此。抖音在主播質量方面更優質,在直播領域方面更能抓住用户的流量眼球,通過滿足流量用户娛樂性需求達到提高打賞金額的目的。
從直播中衍生出電商業務也面臨窘境,雖然在2020年上半年引進一批名人IP以及商界大佬進行直播帶貨增長了GMV,但營收卻頗為慘淡。2020年快手電商GMV達到3812億元,而電商組成的其他業務營收僅有37億元。
2020年快手其他業務與GMV貨幣化率僅為0.97%,電商巨頭阿里的貨幣化率要遠超快手,財報數據顯示,阿里2020財年的貨幣化率為7.8%,二者相差8倍之多。
目前的快手電商帶貨體系中主要依賴於大家族,大家族的壟斷也迫使快手內部階級逐漸固化,形成大家族為核心,小主播僅佔有次要地位的局面,快手目前仍無法擺脱對大家族的依賴,若發生大家族跳槽事件,對快手電商業務無疑是沉重的打擊。
在此前的“辛巴事件”,也讓市場對快手的直播帶貨有了一個重新的瞭解,用户對快手的帶貨商品質量產生質疑,甚至部分用户認為帶貨直播所展示的安全質量合格證以及鑑定書均為主播自己編造,讓快手對帶貨商品質量進行把控。
綜上來看,直播以及電商業務雖實現營收增長,但用户規模和ARPU值處於下滑狀態,是快手一直以來的通病,而貨幣率低下以及大家族主播的高覆蓋率,是快手電商業務亟需改善的。
發力遊戲板塊 “抖、快”能否成為短視頻界的騰訊、網易?
電商亟待改善的問題是快手需要做好長期戰鬥的準備,但發力遊戲板塊或許是新的突破口。
在財報發佈過後的最新財報電話會議中,快手CEO宿華針對遊戲業務演化做出回答,會同演化快手短視頻的方式進行遊戲佈局。
快手CEO宿華在會議中指出,快手遊戲業務會根據用户需求進行下一步調整,對宿華在會議中提到的遊戲業務演化其實並不為奇,在財報發出之前,快手就發行了上市後的首款中重度手遊,在上線當天就登上了iOS免費榜第一。
回看快手的發展歷程,其實並不陌生。早在2017年5月,快手就打造了休閒遊戲社區平台「快手電丸」,在2017年快手電丸MAU曾經高達到2000萬。
在此後過程中,快手也看到遊戲市場的前景着重佈局手遊,由於多種因素影響,未能正常上線。但對於快手發力遊戲業務來講,或許具有一定的可能性。
在遊戲所研發技術方面,存在一定的優勢,目前快手成立了四家遊戲工作室,針對遊戲重度進行不同的主攻方向。快手在遊戲的技術投入也反映在研發費用支出上,財報數據顯示,2020年快手研發費用支出為65.48億元,同比增長122.48%。
對於其他遊戲公司來講,快手本身帶來流量優勢,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遊戲業務的提速。快手所發佈的手遊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快手用户的關注下載。
在對遊戲公司的投資上,也可以看出快手着重對細分賽道的關注。快手從2018年就開始對遊戲公司的投資關注,其中7家遊戲公司中,3家最近的投資對象都有製作女性風格遊戲的經驗。
即使快手在遊戲板塊存在一定優勢,但在如今的遊戲紅海以及馬太效應加持的背景下,仍面臨許多難題。
目前國內的遊戲格局,騰訊、網易兩座大山橫亙,快手要想佔據較大的市場份額,恐怕機會不大。
在Sensor Tower商店情報平台發佈的《2020年12月中國手遊發行商在全球App Store和Google Play的收入排名》中,騰訊位居第一、網易排在第二。在前20名手遊收入排行榜中,騰訊發行的遊戲佔據着7款,網易稍微落後有6款上榜。拋開其他因素不談,單從遊戲影響力上,快手就要明顯落後於騰訊、網易。
反觀競爭對手字節跳動也在加速佈局遊戲,二者除了在短視頻領域的交集,在遊戲板塊也存在着競爭。與快手相比,抖音佈局遊戲領域的時間明顯要晚一些,但在決心和成果上,卻是要優於快手。
從2019年到2020年底,字節跳動旗下的休閒遊戲平台Ohayoo,發行的遊戲累積超過了150款,單款休閒遊戲最高流水超過6億,流水千萬的產品超過40款。並且,又在今年2月底,字節跳動正式上線 “朝夕光年”遊戲官網,專注於遊戲製造與遊戲發行。
而在用户流量規模上,快手也是要落後字節。在此前抖音、快手發佈的用户規模中,抖音用户已經超過6億,而快手僅有3億之多,在流量和算法上,字節靠着渠道分發優勢取勝快手。
快手對用户遊戲體驗把握不到位,也是影響快手競爭的關鍵點。快手最新發布的這款手遊iOS用户評價僅有3.6分,相比同期的斗羅大陸等,明顯落後。在評論列表中,多數用户評論這款遊戲偏向氪金,動畫CG時間過長,影響用户體驗等等。
在當前的行業背景下,騰訊、網易佔據着絕對的市場地位。對於頻頻發力遊戲板塊的字節、快手,流量、算法以及研發實力的高低或許二者能否搶佔更多市場的關鍵點,而成為短視頻界的“騰訊、網易”仍存在不小的距離。
對於快手來講,流量以及渠道是影響競爭共同點,但關鍵點還在於對用户體驗的認知,以及遊戲品質的把控點上。若快手完成這些,或許距離騰訊、網易又更近一步。總的來講,快手上市的首份年報還是值得資本市場去給予肯定。而快手在遊戲板塊的發力能否有進一步的成功,還有待考量,而港股研究社也將持續跟蹤。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