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2022年,俄烏衝突不斷升級、國內疫情反覆擴散超預期,中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面對國內外諸多複雜和不確定性,中國金融如何穩字當頭、穩中求進?
4月16日9時30分,2022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正式開幕,本次論壇以“行穩致遠,金融助力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具體將圍繞“雙碳”目標下的綠色金融發展、基礎設施建設與REITs探索實踐、全球經濟治理與金融合作開放、數字經濟與金融機構創新等主題展開探討。
在開幕式上,圍繞宏觀經濟形勢、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數字貨幣、數字經濟和銀行業數字化轉型等話題,中央財辦副主任、財政部副部長、黨組成員廖岷,中國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劉連舸,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吳曉靈等重磅嘉賓出席論壇並發表講話,共商金融熱點議題。
廖岷:當前要着力減少和避免出台具有明顯收縮效應的政策措施
中央財辦副主任、財政部副部長、黨組成員廖岷就宏觀經濟形勢、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兩個方面展開探討。
一是關於宏觀經濟形勢。在當前經濟全球化和國際政治經濟治理格局進入動盪、變革的關頭,隨着全球經濟金融出現震盪,中國作為深度融入全球化的第二大經濟體,宏觀經濟運行必然要面對新困難和新挑戰。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和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從今年一季度宏觀經濟運行的情況來看,態勢還在延續,同時疫情和經濟增長方面還出現了一些需要關注的新情況和新變化。
廖岷指出,統籌疫情和經濟社會的發展,促進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的區間,相應的一些政策已經明確,各項措施目前都在按照提前發力、精準施策的要求全力推進,更多政策組合也在研究和儲備之中。
中國將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堅持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原則,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切實保護產權,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經濟社會發展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因此更加需要加強統籌協調,堅持系統觀念。當前要着力減少和避免出台具有明顯收縮效應的政策措施,遵循經濟規律,堅持依法行政與管理監管與服務之中,更多采用在線整改和在線恢復的做法,更大力度地保護市場主體,保就業、保民生。
二是關於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最近新冠疫情正零星蔓延,為國家經濟運行,尤其是貨運物流帶來較大的壓力。為此,金融管理部門已經出台了針對性的舉措,金融機構也正在精準幫扶,為貨運物流企業和從業人員紓困解難,幫助他們提高抗擊疫情的財務能力。
廖岷表示,期待金融機構能夠更多地加大對關鍵物流、倉儲、電商企業的金融服務,支持他們在特殊時期為暢通物流和供應鏈更好地發揮帶動效應和集羣效應。同時要為貨車司機、快遞小哥和出租車司機等重點羣體,開發和提供更多差異化的金融服務和產品,幫助他們降低償債壓力,加大因不可抗力導致的貨物損失的保險理賠力度,解決他們的燃眉之急。
中國經濟的技術革新和高質量發展,呼喚金融系統的改革創新。廖岷建議,金融業能夠胸懷國之大者,聚焦三個方面來發力:
一是不斷通過金融創新和規範經營,助力中國經濟實現技術、產業、資金三者之間的良性循環。
二是幫助市場主體更高水平更安全地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發揮比較競爭優勢,按照國際規則更好地融入全球經濟。
三是適應中國經濟從投資出口拉動向消費技術驅動的深刻轉型,提供相應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優化融資結構,降低融資成本,提高融資資源配置的效率。
此外,金融業要服務高質量發展,助力中國經濟行穩致遠,必須始終防控好自身的風險,不斷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和公司治理,提升從業人員的職業操守和專業精神。
周小川:數字貨幣應注重真實應用
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在發表主題演講時,圍繞數字貨幣的系列問題,如穩定性、定位、發行速度和數量、競品選優、在SWIFT和CIPS中間起到何種作用等,逐一做了詳細解答。
第一個問題,關於貨幣穩定性。最好不要作為二進制來考慮,並非“要麼穩定,要麼不穩定”。實際上,穩定性可能是個連續指標。商業銀行的貨幣,或賬户裏的資金,可具有相當高的穩定度,但並非100%的穩定。同時,央行貨幣本身也並非真正意義上的100%穩定,還需要看它的購買力,同時也存在不同的穩定座標系。
不要輕易動搖對商業銀行賬户資金的信任。商業銀行尤其是發鈔行,達成穩定性的背後要求相當高,包括較高的資本充實率,充分的存款準備金,存款保險機制,強有力的監管,以及公司治理合規等。
發鈔是一種負債。從央行資產負債表來説,發行M0是央行的一種負債。大型科技公司、Fintech公司的發展是有很大的前途,在支付業也有很大的前景,但要講究誠信,不要耍小聰明,提高自己的質量,向高標準看齊。
第二個問題,針對數字人民幣定位於M0的理解。央行強調研發數字貨幣是為了替代M0,表明是將應用重點放在零售環節,能夠藉助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終端提供更大方便。同時,亦有助於央行相關部門的職責劃分與落地管理。
參照國際經驗,涉及數字貨幣概念分為兩大類:以代幣為基礎和以賬户為基礎。還應加上一種以支票為基礎,即以支付指令為基礎,給出支付指令,真正的支付在後面去完成。
在數字貨幣發展早期,沒有打算特別想去替代金融市場交易,比如説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外匯市場等。實際上,處於一定條件中,M0和M1中間有管道連通的,即近似等價,“M0作為央行貨幣是高度穩定的,M1不是央行貨幣就不穩定”的情況,是不會出現的。
第三個問題,中國人民銀行是否應該加快發行和更多地發行數字貨幣,尤其是跨境的數字貨幣。相比較貨幣印發,更應關注能否流通。
貨幣真正在市場上,尤其是零售市場上有運用的需求,才能印發出去,而非只要印發就能有運用。同時,M0和其他支付工具之間,也具有替代關係。
此外,貨幣發行是負債方,需要通過制度、承諾和後援支持,來保障發出去的東西具有購買力。強制性使用,有可能會變成過手的中介。
數字貨幣要注重真實應用,而非強制性安排某些場景、某筆交易等必須使用。老百姓願意把貨幣放在“錢包”裏,不管紙質還是數字,都是一種考驗,需要着重於應用方面去考慮。
第四個問題,多種競品選優,中間存在互操作或通用,過程中應如何把握關係。需要鼓勵創新、新產品研發,可以創造條件試點,如設定範圍或沙箱試點等。
在此競爭過程中,要注意公平,不能惡意打壓對手方,也不能夠破壞金融基礎設施。如輕易替代和破壞金融基礎設施,可能造成的風險會比較大。在一定階段情況下,監管部門或行業協會,應注意通用性,推出一些通用性的標準和互操作,以便真正方便老百姓使用。
類似於中國信用卡市場發展過程,數字貨幣不太可能一開始便強調高度一度性,先驗的標準較難制定,實踐中多方案並行競爭選優後,部分機構出現來增強通用性、強制性或半強制性地推進互通性。
發展競爭有多種不同賽道,最需要警惕的便是創新者不要滑向挪用客户資金的危險道路。
第五個問題,數字貨幣是否需要立法先行和國際標準。《中國人民銀行法》要求,人民銀行負責發行人民幣,管理人民幣流通,同時要維護支付和清算系統的正常運行。研發出的數字貨幣屬於人民幣,並沒有説必須先立法,不立法就不允許有數字人民幣的情況。
作為主權事項,各個國家自己定義自己的東西,不涉及國際標準。而國際組織起作用的地方,更多是跨境支付,涉及到其他國家的國內支付。
第六個問題,在當前地緣政治不穩定的情況下,數字貨幣會在SWIFT和CIPS中間起到何種作用。SWIFT(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支付系統)不是一個跨境的國際的支付系統,是一個通訊組織,而最後的支付和清算是走各國自己的清算系統。
CIPS,即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ross-border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簡稱CIPS),是為人民幣跨境支付所設計,同時允許其他少量幣種。系統中融入一些通訊功能,但用的也不多。
中國的數字貨幣,設計是為了零售,為了百姓和商户方便,不是為了替代美元。不排除未來可能會有跨境支付的前景,但更多或是注重跨境零售應用,不是輕易可當做軍事武器來使用的。
跨境支付涉及選擇幣種,SWIFT不等同於美元支付的機構,它裏頭是多種貨幣都可以支付,但哪個幣種流行,取決於市場目前的選擇。
SWIFT不是不可替代,而是替代和過渡過程中會受到較多影響。SWIFT具有自身形成的效率和市場規模,參加的金融機構數量較多,具有規模效應。同時,歷來在保密方面做得也比較好,很少在加密方面出問題。信息做了分類之後,具有較高的自動化處理水平。因此,避開SWFIT,貿易效率會有所下降,安全方面也會有顧忌。
此外,避免滑入冷戰時期的貿易格局。金融全球系統,不管是支付系統還是支付通訊系統,如果滑入某種冷戰的格局,對大家也都是會有損失的。
劉連舸:打造面向未來的數字化銀行
中國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劉連舸指出,助力高質量發展,數字經濟對金融提出新要求。
劉連舸指出,數字經濟全球合作呈現“新格局”。助力高質量發展,數字經濟對金融提出新要求,帶來新機遇。
一是數字經濟要求提供更加精準高效的金融支持。其中包括:推動產業數字化落地深耕,適應居民消費行為的變化,加快推動數字政府建設等。
二是數字經濟要求金融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2021年,14家銀行投入科技資金超1550億元,同比增長逾12%。其中,6家國有大行投入超1000億元,同比增長逾10%。數字化轉型步伐取決於客户需求,取決於銀行業轉型,需要尋找新動能,發展新業態。
三是數字經濟為增強金融服務包容性創造了條件。通過大數據風控、智能營銷等方式,數字經濟助力銀行業強化風險防範,有效緩解傳統金融發展的痛點問題。
四是數字經濟要求構建更加安全的金融體系。當前存在數字技術濫用、數據安全等問題,同時還有數據跨境流動問題,存在短板的地方需要儘快補齊。
劉連舸提出三點建議:
一是加快數字化轉型,打造面向未來的數字化銀行。第一,樹立“以客户為中心”的數字化轉型新思維。第二,重新定義銀行服務邊界,推進開放銀行建設。第三,提升客户體驗,推進智慧銀行建設。
二是強化科技引領、打通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新模式。
三是加強風險防範,打造更加安全的數字金融體系。積極推動數據本地化存儲、安全傳輸、隱私保護等監管規則的國際對接。為數字經濟發展上好“安全閥”。
吳曉靈:更認真面對中國的經濟金融現實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首任院長、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吳曉靈通過在線方式參加《篤行奮進,傳承創新——2012-2022》新書的發行儀式。
為了儘快地為中國金融改革培養高素質的人才,1981年,中國人民銀行在東昇鄉衞生院的小院中建立了五道口金融學院的前身,系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研究生部。
特殊時期的教育形式總有其發展的侷限。吳曉靈認為,進入新世紀,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隨着中國與世界的交融,對金融人才的要求和需求也逐漸提高和加強,花盆式的培養方式難以適應時代的需要。接軌正規教育體系,讓金融人才吸取多學科交叉的知識,成為五道口金融教育的迫切任務。
2011年,在清華大學建立100週年的時候,中國人民銀行黨委和清華大學黨委以發展的戰略眼光開始了合作的探討。2012年3月29日成立了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一個獨一無二的學院命名方式是行校合作的結晶,強強聯合的合作會讓一株花盆中的樹苗在清華園中長成參天大樹。
吳曉靈指出,今天五道口金融學院和我們的國家一樣,又站立在新的歷史關口。我們的教學和研究一定要適應新的形勢,要在風雲變幻中保持定力,要更加認真地面對中國的經濟金融現實,認清金融是服務業的定位,徹底擺脱自我循環的歧路,為經濟活動提供切實有效的服務。
吳曉靈強調,金融因交易需求而生,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從高高的寶塔尖走向萬物生存的大地,從解決問題入手,開展工作和研究是我們經濟金融工作者和學者的歷史使命。
張曉慧:金融“造血”高質量發展大有可為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張曉慧表示,近期,國內疫情和俄烏衝突兩大事件,對中國乃至全球經濟的影響都十分重大。
一方面,疫情影響之下,國內經濟階段性下行壓力陡增,不僅行業、產業和企業之間呈現分化態勢,不同市場主體更是分化嚴重,尤其是居於供應鏈下游和接觸性消費以及服務行業的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户困難加劇,需求收縮壓力也隨之加大。
另一方面,俄烏衝突從大宗商品價格、產業鏈供應鏈安全、貿易和投資合作等方面給我國經濟帶來了不小的影響。我們不僅要做好應對輸入性通脹的準備,也要時刻警惕美國對我國經濟金融機構實施次級制裁和長臂管轄的風險。
疫情持續蔓延以及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複雜態勢,要求我們必須把眼光放得更長遠,唯有把握整個經濟中最核心環節,堅持“以我為主”的宏觀政策,增強政策定力,才能最大限度地穩住預期,最大限度地推動經濟穩定健康高質量發展。
張曉慧指出,疫情暴發以來,我國沒有搞“大水漫灌”,而是採取貨幣政策結構性逆週期發力,信貸資金直達中小微、科技型企業,定向精準支持製造業等重點領域,在貨幣總量基本匹配經濟需求的前提下,既激活了微觀主體活力,增強了總體創新能力,穩定了產業鏈、供應鏈,也穩住了宏觀經濟。
我國經濟韌性強,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但經濟中的不確定性也都真實考驗着中國金融政策的內在穩定性、前瞻性、精準性和有效性,提示我們必須認真加以應對。
張曉慧強調,回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發展之路,一條最重要的啓示就是要在發展中解決矛盾問題,發展是第一位的。在當前外部環境錯綜複雜、充滿不確定性,國內經濟結構轉型迫切的今天,我們必須堅持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宏觀政策的着力點應當放在如何增加有效投資和支持擴大消費上。
當下,中國正在積極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長期均衡、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秀企業、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開展“碳達峯”和“碳中和”的中國行動等等。這些努力無疑都在不斷豐富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而金融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的“造血”功能大有可為。
記者:王媛媛
編輯:陳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