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募基金大發展的2020年,“重債輕股”的銀行系公募遭遇了“滑鐵盧”。其中,中銀基金在淨利潤排名上更是掉出了行業前十。不過,近日中銀基金披露的部分產品一季報則顯示,面對前車之鑑,其權益類投資發展則繼續呈現“減速”狀態,傳統強項債券投資比例在上升。這或許有對當前市場行情的特殊考量,但股債失衡卻也是中銀基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這關係到在下一個權益投資大年來臨時,其能否不再錯失機遇。
4月16日,中銀基金在官網發佈一則提示性公告稱,旗下中銀惠興多利債基可能面臨“清盤”風險。截至4月15日,該基金已連續50個工作日出現基金資產淨值低於5000萬元“紅線”。按照合同約定,若連續60個工作日出現上述情形,則該基金將進入清算程序。
值得注意的是,該基金成立於2020年2月,至今不過一年有餘。天天基金網顯示,自成立以來,該基金便持續處於淨贖回狀態。截至2020年末,該基金淨資產規模僅為0.43億元。
無獨有偶,中銀基金日前披露的部分產品2021年一季報顯示,旗下多隻產品在一季度也出現了贖回情況,其中權益類產品成為贖回重點。儘管這與牛年開年以來抱團鬆動的大行情有關,但拉長時間看卻也是中銀基金的“痼疾”所致。
實際上,自2018年三季度以來,中銀基金的管理規模便持續下滑。甚至在公募大年的2020年,中銀基金的管理規模也原地踏步,並在全年淨利潤排名中掉出行業前十名。規模滑落的背後,一方面是銀行理財子公司的興起導致產品分流,另一方面則是中銀基金重債券、輕權益的“保守型”投資風格使其錯失了大好行情。
不僅如此,權益投資本身勢弱之下,中銀基金還在面臨人才流失的陣痛。去年2月“權益老將”陳軍的出走,給中銀基金權益類投資造成重擊。此外,大量的“迷你型”權益基金也暴露了中銀基金在權益投資方面的弱勢。而開年以來抱團股泡沫的破裂,對其權益投資來説無疑是雪上加霜。
一季度旗下多隻基金遭遇淨贖回
4月7日,中銀基金先後披露了旗下14只基金(份額合併計算)一季報,包括8只債基、4只貨基和2只混基。其中,中銀裕利和中銀珍利兩隻靈活配置型混基尤受關注。
數據顯示,上述兩隻基金在一季度均遭遇明顯淨贖回。其中,中銀裕利A/C在一季度合計申購份額為1.77億份,而總贖回份額為1.87億份,淨贖回份額約為1000萬份;中銀珍利A/C在一季度合計申購份額為3.45億份,贖回份額為3.82億份,淨贖回份額約為3700萬份。
而從持倉來看,中銀裕利和中銀珍利兩隻混基整體股票倉位在一季度均有所降低,“保守”風格凸顯。其中,截至一季度末,中銀裕利的股票佔基金總資產比例從2020年末的21.24%下降至17.3%;中銀珍利股票倉位則從20.46%下降至17.56%。
與之相反,固收投資佔比則在不斷走高。以中銀裕利為例,2020年三季度末該基金的債券投資佔基金總資產比例為56.51%,而到了今年一季度末已經上升至72.28%。
隨着今年一季度抱團股的劇烈鬆動,中銀基金不僅在整體倉位上降低了對股票資產的配置,而且在單個基金前十大重倉股上也做出了明顯的調整。仍以中銀裕利為例,2021年一季度末,中銀裕利前十大重倉股佔該基金資產淨值比例合計為9.89%,較2020年四季度末12.82%的佔比下滑了2.93個百分點。
對於上述調整,中銀裕利和中銀珍利基金經理苗婷在一季報中表示,該基金延續絕對收益投資思路,在報告期間權益倉位適度下降,行業配置以大消費、大金融為主。
“重債輕股”錯失權益投資大年
實際上,和大部分銀行系公募一樣,中銀基金的投資風格素來“保守”,呈現出明顯的“重債券、輕股票”的配置特點。即便在權益市場賺錢效應凸顯的2020年,中銀基金的債券佔淨值比例也維持在七成以上。
數據顯示,在2020年中的各個季度,中銀基金的債券佔淨值比例分別為84.53%、81.34%、77.45%和79.91%,而股票佔淨值比例分別為4.08%、5.11%、8.75%和9.83%。由於今年一季度抱團股鬆動,權益市場出現劇烈波動,中銀基金的部分產品股票倉位再次下滑。
對債券等固收產品的偏愛,曾讓中銀基金在“債市暖春”的2018年大獲成功。根據彼時海通證券的統計,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在固收類基金絕對收益排行榜中,中銀基金以年內5.05%的淨值增長率在106家公司中位列第14名,更是當時的前十大規模基金公司中的冠軍。
在固收產品優秀業績的推動下,中銀基金的規模也在2018年的三季度創下了歷史高點。天天基金網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的三季度末,中銀基金的基金規模達4441.6億元。
然而,隨着其後股市的回暖走牛,抱守固收的中銀基金卻掉隊了。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末、2019年末、2020年末中銀基金的基金規模分別為3975億元、3808億元、3482億元,呈現連續下滑的趨勢。儘管今年一季度,中銀基金一季度基金規模有所回升,至3695億元,但是與歷史高點相比還是縮水了約17%。
尤其在公募基金大年的2020年,“重債輕股”的中銀基金更是遺憾掉隊。根據基金公司2020年經營業績數據,中銀基金以全年淨利潤10.54億元位列第十四位,掉出行業前十。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工銀瑞信保持前列外,包括中銀基金、建信基金、農銀匯理等多家銀行系基金公司淨利潤排名均在2020年出現下滑。
業內人士認為,除了保守的投資風格導致銀行系公募不能及時抓住市場機會外,近年來銀行理財子公司的陸續成立,銀行更多資源會向“親兒子”傾斜,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對銀行系公募造成掣肘。
“權益老將”陳軍出走,“一拖多”現象嚴重
屋漏偏逢連夜雨。2020年2月,在中銀基金工作長達16年的權益老將陳軍離職,轉而加入東吳基金。資料顯示,自2004年4月入職中銀基金以來,陳軍歷任基金經理、權益投資部總經理、助理執行總裁、副執行總裁等職務。
作為陳軍的代表作品之一,中銀收益混合A完整陪伴了陳軍的公募基金經理生涯,十三年間創造了超550%的收益率,平均年化收益率接近15%。隨着陳軍的離開,中銀基金在權益投資方面的實力也受到一定的影響。
據統計,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中銀基金的基金經理平均任職年限僅為2年又263天。其中,投資風格偏權益類投資基金的基金經理有嚴菲、吳印、楊成、王偉、趙建忠等人,但也同時存在“一拖多”的現象,嚴重分散了基金經理的精力。比如,嚴菲、吳印、楊成、趙建忠目前分別管理着5只、5只、11只、11只基金。
此外,權益投資人才的缺乏也使得中銀基金出現了不少“迷你基”。例如,上述基金經理嚴菲管理的中銀改革紅利靈活配置混合、中銀健康生活混合、中銀新藍籌混合、中銀美麗中國混合的基金規模都在1億元以下,分別為0.58億元、0.74億元、0.59億元、0.66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人才的流失似乎正在從權益領域蔓延到中銀基金傳統強勢的固收領域。去年3月,有着12年工齡的老將辜嵐因個人原因離職。據悉,辜嵐於2008年加入中銀基金,歷任固定收益研究員、宏觀策略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基金經理。