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專家不要建議。”這或許是很多網友聽了“專家建議還房貸時間延長至40年”後的第一反應。
近日,北師大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董藩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減輕年輕人的買房負擔,可以降低首付的比例,延長還貸年限至40年,到時候就有退休金了,壓力就不會那麼大了。
表面看,房貸從30年到40年,貌似通過延長還貸年限,一定程度減輕了短期分階段的壓力。但細算下來,年限延長了,意味着利息增加了,總體的負擔不降反增。
更讓人憂心的是,有退休金了,還貸壓力是不是“不會那麼大了”。退休金雖然是一筆穩定的收入,但對大多數普通工薪階層來説,退休金是用來養老而非還貸的。
除此之外,董藩教授言論遭遇網絡“炮轟”的主要原因,也在於一般人眼中,貸款主體的償還能力是隨着年齡增長波動的,而非一條上升曲線,對於不同行業,不同收入結構的人羣,退休之後的經濟能力往往因人而異。
貸款年限並非越長越好,要考慮後期償還能力,更要考慮每個人的收入狀況、收入預期。無論是首付還是貸款年限,都不是簡單拍腦子就能隨便出主意的問題。
首付比例關係居民槓桿率,將首付設置在一個科學的比例,才能防止出現系統性的金融風險。“房住不炒”的總基調下,各地因地制宜地出台房地產調控政策,均應確保房地產信貸市場總體風險可控。
相比延長房貸,隨着央行超預期下調了7個月未動的政策利率,不少居民感受到提前還貸更划算。以5年期以上LPR下調情況看,幾乎達到了2019年以來相關改革的最大降幅,而它影響最大的也是居民房貸利率。
新一輪降息開啓背後,中國經濟回穩所面臨的壓力不能不提。7月金融數據表現未如預期,降幅明顯,在居民端縮表明顯。
需求收縮、供給衝擊和預期轉弱“三重壓力”,是在“三期疊加”的背景下出現,即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關鍵時期,中國經濟結構性、體制性、週期性問題相互交織。
如此複雜的情況下,投射在居民端意味着大家會謹慎地評估自己身上的信貸壓力。當普通居民認為自身債務成本可能超過其承受能力,貸款選擇自然偏向保守。
相比借錢,更願意選擇不借,相比借更多的錢,還是少借比較好,相比借更長的年限,傾向於在可承受範圍內縮短借貸。
延長房貸年限看似緩解了眼前的一點壓力,其實揹負了更大的不確定性壓力,在沒有篤定的收入預期的前提下,很少有人願意輕易冒險。貸款40年,如此“貸貸相傳”,40年還是太短,不如再借500年。
評論員丨陶鳳
編輯丨張蘭
圖片丨視覺中國、新浪微博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