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年|央行:把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數量和投放規模控制在合意水平

拾年|央行:把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數量和投放規模控制在合意水平

封面新聞記者 滕晗

日前,中宣部推出“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佈”,封面新聞《拾年》欄目將全程予以關注,報道中國這十年的成就與變化。

6月23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黨的十八大以來金融領域改革與發展情況發佈會,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提到,人民銀行在總量框架下運用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會根據經濟發展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重點需要“有進有退”,把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數量和投放規模控制在一個合意水平,與總量型政策工具形成一個良好配合。

陳雨露指出,過去一段時間以來,中國貨幣政策傳導效率有了明顯提高。第一,貨幣供應調控機制更完善。始終堅持要管好貨幣總閘門,同時保持流動性的合理充裕。M2(廣義貨幣供應量)及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始終保持與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支持國民經濟運行持續實現優化組合,即較高增長、較低通脹和較多就業的優化組合。

第二,過去十年逐漸構建起符合國情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體系。重點是支持普惠金融、綠色發展、科技創新等等國民經濟發展當中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這些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出台,既有力支持了有效應對疫情衝擊,同時又積極貫徹了新發展理念,推動國民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第三,逐步健全了利率市場化形成、調控和傳導機制。重點是對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進行改革,形成新的傳導機制,即由市場利率和央行引導來影響LPR,然後再影響貸款利率。在存款方面,也建立了存款利率的市場化調整機制,即引導存款利率跟隨LPR和國債收益率的變化,以此來進一步推進存款利率市場化。

針對有擔心稱結構性工具過多使用會弱化總量工具,陳雨露特別強調,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兼具總量調節和結構性調節雙重功能,通過結構性工具既能夠實現精準滴灌的政策效果,又能對總量調控作出貢獻。一方面,人民銀行在設計結構性政策工具的時候,堅持順勢而為,也就是按照目標一致性原則,來建立激勵相容的機制,就是把央行資金和金融機構對特定領域和行業信貸投放掛鈎,調動金融機構的積極性,可以更加有效地促進信貸結構優化。另一方面,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也是具有基礎貨幣投放功能的,有助於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支持信貸平穩增長。

“人民銀行在總量框架下運用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會根據經濟發展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重點需要‘有進有退’,也就是説把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數量和投放規模控制在一個合意的水平,與總量型的政策工具形成一個良好配合。”陳雨露強調,同時,市場也應該注意到,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利率水平同市場利率水平之間相差通常不是很大,不會對市場化利率體系造成太大影響。

拾年|央行:把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數量和投放規模控制在合意水平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圖片來源:國新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33 字。

轉載請註明: 拾年|央行:把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數量和投放規模控制在合意水平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