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熊英英
“醫療AI落地的關鍵在於醫生是否滿意,要把技術、產品變成他們的剛需。”這是向飛在醫療領域創業多年的感受,也是醫療AI落地的一大“攔路虎”。
從最早從事數字出版,到進入醫療行業;從聚焦於病理AI,到現在專注於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賦能醫療保險聯動,向飛坦言,在創業路上摸爬滾打十餘年,“走了不少彎路”。作為一個80後創業者,如今他的頭髮已經白了一圈。
而在不斷轉型的過程中,向飛也漸漸摸索出最實際的市場需求,讓人工智能技術與醫療保險行業擦出新的火花。
談醫療AI落地
既要有應用需求也要技術進步
人到底為什麼會得癌症?為什麼會衰老?為什麼會得這些疾病?向飛常常思考這些問題,學計算機出身的他一直對醫療行業抱有極大興趣,並於2011年正式踏入這個領域,其間一直從事醫療器械研發與臨牀試驗。2016年,他開始涉足醫療AI相關業務,成立了成都知識視覺科技。
“雖然我們懂技術,但其實那個時候連路都沒找到。”而一次機緣巧合與醫療界巨頭羅氏診斷達成合作,團隊開始了在病理AI方向的探索。
向飛介紹,通常醫生在做病理診斷時,需要先進行組織樣本採集,通過顯微鏡觀察,對樣本細胞結構進行分析,並結合自身經驗作出判斷,整個過程不僅耗時長,準確率也不高。如果能夠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從數字病理圖像中識別癌細胞,將大大提升醫生的工作效率。
但真正實踐下來,發現這條路很難走。“一方面我們無法真正解決病理醫生的需求,由於病理影像數據標準化難度大,他們要求速度足夠快足夠準,現在的AI還做不到;另一方面,沒有相應的收費體系,企業投入的精力難以變現。”向飛總結説。
而這次嘗試也讓他認識到,要真正走進市場中尋找需求,並且是AI技術能夠快速實現的需求。此後,團隊開始了在更多領域的應用探索,並很快從保險公司發現了商機。
談業務轉型
喚醒“沉睡”的醫療保險大數據
彼時,百萬醫療險持續火爆,也帶動了互聯網健康險市場的發展。向飛介紹,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國內5%-10%的醫療費用是通過商業健康險賠付,用户在申請保險理賠時,需要將全部診療信息,包括各種醫療單證拍照、上傳,保險公司據此進行核賠理算。
“這意味着保險公司掌握着大量的醫療單證圖像數據,由於用户上傳的醫療單證包含了處方箋、病理報告、影像報告、費用清單、發票近40類,沒有統一樣式,不同醫院所開具的單證格式也不同,導致這些數據並沒有被利用起來。”在他看來,通過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不僅可以提升保險公司的風控費控能力,同時還能進一步發掘病患需求,創新出更符合需求的數據產品和服務,實現運營增值。
於是在2018年,懷着這樣的目標,向飛帶領團隊開始新一輪業務轉型,專注於院外醫療大數據處理,充分利用前期積累的AI技術成果,將用户上傳的圖像信息進行文本化、結構化、標準化和知識化整理,完成對患者健康狀況和診療過程的用户畫像。
目前,知識視覺已和國內多家頭部保險公司、互聯網醫院、健康管理公司以及藥企開展合作,將數萬件醫療單證圖像轉化為醫療數據資產。
談創業感受
深入市場才能發掘真實需求
事實上,轉型的頭兩年,也是向飛壓力最大的兩年。“內心會很煎熬,擔心走錯路,投入這麼多是不是有回報。”他回憶,當時一門心思搞研發,公司幾乎沒有太多收益,一直到去年開始有了收入,產品得到客户認可,自己才稍微鬆一口氣。但如果要從頭再來,可能不會選擇這樣一條“技工貿”的創業路線。
關於技工貿和貿工技的路線之爭,一直是業界討論的話題。向飛表示,作為一個過來人,會建議創業者選擇後者。“核心是在於你在做貿易的時候,能夠近距離感受上下游,才能知道市場真正需要什麼。”基於真實需求所研發出的技術產品,才會有更大更好的落地機會。
至於接下來的發展規劃,向飛表示,如何拓寬推廣渠道、更好地展示產品和服務,可能是需要重點突破的方向。同時,也希望政府部門能夠更好地發揮橋樑作用,為廣大創業企業搭建合作平台。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