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形外科醫生轉行創業,瘋狂收購,成為骨科巨頭狂賺百億美元

骨科市場的熱度不減。

據動脈網統計,僅今年上半年國內骨科領域就發生了11筆融資,融資金額大部分逾億元。

整形外科醫生轉行創業,瘋狂收購,成為骨科巨頭狂賺百億美元

數據來自:動脈橙數據庫

“進口替代”與骨科頭部企業集聚海外的市場環境,正推動着骨科行業向前發展,資本市場與整個行業都渴望在過程中找到本土骨科發展的答案。

縱觀近年來國內相關企業發展情況,不難發現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企業仍佔少數,如何開拓更廣闊的市場,走出自己的成長曲線,成為諸多企業待解的難題。

在這一風起雲湧的市場,骨科巨頭史賽克卻締造了自己的奇蹟,實現銷售額連續40年增長。史賽克何以成功突圍並領跑行業數年?動脈網對此進行了解析。

靠一個發現起步

史賽克的故事要從其創始人Homer Stryker説起。

事實上Homer Stryker最初並非專業醫療器械研發商,而是一名整形外科醫生。在其行醫的過程中,他發現某些醫療產品根本無法滿足患者需求。這一發現,促使他邁出了醫療器械研發的第一步。

1936年-1939年期間,Homer Stryker正式開始了他對醫療器械的探索。在此期間,Homer Stryker研發出人生中首個產品——翻身牀架和步行鞋跟。隨後Homer Stryker便在密歇根州卡拉馬祖開始了他的醫療實踐,並於博爾赫斯醫院設立辦事處,使用地下室進行產品研究和開發。

隨着研發的推進,其產品陸續上市並大受歡迎。1941年Homer Stryker創辦The Orthopedic Frame Company對產品進行批量生產。

一年後,為幫助護理人員轉動背部嚴重受傷的患者,公司開始對Wedge Turning Frame進行製造。

整形外科醫生轉行創業,瘋狂收購,成為骨科巨頭狂賺百億美元

Wedge Turning Frame

1946年,Homer Stryker合併了The Orthopedic Frame Company,並於1947年發明擺鋸並申請專利,為後期手術器械等系列產品打下了基礎。

歷經十餘年發展,1958年Homer Stryker及其團隊結合車架特點成功研發Circ-O-Lectric牀,並創造100萬美元的銷售額。

整形外科醫生轉行創業,瘋狂收購,成為骨科巨頭狂賺百億美元

Circ-O-Lectric牀

1964年對史賽克來説是歷史性的。正是這一年Homer Stryker宣佈退休,也正是這一年公司為紀念Homer Stryker正式更名為史賽克公司(Stryker Corporation)。

回看這段歷史,不難發現Homer Stryker的個人經歷與其和公司共同成長的這二十餘年,持續影響着史賽克。當初Homer Stryker為研發出滿足患者需求器械的初心,成為了史賽克的內生基因——“與患者一起推動醫療健康保健發展”。

整形外科醫生轉行創業,瘋狂收購,成為骨科巨頭狂賺百億美元

1976年,史賽克的銷售額已增長至1,730萬美元。三年後,史賽克在納斯達克上市,並於同年收購Osteonics公司,一舉進入骨科植入市場。

1981年-1996年期間史賽克在銷售額上距離五年前已翻了近6倍,突破1億美元。在此期間,史賽克先後通過收購擴充了其內窺鏡、脊柱固定、骨科創傷等業務線。

在納斯達克上市18年後,1997年史賽克於紐交所上市。1998年,史賽克收購全球骨科市場一大巨頭Howmedica,並在第二年將其規模擴大了一倍。

2009年,史賽克收購美國醫療器械再加工、再製造服務商Ascent Healthcare Solutions。2010年,史賽克銷售額已增長至73億美元。

2011年,史賽克收購波士頓科學的神經血管部門,擴展其神經技術業務。2013年史賽克再度出手,收購Trauson和MAKO Surgical先後拓展創傷手術脊柱產品及骨科手術輔助機械臂發展。2016年,史賽克銷售額已超百億美元。

2017年-2018年期間,史賽克相繼收購NOVADAQ、K2M Group Holdings擴展其在熒光成像技術及複雜微創脊柱領域業務。2019年,為慶祝公司上市40週年,史賽克領導層敲響了紐約證券交易所 (NYSE) 的收盤鍾。

整形外科醫生轉行創業,瘋狂收購,成為骨科巨頭狂賺百億美元

史賽克已收購的企業(經官網信息整理)

藉助併購的力量,史賽克走得很快。

併購,生存與擴張下的抉擇

無併購,不巨頭。上市以來,11輪重大併購,史賽克的銷售額隨之飛速上漲。通過併購實現快速發展似乎已成為史賽克的重要戰略。

史賽克通過吸收外部資源的方式,不斷對其產品線進行擴充,入局多個領域,進而提升企業競爭力,幫助公司實現跳躍式發展。

整形外科醫生轉行創業,瘋狂收購,成為骨科巨頭狂賺百億美元

產品淨銷售額

通過對其產品淨銷售額數據分析,對史賽克的市場打法我們可管窺一二。在2018年-2020年期間,史賽克骨科、手術外科板塊、神經技術和脊柱三大板塊的業務銷售佔比幾乎持平,但2019年史賽克各板塊業務均有上升,2020年則出現回落。

手術外科業務:銷售額佔比最大

拆分來看,其手術外科板塊業務的銷售額佔比最大,2020年約佔總比45%。其中儀器、內窺鏡、急救及重症患者用品、可持續性解決方案銷售額分別在該板塊業務佔比39%、29%、28%、4%。

整形外科醫生轉行創業,瘋狂收購,成為骨科巨頭狂賺百億美元

手術外科板塊銷售額佔比

其手術外科產品幾乎涉及整個醫療過程,管線極為豐富。包括應急和復甦產品、手術設備、導航系統(儀器)、內窺鏡和通信系統(內窺鏡)、患者處理、緊急醫療設備和重症監護一次性產品(急救及重症患者用品)、再加工和再製造的醫療設備(可持續性解決方案)以及用於各種醫療專業的其他醫療器械產品。更為重要的是,史賽克部分細分產品板塊並非僅有一類產品,而是包含多種解決方案。在其病牀系列產品中,便有11種解決方案之多。

骨科領域:史賽克的主戰場

史賽克在骨科領域的業務主要覆蓋顱頜面、腳和腳踝、關節置換、脊柱、創傷和四肢、上肢、運動醫療、數字系統等相關解決方案。其銷售額位居第二,2020年其銷售額佔總比34%,其中膝蓋、臀部、創傷和四肢、其他銷售額在骨科板塊佔比分別為32%、24%、35%、9%。

從銷售額數據來看,2018年-2019年期間,史賽克在臀部相關產品戰略佈局上並未做大幅調整,基本持平。但在2020年,作為骨科業務主要營收來源的膝蓋板塊業務,卻被創傷和四肢業務營收趕超。

整形外科醫生轉行創業,瘋狂收購,成為骨科巨頭狂賺百億美元

骨科銷售額佔比

營收的變化來源於史賽克在戰略上所做出的調整。2020年,史賽克以41億美元的高額價格完成了對Wright Medical Group NV(萊特醫療)的收購。

萊特醫療是一家成立於1950年的老牌公司,以四肢產品見長,其中包括肩、肘、腕、手等上肢手術解決方案,以及腳和腳踝等下肢解決方案。

史賽克與萊特醫療兩家企業雖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業務重疊,但各自擅長部分並非完全一致。此次收購可以説是對史賽克的一次創新補足,填補了史賽克競爭力不太大的四肢業務。史賽克則意欲以此為基礎打出一套組合拳,以期儘快佔領創傷及四肢市場。

史賽克首席執行官Kevin Lobo對此曾表示:“萊特醫療的下肢產品將彌補史賽克相關產品侷限性。此次收購進一步加強了公司創傷和四肢業務在全球的市場地位,為公司推進創新、改善醫療以及覆蓋更多患者提供了重大機遇。”

整形外科醫生轉行創業,瘋狂收購,成為骨科巨頭狂賺百億美元

AxSOS3

收購萊特醫療後,去年史賽克推出AXSOS 3踝關節融合系統。該系統通過對不同人羣的25,000多張骨骼CT圖像進行數據分析,給出大部分人羣適用的產品,減少客户定製需求,進一步節省醫療成本。

巨頭並非一天釀成,史賽克在骨科賽道的戰略並不僅限於此。

面對手術精度不夠造成的關節置換手術翻修率高、軟組織損傷等問題,2013年史賽克斥資17億美元收購MAKO Surgical,獲得MAKO關節置換機器人這張“王牌”,成功切入骨科手術機器人賽道。

整形外科醫生轉行創業,瘋狂收購,成為骨科巨頭狂賺百億美元

Mako關節置換機器人

該款機器人能夠基於CT掃描,對患者的骨骼結構進行3D智能建模進行術前規劃,找到對患者造成傷害最小的手術路徑,減少患者身體損傷。Mako的觸覺技術則能夠持續評估整個手術過程中患者軟組織與關節之間的平衡,以解決種植體對齊、軟組織平衡、屈曲攣縮等問題,為外科醫生及相關手術人員持續提供實時數據,減少手術潛在風險,以保護患者骨骼不受損傷。

在史賽克所進行的多項研究中表明,與傳統治療模式相比,該項技術(機械臂輔助全膝關節置換術)準確性和精確度更高。患者術後能夠疼痛得到顯著改善,不僅嗎啡總消耗量減少,而且住院時間也得以縮短。

面對骨科手術精度不高這一長期困擾行業的痛點問題,史賽克此舉無疑找到了問題的關鍵,再次將企業推至行業高地。

Mako關節置換機器人在幫助史賽克進入手術機器人市場,推動其骨科業務快速上升的同時,也成為了目前唯一一款在國內獲批上市的關節外科手術機器人,成功敲響了中國市場的大門。

但史賽克仍未停止對於市場需求的探索。為了提高醫院對Mako的接受度,史賽克通過將Mako關節置換機器人與其已有關節植入產品相結合,形成整套產品以方便醫生使用。同時,圍繞Mako關節機器人史賽克還打造了髖關節置換及膝關節置換兩套手術方案等。作為骨科三巨頭之一,史賽克在產品戰略上可謂佈局全面。

神經與脊柱:前期業務營收最高

再看史賽克佔總銷售額21%的神經與脊柱板塊業務,據史賽克財報顯示,2019年其神經技術和脊柱淨銷售額增長19.2%,相較於骨科(淨銷售額增長5.2%)與醫學外科(淨銷售額增長8.8%),神經技術和脊柱業務營收佔比最高。

同時,近三年該板塊業務銷售額呈現起伏之勢。在2019年,史賽克神經與脊柱板塊業務銷售額均明顯上升,在2020年則稍有回落。

整形外科醫生轉行創業,瘋狂收購,成為骨科巨頭狂賺百億美元

神經與脊柱銷售額佔比

事實上史賽克神經與脊柱板塊業務早已面臨瓶頸,2013年-2017年期間,史賽克脊柱部門營收漲幅不大,且增速放緩。就其財務報表來看,2018年其脊柱業務持續下跌,2019年才有明顯回彈。

面對這一困境,史賽克仍舊通過併購方式賦予脊柱業務生機。

2018年,史賽克對對其陷入發展困境的脊柱業務再次出手,收購微創脊柱產品製造商K2M。

與強生、史賽克等巨頭相比,K2M雖然2004年才開始進入脊柱領域,在骨科領域顯得頗顯年輕,但其發展卻相當迅猛。憑藉企業在3D打印技術上的領先性,K2M不僅擁有複雜脊柱產品、微創手術產品、脊柱退行性疾病產品等豐富產品管線,而且企業每年向市場推出10至12種新產品。被史賽克納入麾下前,更是有10款產品獲得FDA批准。

史賽克再下一城,通過收購K2M重振其表現不佳的脊柱業務。

在骨科領域史賽克可謂走得很清醒。儘管其骨科產品已較為健全,且具有優勢,但它卻清楚知道自己的薄弱所在,一次次通過併購的方式對資源進行整合,在鞏固其行業地位的同時,減少競爭阻力。

結合其表現及相關財務數據來看,併購似乎已成為史賽克發展之路上的救命良藥,相較之下其內生性增長近幾年則頗顯無力。或許對於史賽克而言,併購不僅是擴張,更是生存。

國內企業如何走出自己的成長曲線?

史賽克成為骨科巨頭並非偶然。儘管骨科賽道逐漸變熱,創新企業不斷湧入,疫情衝擊下,其業務呈現出增速放緩趨勢,但是這一切卻仍未能撼動史賽克的地位。在困境面前,史賽克何以成功突圍並領跑行業數年?其市場打法值得深入剖析。

其一,史賽克入局早,其Circ-O-Lectric牀等核心產品在早期市場幾乎處於壟斷。這一技術的長板優勢幫助企業快速佔領市場,其銷售額隨之不斷上漲。同時,技術與資源的積累,則為史賽克後續發展打下了深厚基礎。

其二,經過前期的穩步擴張,史賽克啓動了其上市計劃。上市後,史賽克便開始通過收購吸收外部資源,快速擴大業務範圍。正是1979年,史賽克收購Osteonics,才幫助其進入骨科植入市場。後續,史賽克則逐步通過收購企業,對細分市場進行深耕。其產品線不斷得到豐富,銷售額亦隨此戰略翻倍增長。

其三,搭建好企業產品框架後,史賽克仍持續關注行業新興發展動向。伴隨3D打印、手術機器人、人工智能等技術發展,史賽克通過收購企業的方式對其相關業務進行填充佈局,以保持企業競爭力。同時,企業還將自身技術與創新技術相結合,提供整套解決方案,為企業創造更多市場機會

其四,儘管骨科業務作為史賽克的“王牌”業務為行業所熟知,但史賽克在業務上的佈局卻不侷限於此。從其產品數據可看出,史賽克的業務範圍還包括醫療外科、神經及脊柱等板塊業務。龐大的業務線為史賽克發展提供了更多試錯與開拓發展的可能性,也為其在行業中發展提供了更多競爭力。

最後,在市場開拓上,史賽克也並未侷限於美國市場,而是對於中國、日本、拉丁美洲等海外市場均有涉足。

通過梳理分析,可以看出史賽克最初進入醫療領域便擁有着天然的優勢。早期,Homer Stryker對於市場痛點的深入洞悉以及其在技術上的領先性,使之能夠憑藉其技術成功佔領市場,迅速積累資源為後續發展打下基礎。

成功上市後,併購則成為史賽克的主要戰略。史賽克通過併購策略對各個細分賽道進行開拓,使產品線得到豐富。醫療、骨科、神經與脊柱三大板塊龐大的業務線則互為支撐,在為史賽克提供了更多的收入來源、競爭力、可能性的同時,為其發展提供了更多的緩衝空間。

但史賽克之所以能夠坐上巨頭寶座其在戰略上成功卻不止如此。對於收購企業,史賽克有着獨特的眼光與戰略,在這一環節把準市場發展的勢頭與瞭解企業自身顯得極為重要。

對於史賽克而言,併購不僅是生存,也是保持企業競爭力的關鍵所在。其收購企業類型、規模等不僅幾乎貼近行業新興發展動向,而且在收購後史賽克還將對收購企業與自身業務進行整合,以締造獨特性,快速佔領市場。

史賽克之所以能夠成為骨科巨頭,有其自身實力與戰略優勢所在,其成長路徑對於骨科市場的企業亦具有一定參考性。

對於“巨頭”而言,併購或許是必經之路。通過收購實現快速發展與轉向,走出自身困境,不失為一種方法。但值得注意的是,如何找到自己的節點,跳脱出併購陷阱,將自身技術與創新技術相結合,創造自己的內生力更為關鍵。同時,對於市場新興發展動向的關注、豐富產品管線、開拓海外市場也必不可少。

對於“新闖入者”而言在企業成長上需要有深入的思考與佈局。首先需要找到自己的“長板”所在,以創新代替同質化,幫助企業快速佔領市場並積累資源。其次,培養對市場的判斷力,結合企業自身發展對市場進行深入考察,進而給出清晰策略也是幫助企業快速成長的關鍵所在。

隨着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以及《國家骨科醫學中心及國家骨科區域醫療中心設置標準的通知》等相關政策的發佈,骨科行業的列車正引領着一眾企業駛入“黃金時代”。據相關資料整理,2018年大博、凱利泰、正天等國內企業,其市場佔有率分別已達2.86%、1.83%、1.53%。

其中,大博醫療以骨科、神經外科、微創外科、脊柱類植入耗材為主,先後通過了FDA、CE、ISO13485、GMP等專業認證。凱利泰則圍繞脊柱、創傷、脊柱類、關節微創等產品構築起多領域骨科醫用高值耗材產品線,並陸續獲得歐盟CE認證、美國FDA 510K與日本厚生省認證。正天主要從事骨科醫療器械研製、生產、經營和服務,其在關節、脊柱、創傷領域業務較為豐富。

儘管隨着技術日漸精進,我國骨科行業本土企業已初具競爭力。但如何走出自身的成長曲線,實現進口替代仍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6009 字。

轉載請註明: 整形外科醫生轉行創業,瘋狂收購,成為骨科巨頭狂賺百億美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