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過了2019年理財子元年,2020年對於銀行理財子公司而言,可謂“開疆闢土”的一年。這一年,各家銀行理財子公司或有序展業,或積極籌建,或報備審批,“你追我趕”紛紛搶佔賽道。據第一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12月末,已有24家理財子公司獲批籌建,20家開始展業,10餘家等待審批。
理財淨值化轉型也在同步推進,根據部分上市銀行半年報披露的數據,目前銀行業淨值化轉型比例預計在60%左右。不過按照現有轉型進度,不少業內人士認為,2021年銀行理財仍然存在一定的整改壓力,尤其是存量老產品的壓降進入“深水區”,將帶來“回表”難題。
與此同時,擺在理財子公司面前的挑戰還有銷售渠道的開闢和現金管理類產品的“二次轉型”。近日,《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下稱《辦法》)出台,明確了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的代銷機構,進一步完善了理財子公司制度規則體系,而其他配套文件,如此前的現金管理類辦法正式稿等有望明年落地,也將給理財業務帶來衝擊。
淨值化轉型過半
今年以來,銀行理財子隊伍加速擴充,臨近年末,更有浙商銀行理財子公司“浙銀理財”和恆豐銀行理財子“恆豐理財”落地開業,至此,12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中,僅渤海銀行一家理財子公司未有消息。
另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12月29日,全國共有24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獲准籌建,其中20家已開業,主要以國有大行、股份行以及頭部城商行為主,還有12家理財子等待審批。
而隨着理財子公司的陸續開業,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也在加速,理財子公司產品均按照理財新規要求進行淨值化管理。從銀行理財轉型進度來看,截至2019年末,淨值型產品存續餘額10.1萬億元,佔銀行非保本理財存續產品規模的43.3%。到了今年,儘管淨值化轉型不斷推進,但符合資管新規的淨值型產品規模佔比並不算高。
平安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袁喆奇對記者表示,結合部分上市銀行半年報披露數據,預計當前全行業淨值化比例在60%左右。普益標準統計數據也顯示,2020年7~10月,全市場銀行機構淨值化轉型進度為57.98%。
儘管如此,按照目前轉型進度,2021年仍然存在一定的壓力。華南某股份行理財子公司高管對第一財經記者説道,主要壓力在於存量老產品的壓降,比如涉及到非標資產處置的,尤其是像產業基金、PPP等流動性差、期限長的項目等,對於這些難消化的老資產,目前基本上是“一事一議”專項處置。
根據銀行業協會數據,非保本理財產品的投資中,非標債權投資佔比為15.63%,以2019年的非保本理財餘額測算,銀行理財配置的非標資產約為4.1萬億元,考慮到新的非標資產認定規則更嚴格,實際規模可能會更高。
因此,業內普遍對存量資產集中處置可能帶來的信用壓縮風險較為關注。一位銀行業分析師對記者稱,為了加快存量資產的處置,大多銀行預計會將部分表外資產騰挪回表,這就將佔用銀行的一部分信貸額度及資本,並且對錶內資產質量產生一定影響。
發力銷售渠道建設
在銀行理財子公司積極展業的同時,相關的配套制度規則也在落地,今年的一大重磅文件就是近日出台的《辦法》,一直以來,理財產品銷售適用的監管規定分散在不同的制度規則中,《辦法》的發佈對相關規定進行了修訂和完善,有助於理財業務的平穩轉型。
具體而言,《辦法》明確了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代銷機構,包括本公司和代理銷售機構,其中代理銷售機構包括其他銀行理財子公司、吸收公眾存款的銀行業金融機構等。
上述銀行業分析師對記者稱,根據《辦法》,短中期來看,理財子通過其他非銀渠道擴大規模的方式將受到限制,但短期內互聯網平台對銀行廣義負債的擾動也將大幅減弱。未來,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滲透將更多體現為理財子對他行渠道的滲透,零售端渠道具有優勢的銀行將受到更多青睞。
第一財經記者瞭解到,在《辦法》發佈前,就有部分銀行理財子公司拓展代銷渠道,產品除了在母行銷售外,還“陳列”到其他銀行的銷售平台上,這意味着一售的產品不再侷限於自家理財子的產品,些銀行銷也包含其他家產品。
(某銀行APP上代銷的理財產品)
“這對於銀行理財子公司來説是極大的挑戰,之前理財子還可依靠母行的銷售渠道,但觀察現在的趨勢,未來要和更多的機構競爭,比如客户經理在銷售過程中,並不在意是哪家的產品,而是關注好不好賣,這就對理財子的投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華東某股份行理財子公司相關人士對記者説。
記者還獲悉,一些理財子公司已經開始建立獨立的銷售渠道,比如創建官方APP及小程序,或是積極拓展其他銀行渠道來代銷產品。“從一定程度上講,《辦法》通過限制銷售機構範圍,反倒促進理財子公司逐步建立成熟的銷售渠道,提高品牌管理能力和品牌辨識度。”上述股份行理財子公司高管稱。
關注類貨基“二次轉型”
除了《辦法》,理財子公司仍有相關配套文件還未落地,其中備受關注的是現金管理類產品監管正式稿的出台。
2019年年末,監管機構就現金管理類產品新規徵求意見,對銀行和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現金管理類產品在投資管理、流動性管控、估值等方面做出明確規定。按此規定,如果正式稿落地,將對理財業務產生較大影響。
袁喆奇提及,屆時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的監管將趨同貨幣基金,包括投資期限、槓桿、流動性等諸多限制條件下,將造成相關產品的收益率顯著下降,若相關文件在明年出台,在對投資者吸引力下降的同時,也將給銀行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帶來負面影響 。
實際上,資管新規後,現金管理類產品被視為銀行淨值化轉型的主要抓手,此類產品可用攤餘成本法估值,每日申購贖回,利於銷售,同時由於對投資資產的限制比貨幣基金更寬鬆,因此目前較貨幣基金享有110BP左右的利差,對個人投資者吸引力較強。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存續淨值型產品中現金管理類產品規模達到4.16萬億元,佔淨值型產品規模的41%,同比上升1.93個百分點。
然而,一旦現金管理類新規正式下發,銀行現金管理類產品的監管框架或將全面對標貨幣基金,在此背景下,銀行只能接受收益率降低或者放棄使用攤餘成本法估值,而這兩種方式均不利於產品銷售。因而有業內人士預計,未來現金管理類產品的規模短期將降速或下行。
值得一提的是,在產品投向上,目前,銀行理財子公司也在佈局權益投資。普益標準統計,目前,理財子公司發佈的權益類產品數量合計100款(含移行產品)。2019年發行47款,其中43款均為母行遷移產品;2020年發行53款,僅有4款為母行遷移產品,另外49款均為理財子公司新發的權益類產品。
可以看到,權益類產品的發行較去年明顯加快。建信理財、工銀理財和招銀理財為權益類產品數量最多的三家理財子公司。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未來隨着老產品轉型進度加快,理財子不斷加強投研能力建設,銀行理財產品權益類資產配置將持續提升。
信銀理財資本市場投資條線總經理彭凌薇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行內新產品投資權益類產品的比例主要由策略決定,相比同業,新產品中混合類產品佔比居於行業領先,其中權益類佔比的中樞約在20%。未來權益類產品的規模,直接取決於含權益新產品的增長速度,以及能否把相對收益類產品做大。
段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